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向未來】郎景和院士:50年來青藏高原醫療條件飛速提升
2025-05-15 來源:中國西藏網 | 分享: |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心·共鑄中國心”組委會專家團副主席郎景和 攝影:劉莉
“我們黨和政府對邊疆各族人民非常關心、非常重視。‘同心·共鑄中國心’作為一個公益活動,組織醫療隊深入到經濟、衛生等各方面條件尚欠發達的邊疆民族地區,為當地群眾送醫送藥送溫暖、對當地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同心·共鑄中國心”組委會專家團副主席郎景和說。
5月15日,“同心·共鑄中國心”2025年主題活動即將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啟動。將有以首都醫療專家為主體,來自全國的800余位醫務志愿者奔赴高原,為當地群眾帶去義診、篩查、講座等一系列醫療健康服務。
郎景和認為,對于醫務工作者來說,到祖國的高原邊疆地區、欠發達地區去,與當地群眾面對面地交流、提供醫療服務,也是接受精神洗禮和教育。“我去過西藏、新疆、四川省阿壩州和甘孜州等地,接觸到的藏族、回族、維吾爾族等各族群眾對我們黨和政府的熱愛之情,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圖為2016年“同心·共鑄中國心”四川甘孜行活動中,郎景和院士(前排左一)在四川省甘孜州指導HPV篩查 北京同心共鑄公益基金會供圖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郎景和多次深入青藏高原開展義診、調研等工作。十多年前,為了高原女性的健康福祉,基于當時的青藏高原醫療衛生條件實際,郎景和作為倡議者之一,由步長制藥集團資助,在青藏高原牧區建立了一批面向婦女兒童開放的“母親浴室”。
“這是一個很好的措施。”郎景和說,由于草原的環境條件制約,當地女性一年也洗不上幾次澡,建設帶有浴霸、電熱水器等設備的“母親浴室”,不僅解決了高原女性洗澡難問題,也讓許多人的衛生觀念得到了改變,在減少高原婦科病致病根源方面發揮了作用。“雖然小小的‘母親浴室’帶來的衛生習慣改變,看起來只是走了一小步,但其實是我們向著健康文明邁進的一大步。”
“我經常講,我們不僅僅是來送醫送藥,我們也是建設者。”作為我國婦產科首屈一指的專家,郎景和不僅是近50年來青藏高原醫療衛生條件迅速改善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圖為2016年“同心·共鑄中國心”四川甘孜行活動中,郎景和院士(前排左三)在四川省甘孜州道孚縣指導當地醫務工作者 北京同心共鑄公益基金會供圖
當郎景和在20世紀70年代來到高原開展工作時,包括“避免產科感染的無菌觀念”和“保護母親”這兩個觀念的新法接生尚未普及,還需要進行大力推廣。“現在比以前進步多了,文明的、科學的醫療衛生規范已經成為了習慣。而且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醫療衛生設備也不錯了,都有了。”這讓郎景和倍感欣慰。
郎景和坦言,50年來,青藏高原醫療條件軟硬件要素飛速提升,但也存在先進醫療衛生設備使用率不足的問題。“國家支持的設備得會用、好好用,掌握新的技術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要在這些方面幫助當地醫務人員。我們為當地醫務人員辦了一些培訓班,他們都非常用心地聽課交流。”
郎景和認為,“同心·共鑄中國心”大型公益活動在將來,不僅應持續不斷地、更加廣泛地走進高原基層一線,更加貼近當地群眾,還應更加注重培養當地的醫療衛生人員,并且還應更充分地管理使用所獲得的數據。“我們要有一個更長遠的打算。例如,幾年前,我們在全國21個省區市推廣宮頸癌篩查,做了一些細胞學、人乳頭病毒等的檢測。我們應該進一步設計好流程,對于檢測結果有問題的,明確該怎樣處理,把整個過程連貫起來。在這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夠。”
在汶川地震廢墟上發起的“同心·共鑄中國心”大型公益活動,已經走過了18年,青藏高原依舊是令郎景和牽掛的熱土。“‘同心’表達了全國人民、醫務人員與高原群眾同心同德,‘共鑄中國心’表達了我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共同來完成宏圖偉業。我們有18年的歷史了,一定會做得更好。有機會我還想再去青藏高原。”郎景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