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隆藏布江邊:探尋波密非遺的千年脈動
2025-03-31 來源:香巴拉資訊 作者:李霞 歐珠旺姆 張家文 | 分享: |
在藏東南的蒼翠密林間,波密——這片被雪山與江河滋養的土地,不僅孕育了壯麗的自然奇觀,更沉淀著藏族文化的千年智慧。
波密春日風光
波密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流淌的帕隆藏布江水般生生不息。古老的“帕雄熱巴舞”舞步輾轉騰躍,舞動著高原生命的律動,“易貢藏刀”鍛造技藝在火光中淬煉匠心,鋒芒里藏著游牧文明的堅韌……走進波密非遺,觸摸一段段未被時光磨滅的記憶。
波密波卓
“波卓”是波密農牧民群眾自創的舞蹈。波密“波卓”它既有昌都“果卓”的豪放健壯風格,又有林芝“恰巴”的歡快熱烈風格。“波密”“波卓”以地、土、山、水、生產生活等作為比喻對象來表達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和祝福,對豐收的祝愿、對人無疾病、田地無災害、家鄉無戰爭、牲畜無疾病的祝福,起到了倡導人們之間尊老愛幼、和諧相處的作用。
波密波卓
波密波卓于2007年6月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波密‘白’(說唱)
波密“白”(說唱)是波密縣獨有的一種曲藝表演形式,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表達自己的愿望和信念的一種表現形式。大多數屬于單人相聲類型,主要在節慶、婚嫁和祈福等活動上表演,把一些文明健康的內容融于其中通過說“白”,教育年輕一代怎樣做人、做事,是在農牧區進行宣傳、教育的一個很好的手段,受到了老少的歡迎。
波密“白”
波密“白”于2007年6月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波密易貢藏刀制作技藝
易貢藏刀藏名為“易貢波治加瑪”,拔出后,刀面可以看到三道彩虹。易貢藏刀最大的特點是刀長、刀細、輕便、鋒利無比、從不生銹、波紋永在,其工藝技術名揚涉藏地區。傳說這種刀除了波密縣易貢以外,其他地區都無法打煉。因為打刀的鐵是三個地方的鐵礦石即“易貢妞日鐵”“帕根森布鐵”“工布扎松鐵”三種融合冶煉而成,其他的鐵無法打煉。目前,一把普通的易貢藏刀最低市場價達到了2000—4000元,最高的能賣到上萬元。
易貢藏刀
波密易貢藏刀制作技藝于2007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波密八蓋木制鎖制作技藝
八蓋木制鎖是八蓋村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直到現在部分村民還在使用自制的木制鎖具。木制鎖具制作工藝十分獨特,主要由樺樹樹根或整節青岡樹樹根制作完成,每把鑰匙都只能打開對應的鎖。
波密八蓋木制鎖
波密八蓋木制鎖具制作技藝2007年6月被列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波密波央
“波央”是勤勞勇敢的波密人民表達自己的生產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種波密民間民歌。波央所演唱的歌詞大多取材于農牧民群眾自身的生產生活和思想感情,歌詞多為贊美家鄉、贊美山水、贊美幸福生活和贊頌偉大人物、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等主題。
除此之外,“波央”還可以在各種慶祝活動時即興演唱,即興表達舉辦慶祝活動的意義和作用,表達自己喜悅之情。“波央”不同于一般的文學藝術品,它是當地群眾在生產生活中自創的歌曲,對于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良好作用,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
波密波央
波密波央于2009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波密帕雄熱巴舞
