【幸福高原 “援來有你”】張文平:情暖藏鄉路 共譜振興曲
2024-12-06 來源:香巴拉資訊 作者:謝佳佑 張家文 何嘉旻 | 分享: |
12月3日,“在云端?我的援藏故事”涉藏州縣行活動在紅原縣展開。會場外,皚皚白雪把草原妝點得分外美麗;會場內,來自瀘州老窖公司的宣講員張文平分享著這些年的援藏經歷,那些激動人心的歲月令在場干部群眾熱淚盈眶。
2018年,作為瀘州老窖公司首批援藏干部的張文平踏上了這片紅軍曾走過的草原,駐扎在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滾塘村,在瀘州老窖與紅原之間建立起脫貧攻堅工作橋梁,并出色完成了各項幫扶任務。6年,2100日夜,滾塘村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的5.1%降為0,全村102戶355名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援藏初心:牦牛之殤的觸動
紅原縣麥洼鄉滾塘村擁有230平方公里草場,鮮美的天然牧場成為了牦牛生長的樂園。牦牛,也就成為了當地貧困戶重要的經濟收入。但張文平卻目睹了許多村民因為散養的方式導致牦牛經常丟失或死亡。那一刻,張文平的心被深深觸動,他暗暗發誓,要在這片美麗的藏鄉土地上,為高原的老百姓做一些實事。
張文平深知產業是脫貧之基,于是他立即行動,迅速聯系西南民大的專家制定專業養殖方案,并爭取到公司133萬元的資金支持。在冬季來臨前,他帶領團隊搶工期,建設了圍欄、巷道圈、牲畜暖棚和牧道,有效解決了牦牛養殖的困境。同時,他還整合紅原企業及村集體力量,協調公司電商平臺,推動牦牛銷售。產銷有了保障,不少牧民看到了希望。當地養殖戶老胡也因此將牦牛數量從200多頭擴大到近400頭。六年間,滾塘村貧困戶的人均收入從5800元增加到1.2萬元。
18℃的課堂 暖身又暖心
張文平寫過一篇名為“冬日的一天”的日記,上面寫道:12月份下了一場大雪,深度快到膝蓋。一早起來,忍著想要堆雪人的沖動,首要任務是鏟出一條通往廁所的道路來。融雪是最冷的時候,晚上應該有零下20度,我需要上下各三層的鋪蓋加電熱毯才能扛得住。
紅原當地流傳著一句話,紅原只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冬季,另一個大約在冬季。這里年均氣溫1.4℃,極端最低氣溫-36℃。當看到麥洼鄉小學的孩子們,因取暖設備不足,只能在教室前面安上一個小爐子,孩子們的小臉小手凍得通紅時,張文平心疼了:“這必須得幫,不能讓孩子們凍著。”公司得知張文平反饋的情況后,隨即捐資74.1萬采購安裝教學樓和宿舍的取暖設備,以電加熱水暖形式,解決取暖問題。這下,麥洼鄉小學的孩子們在零下幾十度的冬天也能握得住筆,安心上學了,不僅教室里暖暖和和,回到宿舍也不再寒冷。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孩子們的取暖問題,更溫暖了他們的心房。此外,瀘州老窖公司每年還為滾塘村大學新生每人發放5000元助學金,累計幫助91名優秀學子走出大山、圓夢大學。
魚漁同授
智志同扶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張文平深知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重要性。他爭取到公司180萬元的資金支持,在紅原縣全面實施“星級評定”激勵機制,按感恩意識強、致富動力強、誠實守信強和遵紀守法好、環境衛生好、教育支持好、家庭和睦好的“三強四好”評選標準,全面實施“星級評定”激勵機制。從貧困群眾中評選出“星級戶”,給予洗衣機、電動三輪車、電動摩托車等實實在在的獎勵。
這一機制激發了貧困戶的熱情,他們紛紛拿起掃帚打掃房前屋后,研究致富路子。昔日的懶漢開起了茶樓、小賣部,沒有方向的年輕人也走向了牧場,個個當起脫貧攻堅的“主人”。王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當時他面對生活的困境幾乎喪失了信心,但在張文平的幫助下,王平逐漸燃起了生活的斗志,不僅積極打工賺錢,還去遠牧點挖蟲草,家里的收入不斷增加。2020年,王平成家,成為村上的“奮進之星”。短短兩年間,紅原縣共評出“五星”貧困戶265戶,形成了競相“評星”、爭當“滿星”的良好氛圍。
苦中有樂 扶貧期滿選擇留下
在紅原扶貧的日子里,一遇上停電或是去到遠牧工作的情況,張文平連和家里人打上一通電話都做不到,甚至還會出現幾天都“失聯”的情況。
在紅原扶貧的日子里也有樂,在紅原駐村的夜晚,張文平特別喜歡抬頭仰望星空,滿天的繁星讓人心思沉靜,他還利用晚上的空閑時間學習,并于2018年通過質量管理體系外審員考試,2019年通過研究生考試。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面對未竟的事業,張文平選擇留下,繼續他的幫扶工作。如今,張文平的幫扶項目主要以大學生資助、非遺文化發展和基礎設施為主。他告訴記者,“托底性幫扶的奮進號角已經吹響,能夠再次參與其中,繼續為鄉親們辦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我覺得很值得、很光榮”。
記者:謝佳佑 張家文 何嘉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