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諧,獨具特色的藏族傳統舞蹈
2018-12-26 來源:日喀則在線 作者: | 分享: |
“甲諧”流傳于日喀則西部地區的聶拉木縣布榮鄉、乃龍鄉,定日縣協嘎鄉措果村、向巴村,薩嘎縣定嘎鄉、夏如鄉拉呀村等地。它舞步穩健,舞姿粗獷,音調高昂,鼓點流暢,在日喀則各地頗為盛行。
?
歷史
“甲”解釋為戰勝,“諧”意為歌,“甲諧”即“戰勝之歌”。
相傳歷史上發生過尼泊爾入侵西藏的戰役,當時尼泊爾派兵入侵聶拉木和吉隆一帶,后來侵犯了整個日喀則。這時布榮地區有一位貴族,叫布榮西尼,他率領藏軍向尼泊爾侵略者進行了英勇的自衛反擊戰,保衛了家鄉。人們為慶祝勝利,表演了甲諧這種民間舞蹈。其中有“赤諧”,即“刀歌”,領舞者右手執長刀,左手提著一只牛腿,眾舞者手執長刀和羊腿等,顯示出后藏人民英勇殺敵的氣概。
?
但是聶拉木縣乃龍鄉一帶的傳說卻與此不同,他們解釋“甲”為漢族,“甲諧”意為“文成公主之歌”。
相傳早在吐蕃時期,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進藏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在慶典上表演了甲諧。男演員們打扮為武師,表示保衛文成公主;女演員手執“達達”(彩箭),表示為文成公主招財迎福。于是甲諧被當地人們視為“文成公主之歌”。
而定日縣一帶的人們又認為“甲”是法王,“甲諧”即“法王之歌”。
?
表演時間
薩嘎縣定嘎鄉的甲諧表演隊和夏如鄉拉呀村的甲諧表演隊,過去都在每年藏歷新年到來之際表演。
聶拉木縣布榮鄉的甲諧表演隊,過去除了在當地傳統節日表演外,每當布榮“扎倉”(寺廟)的高僧講經時,也在扎倉院內表演。聶拉木縣乃龍鄉的甲諧表演隊,過去主要以支差的方式來進行表演。
定日縣一帶的甲諧表演隊,過去除了在定日曲德寺每年上師換屆時慶祝表演外,還要在當地群眾舉行喜慶活動時進行小型的表演。
?
表演順序
表演甲諧時男女動作基本相同,只是男性動作幅度大,體現了男性剽悍和自豪的性格;女子動作幅度小,表現出婦女純樸典雅的風韻。氣勢恢弘的舞蹈韻律是甲諧的又一大特點。這種特征與它的服飾道具直接有關。
“搖頭”、“甩頭”等動作顯示頭戴大黃圓帽的風度。
“擺肩”、“擰腰”動作能更好地顯示身上所穿古代服飾和佩戴的珍貴裝飾的威風和大方。
“八字踏步”、“四步一點”等舞步,突出下身所穿黑色大裙的順勢飄蕩。
“雙擺手”、“行禮手”、“單托繞手”等動作,則顯示出手上所戴裝飾和道具的精美。
在整個表演過程中,上身基本前俯,雙膝屈伸,注重整個舞姿的力度和氣勢。
?
節 奏
當地民間流傳這樣的說法:慢板舞蹈像海里的浪潮般雄偉壯闊,快板舞蹈像大地燃燒般激蕩熱烈,站著像老虎般威武,走著像牦牛般健壯,跳著像雄鷹展翅般自豪,轉著像河水旋渦般旋轉,舞步點子像打雷般有力。只要掌握了這些內在動律的含義,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它獨特的舞姿韻律和特征。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