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塘弦子的歷史傳承與現實發展
2025-03-08 來源:中共西藏網 | 分享: |
巴塘弦子,這一源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的傳統舞蹈,不僅是藏族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更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傳承,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
圖為巴塘弦子表演
歷史傳承
巴塘弦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白狼羌人的祭祀舞蹈“歌卓”。在唐代,“歌卓”逐漸深入民間,成為人們在生產勞動之余、時令佳節之時所跳的集體舞蹈,其隊形由兩排變為圓圈,舞姿也更為歡快活潑,這便是巴塘弦子的雛形。到了清康熙年間,隨著茶馬古道的興盛,巴塘成為多民族文化交匯的中心,巴塘弦子在吸收外來歌舞長處的基礎上,開始試用樂器伴奏,尤其是胡琴的加入,使得巴塘弦子獨具風韻,開始廣泛流傳。 胡琴作為巴塘弦子的核心樂器,其制作技藝也代代相傳。第一把胡琴是由弦子藝人用牦牛角做琴筒、羊皮蒙琴面、枝條做拉弓、馬尾做弓弦和琴弦制作而成的。后來,人們將牛角琴筒改為圓木琴筒,并裝飾以龍頭或寶塔頂,寓意吉祥。這種胡琴音質純正、音量厚重、音色深沉,既適合于行進間跳動時拉奏,又易于制作,深受琴手的喜愛。 巴塘弦子舞以其“長袖善舞”的特點而著稱,表演時由數名男性持拉弦樂器“畢旺”(胡琴)在隊前演奏領舞,其余舞者則和他們一起邊歌邊舞。整個舞蹈的節奏由琴手掌握,舞步輕盈抒情、優美典雅。
現實發展
進入21世紀,巴塘弦子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還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巴塘縣作為“中國弦子之鄉”,通過實施優秀傳統文化保護、非遺作坊打造、非遺傳習所及村史館建設等項目,為弦子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圖為彩袖-巴塘弦子特色服飾
巴塘縣還積極開展弦子文化論壇、弦子文化交流周、弦子培訓班等活動,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本、進鄉村,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弦子文化。在每年的春節、藏歷新年等傳統節日期間,巴塘縣都會舉辦盛大的弦子舞表演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和群眾前來觀看和參與。 巴塘弦子還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一些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巴塘弦子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贊譽和喜愛,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中外友誼做出了積極貢獻。
圖為在巴塘縣措普溝舞動巴塘弦子
圖為巴塘弦子表演
四川巴塘弦子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傳承至今,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這得益于巴塘縣的高度重視和有效保護,以及許許多多非遺傳承人的不懈努力。未來,巴塘弦子將繼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喜愛它,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