帕雄是多吉鄉政府轄區的一個行政村,位于波密縣境內的帕隆藏布河之東岸,距縣城約60公里。當地村民有個習俗就是每年的藏歷十一月十日過“帕雄熱巴節”,在節日期間,當地要開展很多形式多樣的活動,其中帕雄熱巴舞是節日上表演的一項重要舞蹈。帕雄熱巴舞是由鈴鼓舞、雜技組成的綜合表演藝術,是民間藝人在舊社會謀生的一種主要手段。帕雄熱巴舞由男女藝人約16人組成,男子左手拿鈴,右手持牦牛尾巴,腰系熱巴繩,女子手持熱巴鼓,邊跳邊敲,并做各種高難度動作,舞姿變化多樣,給觀眾以優美、舒暢、振奮的感覺。
波密帕雄熱巴舞
波密竹編制作技藝
“竹編筐”是波密人民利用當地竹林資源,在生產生活中發明的一種常用工具,其制作過程全部由手工完成,不僅樣式多樣,而且很精致,深受廣大農牧民的喜愛。
除“竹編筐”外,波密人民還會制作很多竹具,如:生產用的簸箕、篩子;裝酥油、肉的竹盒等。
波密竹編制作技藝
波密竹編制作技藝2009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波密達頗夏卓
波密達頗夏卓,也叫“戰勝舞”,主要在馬術節上表演,是馬術表演及波密“百人百馬”馬術比賽活動時的最后一個表演項目。波密縣各鄉村一般都有開展馬術節和馬術比賽活動的習慣,時間大約為藏歷四五月份。“波密達頗夏卓”是整個節日上的一個重要舞蹈。主要內容是向勝利歸來的勇士們祝愿,祝他們勢頭更高,神靈永遠保佑他們。
波密達頗夏卓
“波密達頗夏卓”于2009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波密西巴斗熊節
西巴斗熊節是波密縣多吉鄉西巴村的一個傳統民俗節日,每年藏歷六月十五日至十六日舉行。傳說西巴斗熊節在三百年前是祈福的一項民間活動。傳說西巴斗熊節在三百年前是燒香求佛的一項民間活動。每次舉行這項佛事活動時,當地群眾以自娛自樂的形式表演一種由一個人扮演一位乞丐(小丑),到每一頂帳篷里乞討食物。有一年,游戲表演正在進行時,突然間一條花狗從森林中趕來了七頭狗熊。從此以后,當地居民就把這項活動改名為“西巴斗熊節”。
波密西巴斗熊節
波密西巴斗熊節于2009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波密達大賽馬節
“達大”是位于波密縣多吉鄉轄區的一個行政村,流傳著許多歷史傳說和動人故事。“達”的藏意為“箭”“大”的藏意為“馬”,因此達大馬術節主要是開展射箭賽馬比賽的一種群眾活動。據傳說,格薩爾王騎著馬,腰間左右佩戴寶刀和箭筒、弓袋,從空中飛越時箭筒里掉下了一支箭,剛好落在了“達大”這個地方,留下了箭落地的痕跡。從此以后,當地村民為了紀念這一事,決定在每年藏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馬術節。
達大賽馬節
達大賽馬節于2018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波密膀貢肉制作技藝
波密膀貢肉制作技藝是波密老百姓保存豬肉的一種最佳方式。在波密,膀貢肉也是親戚朋友送禮、請客時最好的禮品。波密膀貢肉的做法主要是將豬宰殺后,掏出內臟部分,然后上鹽,再把豬肚縫上,之后放在平的地板上,用板子壓實,放上一段時間(大約為2個月)。壓到定型后倒放在太陽底下曬上一到兩天,然后存放到小麥、青稞中,直到需要食用時才拿出來食用。
波密膀貢
波密膀貢肉制作技藝于2024年列入西藏自治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除上述波密非物質文化以外,波密縣還擁有林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項,分別是波密易貢磚茶制作技藝、波密“波夯”藏靴制作技藝、波密兒童游戲、波密馬包制作技藝、波密藏香腸制作技藝、波密傳統手工藏香、波密傳統手工藏紙(波校)、波密傳統服飾。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六項,分別是波密索瓦瑪苦制作技藝、波密木犁制作技藝、波密糌粑桶制作技術、波密手工木碗制作技藝、波密波赤(藏文書法)、波密傾多“嘎羌”。
桃花節波密分會場彩排現場
4月1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波密帕雄熱巴舞、波卓、波央,林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波密傳統手工藏紙(波校)、波密“波夯”藏靴制作技藝將登上林芝市第二十二屆桃花旅游文化節波密縣分會場活動開幕式。讓我們共同領略波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