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飾、法器到繪畫顏料 黃金在西藏有多受寵?
2020-11-02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作者: | 分享: |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藏是個游牧民族,逐水而棲、逐草而居,所以將最珍貴、最值錢的東西隨身戴著也成為習慣。 黃金便是西藏人生活中最常見的裝飾,融入到生活、藝術、信仰等方方面面。
圖為當?shù)貗D女身著盛裝參加節(jié)日活動。
在西藏婚嫁習俗中,黃金首飾更是不可或缺的。最低配也有個金戒指。家境稍微富裕些的,一般會置辦整套黃金的戒指、手鐲、項鏈,還有華麗的頭飾。 ?也會根據(jù)喜好,鑲嵌綠松石、紅珊瑚、天珠、瑪瑙等寶石。
圖為藏北牧女裝扮。
圖為藏北牧女節(jié)日裝扮。
圖為華美頭飾
有經(jīng)營珠寶首飾的業(yè)內人說,他們銷售的婚嫁配套首飾都在10萬元以上。
圖為藏北牧民慶祝節(jié)日。
圖為藏北牧民慶祝節(jié)日裝扮。
西藏人對于黃金飾品的喜歡不分性別。在牧區(qū),經(jīng)常能看到粗獷的藏族漢子扎著英雄結,戴著鑲嵌綠松石的黃金耳墜、大金戒指。
圖為鑲嵌天珠的金戒指。
圖為鑲嵌綠松石的金戒指。
圖為鑲嵌紅珊瑚的金戒指。
因為宗教信仰,當?shù)厝藭宕餮b藏有佛像的嘎烏盒,材質不一,除了銀制、銅制,還有金制。 ?在西藏古代的喪葬墓群中也發(fā)現(xiàn)了黃金制作的面具。
圖為出土的金面具。中新社記者 趙延 攝
從2009年至2017年,由中國社科院、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聯(lián)合對阿里地區(qū)曲踏墓地、故如甲木墓地等進行保護性發(fā)掘,相繼出土了數(shù)百件墓葬文物,其中包括黃金面具。 ?經(jīng)檢測推算,出土文物年代距今約1800年至2000年之間。 黃金在西藏傳統(tǒng)繪畫中運用非常廣泛,傳統(tǒng)的唐卡繪畫顏料都是礦植物顏料,黃金制作的金粉必不可少,畫中佛冠、佛衣等都會用到。
圖為用金粉畫的唐卡局部
圖為用金粉畫的唐卡局部
圖為用金粉畫的唐卡局部
還有西藏很多寺廟的壁畫,也是運用了這些礦植物顏料。它的優(yōu)點在于,不易褪色,幾百年過后仍散發(fā)鮮艷光澤。 ? 在西藏很多大寺廟,珍藏的佛經(jīng)中,相當一部分是由金汁寫成,而由金汁書寫的經(jīng)書都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典籍、史料記錄等。所以現(xiàn)在再翻閱時,幾百年的佛經(jīng)字跡仍清晰。
圖為金汁寫成的經(jīng)書。
在西藏,黃金的功能非常強大,已經(jīng)延伸到了藏醫(yī)中。藏藥的原料一般分為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傳統(tǒng)藏醫(yī),根據(jù)不同病情、不同癥狀,加入特制的適量金粉,被巧妙運用。
圖為鑲嵌黃金的轉經(jīng)筒。
黃金也用于西藏法器、佛像、靈塔、佛教建筑中。常能在寺廟見到金制的壇城、佛像。比較有名的布達拉宮內,幾座靈塔由金銀制成,還鑲嵌了很多寶石。著名的羅布林卡的金頂也曾鎏過金。
圖為文物八瓣蓮花大威德金剛像。中新社記者 張偉 攝
圖為文物金奔巴瓶。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西藏人喜歡帶黃金首飾,并不是說西藏每個人都很富有,而是千百年來留下來的傳統(tǒng)習俗。 ? 一些人,喜歡把多余的存款換成黃金首飾,既可以保值,又能可以裝飾。 ? 有些則是幾代人傳下來的財富,集于一件首飾或一套服飾上。在阿里普蘭縣的“宣”服飾就是典型代表。“宣”服飾有十幾種,上面綴滿了綠松石、瑪瑙、天珠、紅珊瑚、金珠、銀珠。這些不光是整個家族,還是幾代人的財富積累。
圖為“宣”服飾
圖為“宣”服飾
這里黃金市場也有淡旺季,在拉薩經(jīng)營20多年金店的業(yè)內人士說,一般夏季和藏歷年期間是銷售旺季,夏天蟲草季結束,那曲人錢包鼓了,愿意消費黃金,成為拉薩黃金市場上最大的買主。還有八九月份的雪頓節(jié),這個時候大家也喜歡買黃金首飾。
圖為金制項鏈。
圖為金制項鏈。
西藏市面上,哪些人在做黃金首飾? ? 在拉薩有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西藏人愛黃金,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手藝。在拉薩老城區(qū)周圍,金店是這個城市特有的街景。步行短短幾分鐘,就有20家以上的金店。這些金店共同的特性是加工和銷售一體,很多當?shù)厝讼矚g拿著傳家首飾,找他們定制。
圖為一名金匠正在復制金飾。
圖為金店銷售的戒指。
圖為金店銷售的戒指。
當然,像大家所熟知的大牌珠寶店,也少不了它們的存在。 ? 說到西藏黃金生意的江湖,不得不說起福建人,早在20多年前,他們這些金匠就在這里起家,街上隨隨便便一家不起眼的金店,老板身價上千萬。 ? 西藏自治區(qū)福建商會信息顯示,在拉薩黃金制作和銷售市場上,福建人占了整個行業(yè)的70%以上份額。
除署名圖片外,其余照片均由趙朗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