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集市 繁華氣息
2018-05-03 來源:西藏日報 作者: | 分享: |
?
沖賽康社區原黨支部書記崗祖老人向現任沖賽康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拉珍講述拉薩及沖賽康的發展與變化。
?
沖賽康批發市場一角。
?
沖賽康批發市場出入口。
?
在沖賽康批發市場,崗祖和拉珍了解來自新疆的商戶買買提(左二)的生意狀況、工作人員對商戶服務的情況等。
?
沖賽康批發市場一角。
?
沖賽康批發市場一帶充滿藏式風情的人力三輪車。
白天,這里車水馬龍、客流熙攘,琳瑯滿目的商品和各民族操著不同口音的商人云集于此,此起彼伏的吆喝聲隨處可聞,如此熱鬧的場面仿佛是這座城市最律動的音符。
黑夜里,主干道上燈火通明,街角巷尾總是一片柔和的昏黃,門窗上百褶裙般的香布在夜風中輕舞飛揚,燈光下樹與花的暗影幽幽浮動。
靜與動總相宜。這就是位于北京東路的“沖賽康”,地處老城區最為繁華的地段。“沖賽康”,藏語意為“觀街樓、集市”,是西藏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更有“雪域高原義烏”的美譽。
在這里有一位大家熟悉的崗祖老人,大家都習慣性地稱他為老書記。1939年,崗祖出生于一座緊鄰大昭寺的藏式小樓里,1962年至2014年一直在沖賽康居委會工作。從1987年開始擔任沖賽康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崗祖一干就是27年。2014年退休后,他又擔任拉薩沖賽康商貿有限公司經理一職。活到老,奉獻到老,崗祖也因此被評為“最美老有所為人物”之一。
對于“沖賽康”的發展變化,老人有太多太多深刻的感受。
“‘沖賽康’以前是一片叫‘色窮當熱’的沼澤地。在過去,從一家做生意的貴族大院和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的樓上,可以看到這里老百姓做交易的情況,久而久之,就把這里取名叫‘沖賽康’,意思為‘觀街樓、集市’。”年近八旬的崗祖老人給記者細細說來。
雖然一直都是拉薩市的中心地段,但舊時的“沖賽康”卻總是亂糟糟、臟兮兮的。當時,只有一些從農村來的商戶在此出售蘿卜、牛糞和陶罐等商品。盡管如此,那時這里依然是拉薩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站在沖賽康批發市場三樓的辦公室,眺望窗外的街道和人群,勾起了崗祖老人多年前的記憶。“在我開始工作的時候,這里每天都會聚集很多的人,有來自康區的康巴人,來自后藏的日喀則人,來自藏北的牧民,還有附近的農民,人們拿著自家產的農畜產品、手工藝品和從尼泊爾帶來的珠寶首飾在這里進行交易。那時候全區沒有一個正規的商貿市場,‘沖賽康’由于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成為當時最為出名的商貿交易場所。”
改革開放前,崗祖在立新(繞賽)鐵木合作社擔任副社長兼沖賽康居委會副主任職務。“作為合作社一名技術人員,我每天的工資為2.5元,一個月下來可以拿到75元。妻子在另外一個合作社當裁縫,一天的工資是1.5元。我們兩個人的工資加起來剛好維持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崗祖老人掐著手指算了一筆老賬。為了增加家里的經濟收入,大兒子丹增從11歲時開始學習木匠手藝,每天可以領到七毛錢的工資。
改革開放后,就像是一塊巨大的磁石開始釋放吸引的力量,來“沖賽康”進行貿易往來的人越來越多了,商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了。除有本地人出售酥油、牛肉、陶器外,逐漸出現一些擺地攤的外地人,許多以前沒有見過的小商品由內地的商人帶到拉薩,“沖賽康”越來越繁榮。后來,這些商戶在平壩子上以石頭壘起攤位及鐵皮屋頂的小房子,形成了沖賽康綜合市場的雛形。此后,平壩子迅速被臨時商戶的攤位占滿。
“沖賽康”的商業氣息越來越濃,周圍很多老百姓的思想觀念受到影響,也越來越開放,紛紛投身商海。丹增就是其中的一位,不滿足做一名小小的木匠,與尼泊爾商人合作做起了生意,銷售藏香和鼻煙,成為拉薩第一個批發藏香的商戶。現在,年近60歲的丹增早已是拉薩有名的商人。
為規范管理臨時攤位,1991年,拉薩市工商局興建了一座當時西藏最完善的綜合批發市場——一幢黃色的兩層樓房“沖賽康綜合市場”,拉薩人習慣于稱其“沖賽康商場”,或簡稱為“沖賽康”。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兩層樓房的商場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2011年,城關區政府、西藏宏發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沖賽康商貿有限公司共同合作重建了沖賽康批發市場。現在,當人們提及“沖賽康”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沖賽康批發市場——西藏最大也最有名的小商品集散地。
目前,沖賽康批發市場共分為10大區域,一樓是食品區、二樓是百貨區、三樓是服裝區。在沖賽康批發市場不僅有新疆的干果、各種小食品、西藏產的酥油等,而且還有衣服、鞋帽、化妝品、小型電器等上萬種商品,能滿足消費者各類需求。
在沖賽康批發市場的一樓,來自新疆和田的維吾爾族小伙子買買提和崗祖老人是老相識。20年前,買買提跟隨父母來到這里做生意,學會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藏語,加上勤快熱情,干果攤的攤位增加到10個,經濟收入也隨之增加。
“沖賽康批發市場80%以上的商品來自義烏。在這里,批發商品的大部分商戶來自浙江、甘肅、河南等地,很多商戶都是這里的老商戶,有的已經待了十幾二十年。”同商戶打了多年的交道,崗祖老人和很多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商人成了無話不說的老朋友。
在沖賽康批發市場的輻射下,該市場附近的夏薩蘇巷、其米夏巷、吉日一巷,以及沖賽康巷,逐漸成為了分散的商業區。每當“三大節日”臨近,前來批發商品的農牧民群眾逐漸增多,平均每日人流量可達上萬人。每年元月中旬是采購商品的高峰期,日均人流量高達2萬人。
此外,“沖賽康”還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沖賽康”的岔路口,被形象地稱為“流動的古玩市場”。在擁擠的人潮當中,商人將各式各樣的珍寶珠子掛在胸前,大搖大擺地站在沖賽康市場的道路中間做生意。每個人既是買主也是賣主,每當看到一件中意的東西,就會直接上前欣賞把玩,互相交流。如果真有買賣之意,就會用西藏最具特色的“袖筒生意”討價還價,表面上不動聲色、風平浪靜,只有會心的笑和輕聲的耳語,而交易或許已經悄然談妥。
見證“沖賽康”從貧窮到富足,從零落到繁華,崗祖不禁感嘆道:“作為一個生在這里、長在這里的居民,我親眼看到、親身體會了幾十年來這里發生的巨大變化。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相信‘沖賽康’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