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黃南州德吉村:以旅興農 高原新村風光美
2025-04-08 來源:光明日報 | 分享: |
在德吉村,黃河、水車、丹霞地貌相映成趣。光明圖片 孫麗麗 攝
德吉村的露天沙灘上,游客正享受高原慢時光。光明圖片 嚴瑞 攝
春雪過后,高原迎來晴日。記者從青海西寧驅車向南出發,一路上,嶙峋的丹霞峰巒披著薄雪織就的銀紗,黃河如碧玉鑲嵌在蒼茫群山,此行的目的地——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就坐落于這山水之間。
“漫步河邊小徑,欣賞山川大河,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畫卷,在綿軟的沙灘享受輕松愜意,近距離與黃河親密接觸……”游客阿鑫僅來過一次,便沉醉于這段高原慢時光,在社交平臺寫下長文推介德吉村。“旅游旺季的時候,停車場排得滿滿當當,農家樂更是一桌難求!”說起德吉村的蝶變,駐村第一書記錢偉感慨萬千,“依靠這旖旎的黃河風光,德吉村成了游客心中的高原‘小三亞’!”
德吉,在藏語里是幸福的意思。但曾經的德吉村村民,過的日子可算不上“幸福”。“我們的村民,來自全縣各淺腦山地區,出行難、就醫難、上學難,靠著兩三畝薄田,勉強維持生計。”村史館里,錢偉指著一張舊照片——烈日炎炎,一名婦女背著半人高的水桶,艱難走在崎嶇的山路上。
苦日子熬到頭,2016年,尖扎縣啟動易地搬遷,將全縣7個鄉鎮30個村的就地無法脫貧的251戶946名貧困群眾搬下大山。一年后,黃河岸邊的石灘上,一座新村拔地而起。
“我們給新村取名為‘德吉’,表達了鄉親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如今的‘德吉’是否名副其實,老百姓認可了才算。”錢偉賣了個關子,邀請記者和他在村里隨便走走。
雪霽初晴的村莊更顯清朗:遠眺層巒疊嶂,村道平坦干凈,紅黃相間的藏式院落整齊排列,廣場上,高大的黃河水車緩緩滾動,陽光照耀下的黃河碧波蕩漾,三兩只蒼鷺在淺灘優雅踱步,成群的赤麻鴨掠過河面,泛起層層漣漪……都市的壓力與喧囂仿佛被高原的風吹散。
錢偉介紹,為了打響德吉村的旅游招牌,尖扎縣將射箭、黃河、農耕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中,規劃建設了獨具民族風格的藏式住宅,村子里休閑廣場、民俗風情園、水上游樂碼頭、露天沙灘、婚紗攝影基地、農家樂等一應俱全。為了調動村民參與文旅產業的積極性,尖扎縣還提出,給開辦民宿、農家樂的村民資金上的補貼,并免費開設培訓班,逐步打造“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游黃河風光”的旅游發展模式。
路過一家農家樂,女主人鬧尖措熱情地迎了上來,用藏語與大家寒暄。錢偉對記者說:“老板娘想在農家樂引入新設備,邀請咱們去給她出出主意……”
鬧尖措的房子是典型的木制藏式民居,從二樓明凈的窗戶向外望去,黃河美景一覽無余。“這兩年柴火雞受歡迎,我準備今年也在院子里砌上幾個鍋臺……”鬧尖措做生意很有想法,農家樂自2018年正式營業以來,已經進行過一次整體的擴建升級。如今,她還想把生意做得再大些。“河岸邊的那幾家農家樂,去年‘五一’黃金周期間,掙了足足4萬元!”鬧尖措說,“我家的位置不占優勢,游客流量小,我琢磨著還是得在菜品上下功夫。”
“家家都搞柴火雞,效果反而不好。”村委會主任夏吾加快人快語,“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跟風。你的拿手好菜焪洋芋,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專門來品嘗,不如考慮打造成你的農家樂品牌……”正說著,村民仁青吉端著剛出爐的土燒饃,風風火火地走了進來,“書記,聽說咱們村子要買電烤箱,成立合作社制作土燒饃,我報名參加!”去年,她在村里支了個攤位,靠賣土燒饃掙點零用錢,“要是能用上先進設備,收入指定翻番!”仁青吉對未來的土燒饃生意充滿信心。
旅游業激活了小村莊的經濟新業態。“為了進一步提升文旅服務質量,村黨支部又主動聯系專業公司,請他們負責村子旅游項目的整體開發與經營管理,每年向村里分紅。2019年起,德吉村年均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最高的一年達980萬元。”錢偉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們村現在不僅是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還是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眼下,投資400萬元改造提升的美食廣場即將開園,露營基地正在規劃施工。“我們還計劃打造水上燈光秀,留住更多游客。”錢偉望著奔騰不息的黃河水,眼中滿是希冀,“高原的春天,總是要晚一些。待到今年春暖花開時,歡迎你們再來看看更美的德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