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竿踏許:勇敢者的游戲
2018-11-06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作者: | 分享: |
?
表演者在高空旋轉。
薩迦縣扯休鄉的“強竿踏許”(簡稱“強竿”)表演是日喀則地區民間傳統高難度雜技表演。“強竿”表演者由主、配角及七八名身強力壯的拉繩的男子組成。主角是爬桿做各種高難度雜技的表演者,配角是在桿下與主角對演逗趣的“阿古頓巴”。“強竿踏許”于2010年被評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扎西:表演“強竿”近30年
今年46歲的扎西18歲開始表演“強竿踏許”。在近30年的表演生涯中,他的家人每次都為他擔驚受怕。而在扎西看來,表演“強竿踏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膽大、心細,膽大,才敢在10來米的高空表演旋轉、翻筋斗、倒立等高難度動作;心細,才能在毫無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全身而退。
扎西的師父是現任村長次旺的父親拉巴次仁。在西藏民主改革前,“強竿”表演活動是西藏噶廈政府對后藏地區民眾每年所規定的一種差役。扎西聽師父說過,他每年的藏歷正月初三去布達拉宮前面,為達賴喇嘛獻藝。當時表演的是高空滑繩,表演者要冒極大的生命危險,所以這種表演其實帶有一種懲罰性質。后來在一次表演中,偶然出現坐墊與滑繩摩擦斷裂而傷及表演者,達賴喇嘛當即下令將繩技改成桿技活動。再后來,這種表演變成民間的一種雜技表演活動,延續至今。
目前在扯休鄉東乃村共有3人掌握“強竿”表演技藝,另兩位分別是70多歲的巴桑和44歲的格桑。扎西18歲那一年第一次表演,就是跟他們兩位合作的。對于觀眾而言,“強竿”表演非常刺激,表演中的語言又詼諧幽默,欣賞“強竿”是一種享受;可對于表演者來說,每一次都是冒險。扎西和格桑作為非遺傳承人,明知很少有人愿意學習這門技藝,但還是希望“強竿”表演能傳承下去,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人選問題。
次旺村長小時候跟父親練習過“強竿”技藝,但20多年沒有表演了,次旺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他覺得,這門技藝還是要經常練習才行,這也是很少人愿意學習的原因。
?
由六七個人拉著繩子,以供表演者攀爬。
高空上的危險游戲
“強竿”表演最重要的一個工具叫“達吾”,是一段一米多高、直徑約二三十厘米的木頭,一端嵌入一根約1米長的細鋼釬(藏語稱“甲頂”),并在鋼釬和木頭的銜接處綁上一塊橢圓形木板(藏語稱“巴吾”),供表演者站立或坐在上面。
表演時,將“達吾”緊綁在一根6—10米長的松木桿上,桿子直豎在平地上,用3根繩子系在桿頂,作為拉線往外拉直打樁固定;然后用另一根繩子作為表演者爬桿的攀爬工具,這根繩子由六七個壯漢用力拉直。
表演者爬桿之前,要遙拜各種神圣尊者,大聲念經祈禱;并在爬桿中途,揚撒糌粑以作為祭神的供品,祈求神靈保佑。然后通過攀爬繩往上爬,同時表演爬上爬下的各種技巧。表演者爬上桿頂之后,半蹲站在木板上(“巴吾”),雙掌合攏三次致意;然后在腰間綁上“丹東”,趴在鋼釬上旋轉三圈。“丹東”是一個方盒子,以木頭作為骨架,中間嵌入一段比鋼纖粗的鋼管(鋼管里端封閉),最外層包裹牛皮,并固定用于捆綁的牛皮繩。旋轉時,將“丹東”的鋼管對準鋼釬插入,鋼纖作為軸進行旋轉。由于鋼纖頂端較細,旋轉時很難掌握平衡,難度和危險性都很大。
表演者在桿頂的鋼釬上進行旋轉表演時,動作模擬水中游泳的姿勢或天空飛鳥的姿勢。不過,最難的是在桿頂做倒立、翻筋斗。
在桿子下面,還有一個配合桿上表演的重要角色,被稱作“阿古頓巴”。他在桿子底下,用二三個白石頭,疊起來當作‘桿子’,模仿上面表演者的動作,相當于一場‘模仿秀’。當然,“阿古頓巴”還會做各種討好觀眾的動作,比如用嘴來叼取地上斟滿青稞酒的銀碗來喝酒,并與上面的表演者斗嘴,故意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向他的身上,以減輕上面表演者的壓力,提高安全度。
與其它民族雜技藝術不同的是,“強竿踏許”的表演過程始終伴隨著說唱詞,而且唱詞內容緊扣表演的各個階段與題材內容。
“強竿”表演的現場,還有一些敬青稞酒和干雜活的服務人員。可以說 ,整個表演充滿刺激和趣味,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技巧性與娛樂性高度統一的雜技表演。
?
表演者開始爬桿。
扯休鄉的文化傳承
除了已申報成功的“強竿踏許”項目之外,扯休鄉還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影響較大的有陳村“吉唐吉姆”、剛堅村“果諧”、乃夏村“諧欽”。
陳村的“吉唐吉姆”是舊社會老百姓外出乞討時的表演。每逢新年佳節和喜慶盛會之際,當地從少男少女中挑選幾名舞者到西藏各地區乞討。他們一般都穿得比較破爛,手持五色棍,肩背假面具,懷揣大木碗,口齒伶俐,語言優美,他們見到什么就說唱什么,來迎合有錢人的心情,達到乞討的目的。他們的表演程序是邊唱邊跳,歌聲緩慢,時而低沉渾厚,時而高亢悠遠。今天,當地老百姓再也不用跳“吉唐吉姆”行乞,但“吉唐吉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被保存下來。
剛堅“果諧”表演一般在藏歷九月至十二月之間,由7—10人組成,其中1人不僅背著鼓,還要邊跳邊敲鼓。大家手拉圓圈,既唱又跳,表演共分為5段,歌詞內容豐富有趣。
乃夏“諧欽”是寺廟屬民表演的,一般由40—50人組成,通過男女對唱來歌頌寺廟的輝煌。過去,每年的藏歷四月二十八至二十九(宗自熱節),表演者穿著具有乃夏諧欽特色的服飾,男的穿緞袍,戴圓形黃絨帽;女的穿彩緞藏袍,戴弓形或三角形頭飾,在乃夏村的倫珠曲宗(也叫乃曲疊)寺表演“諧欽”。目前,扯休鄉正在積極申報陳村“吉唐吉姆”、剛堅村“果諧”、乃夏村“諧欽”等非遺項目,以“強竿踏許”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繼承。一個文化意義上的扯休鄉將迎來更多人的青睞。
?
“阿古頓巴”表演用嘴叼碗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