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學院參學團:在普陀山祈禱觀音護持、國泰民安
2025-06-04 來源:中國西藏網 | 分享: |
“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這次又來到了浙江普陀山,佛教中的四大名山我已經全部去過了,也算一件功德圓滿的事情了。”站在普陀山南海觀音像前,來自西藏佛學院的一位學員感慨道。兩日的普陀山參學,讓師生們對佛教在普陀山的千年傳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來到祖國的華東地區,對于他們來說,此行的一切都充滿新意。
圖為西藏佛學院師生在普陀山南海觀音像前合影 攝影:趙振宇
觀音菩薩與布達拉宮可以說有著不解之緣。漢語里“普陀珞珈”和藏文“布達拉”意義相同,“布達拉”其實是梵語的音譯,它還可以譯作“普陀羅”或“普陀”,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所居住的島嶼。藏傳佛教信眾認為,布達拉宮所在紅山即瑪布日神山,是觀音菩薩的“第二普陀山”,可以說普陀山與藏傳佛教關系密切。
觀音信仰是佛教中國化的具體體現,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都尊奉觀音。“漢傳佛教傳言觀音有三十三化身,與我們藏傳佛教有所不同。在藏傳佛教里,我們講的是二十一度母,度母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各自擁有獨特的色彩和象征意義,代表了菩薩的不同特質。普陀山供奉有許多觀音像,我們都是第一次見到,從視覺和藝術角度,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值得我們認真借鑒和學習。但無論是三十三化身還是二十一度母,都是佛陀所強調的‘慈悲為懷’的象征,都是我們僧人所秉持的‘棄惡揚善、維護團結、祈禱和平’理念。”在普陀山觀音法界,西藏佛學院的師生們了解著有別于藏傳佛教的觀音故事,在交流互鑒中,感悟佛教中國化的多元一體性。
圖為在普陀山觀音法界內西藏佛學院學員了解不同的觀音文化 攝影:趙振宇
從法雨寺到紫竹禪林,從普濟寺到慧濟寺,西藏佛學院的師生們在普陀山上走過了一座座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規制的漢傳佛教寺廟。漫步于不同寺內的各殿堂、樓閣之間,不僅領略到古老寺廟的宗教文化氛圍,更感受到歷史的沉淀和傳統的莊嚴。
圖為西藏佛學院師生參觀法雨寺 攝影:趙振宇
“這是我在普陀山所看到的第一處藏文!”在西天景區“心”字石旁,一名學員所發出的驚嘆引起了其他師生的圍觀。這是一處寫有六字箴言藏文的石刻,雖雕刻時間無法準確了解,但方寸之間拉近了兩地的距離。“我們一路上都在想這里會不會有我們藏傳佛教的身影,沒想到還真的恰巧遇到。”除此之外,普陀山三大國寶文物之一的多寶塔,作為普陀山現存最古老的建筑,亦是一座藏傳佛塔,其樣式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風格,也代表著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這些無形中的一點一滴,都是自古以來漢藏佛教文化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
圖為西藏佛學院師生被普陀山西天景區藏文雕刻所吸引 攝影:趙振宇
普陀山,被譽為“海天佛國”,不僅因為宗教文化而吸引著游人前來,也因為獨特的自然風光讓人流連忘返。對于西藏佛學院此次參學的師生來說,他們很多人是在普陀山第一次看到了海。
圖為西藏佛學院學員在東海岸邊寫下中國二字 攝影:趙振宇
從晨曦初照到夕陽西下,那些歷經滄桑的寺廟和佛像與自然景色一起,千百年來講述著佛教教人向善向上、促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