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具的產生與藏民族的生產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最早的面具,其實來源于民間歌舞表演。松贊干布時期面具藝術開始正式登上藏族文化的舞臺,在藏王赤松德贊時期,面具藝術則開始了它的蓬勃發展之路。
從“繪面”開始的歷史傳承?
要真正論起藏族面具的起源,就要從古代藏民族“繪面”的習俗說起。“紅臉是藏族的最本質特征”,這在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在歷史上也有“以赭涂面為好”的記載。傳說古代戰士在作戰時,會用動物的血等來染紅自己的臉,既能嚇退敵人,也能鼓舞士氣。而這種涂面的方式,就是面具藝術沒有形成之初的一種形式。

后來,在新石器時代,高原藏族出現了繪面現象,以此來美化裝飾自己。從卡若文化遺址、馬家窯、半山、馬丫等文化類型中都能夠明顯地看到這種現象。據《隋書》記載,位于吐蕃東部的東女國(在今昌都一帶)“其俗貴婦人,輕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數度變改之”。這個記錄說明了在當時的社會中,繪面已經成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一種習俗。
文成公主進藏后,對這種習俗并不習慣,所以繪面這種習俗便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藏族民間歌舞中慢慢發展起來的面具藝術。遠古的藏族同胞們通過鮮艷的色彩和夸張古樸的繪畫,把自己對習俗的崇敬和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在那一方小小的面具之上,于是便發展出了獨特的藏式面具藝術。
以皮毛開始的面具歷史?
那么,最初的面具是什么樣的呢?實際上,這個問題在現今看來已經沒有具體的答案了。我們只能從古籍和考古發現中去尋找歷史上面具最初產生的形貌。
面具的產生與藏民族的生產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從遠古時期開始,藏民族便以狩獵、放牧為生。在廣袤的青藏高原上,嚴酷的生存環境使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藏民族生活中所遇到的馬、牛、羊、虎、獅等動物必然對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反映在他們的文化與習俗當中。

所以,藏民族極善于將動物的骨骼皮毛等物進行利用,無論是信仰還是生活,亦或是民族習俗,動物在藏民族的生產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當藏族的先民們以動物皮毛做為身體的保護物和裝飾物時,我們似乎就可以理解早期的面具是以動物毛皮制作而成的這樣一個事實了。
從史書上可以查到,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公元779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執政時期,吐蕃王朝在制定了文字和法律后,舉行盛大慶典儀式時,表演者就已經開始戴上了面具,裝扮獅、虎、牛、豹等進行舞蹈表演。這也是面具形成的確切記載。
從民間發展起來的面具藝術?
最早的面具,其實來源于民間歌舞表演。如果說在松贊干布時期面具藝術開始正式登上藏族文化的舞臺的話,那么在藏王赤松德贊時期,面具藝術則開始了它綿延千年的蓬勃發展之路。

在赤松德贊時期,吐蕃王朝的宗教文化得以迅猛發展。宗教的發展吸收了大量民間文藝的營養,這就使面具藝術漸漸進入了宗教藝術的文化中。以公元779年桑耶寺主殿落成的歷史為例,據《賢者喜宴》記載,當年桑耶寺主殿落成的開光儀式,是由藏王赤松德贊、寂護和蓮花生大師三人親自主持的。在開光喜宴上,赤松德贊坐于金座之上,所有男女少年都盛裝打扮,手執牛尾,擊鼓歌唱。他們戴著面具,扮成幼獅舞蹈。這說明發源于民間的面具藝術開始發展到了宗教藝術里。

當然,面具藝術不僅僅在向著宗教藝術領域發展,在民間歌舞藝術領域也有所建樹。西藏山南地區和拉薩等地區流傳著一種民間戲曲,即白面具藏戲,便是赤松德贊時期面具對藏族民間歌舞藝術領域的一種進化。而這種白面具藏戲,也是藏族戲曲劇種的母體劇種。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藏族的面具藝術開始了不同類型的分化與發展。面具藝術成為藏民族獨特的藝術形式,并漸漸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面具、藏戲面具和歌舞面具這三大類面具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