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西藏的非遺傳統舞蹈,你確定不想了解嗎?
2018-12-26 來源:雪翼文化 作者: | 分享: |
山南
?
?
山南羊卓姜諧
羊卓姜諧,“羊卓”是指位于羊卓雍湖一帶的浪卡子縣。“姜”是指“狼”,“諧”即“歌舞”。?羊卓姜諧由十六個演員組成,其中有六個女歌手和十個男歌手。由“諧本”即歌師一人通過說順口溜來介紹內容,此順口溜叫“江雄”,同時歌師負責擊打小鈸,男女歌手表演“諧旺歌”和“諧給”舞。“諧旺”以歌為主,輕輕舞動。它的歌詞傳說是蓮花生授記的,共有22首“諧旺”歌曲。“諧給”以舞蹈為主,口頭誦領藝訣,有22個舞段。“江雄”“諧旺”和“諧給”三個部分的表演順序是:首先將順口溜即“江雄”一口氣說完,然后“諧旺”歌和“諧給”舞交叉表演。
2006年羊卓姜諧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山南扎唐果諧
果諧是廣泛流傳在西藏山南市的一種民間歌舞,“果”藏語意為圓圈,“諧”即為歌舞。一般在藏歷新年、傳統節日、宴會以及眾人相聚歡度喜慶日子時表演。其表演以圓圈為主要隊形,按照順時針方向邊唱邊舞。果諧基本沒有樂器伴奏,主要是表演者自唱自跳,但個別地方用十六串鈴,由“諧本”(領舞者)拿在手上或系在腰上,隨著身體舞動的節奏發出鈴聲作為指揮。
2006年果諧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山南昌果卓舞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種腰鼓舞,起源于達布(現加查)地區。卓舞共由18段組成,表演時傳統的隊形基本為圓形,表演者分領舞(阿熱)和舞者(卓巴)兩類。在整個表演隊伍中,領舞者人數有2至6名不等,他們不帶腰鼓,主要是提醒動作變換順序,控制節奏速度,群舞表演者邊擊鼓邊跟隨鼓點節奏起舞,同時舞蹈動作把長發辮子揮舞成“∞”“○”等形態。卓舞集動作、韻律、技巧、節奏于一身,各方面相互協調、高度統一,因難見巧,魅力無限。
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山南嘎爾巴諧瑪舞
“嘎爾”是舞蹈的名稱,“巴”是指舞蹈的男性演員,“諧”是指歌;“瑪”是指伴歌的女性演員,“嘎爾巴諧瑪”是這個舞種和演員的總稱。
該舞有六個“嘎爾巴”(男演員),六個“諧瑪”(女演員);男性鼓、鈸手兩名,扮土地神多吉玉珍瑪一名,代多吉玉珍瑪檢查的男性“魯贊瑪”一名,侍候多吉玉珍瑪的“巴姆”(圣潔姑娘)二名。嘎爾巴舞跳完整的叫“國休藏池”(即從頭至尾跳完整);跳選段的叫“夏白平措”(即展示段落)。山南嘎爾巴諧瑪舞是由舞蹈、歌曲和打擊樂三部分組成的表演藝術形式。
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喀則
?
日喀則斯馬卓
日喀則斯馬卓舞,它多于隆重的儀式、喜慶節日及望果節時在廣場表演,舞者有卓本(領舞者)一人,卓巴(跳舞者)六人,均為男性。舞時卓本邊舞邊抖動“達達”(彩箭)上的響鈴,眾卓巴邊擊鼓邊舞。
斯馬卓的主要歌詞與藝訣詞的內容分兩種:一種是表現興建桑耶寺的勞動過程,另一種是贊頌日喀則風光。曲詞有兩首,即《德慶頗章》和《波選查姆》。鼓點有四種:六鼓點、九鼓點、十鼓點、十五鼓點。斯馬卓的舞蹈動作大多模仿各種勞動姿態和動物的姿勢,形象逼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006年斯馬卓舞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日喀則甲諧
“甲”解釋為戰勝,“諧”意為歌,“甲諧”即“戰勝之歌”。表演甲諧時男女動作基本相同,只是男性動作幅度大,體現了后藏男性剽悍和自豪的性格;女子動作幅度小,表現出后藏婦女純樸典雅的風韻。氣勢恢弘的舞蹈韻律是甲諧的又一大特點。這種特征與它的服飾道具直接有關。“搖頭”“甩頭”等動作顯示頭戴大黃圓帽的風度;“擺肩”“擰腰”動作能更好地顯示身上所穿古代服飾和佩戴的珍貴裝飾的威風和大方;“八字踏步”“四步一點”等舞步,突出下身所穿黑色大裙的順勢飄蕩;“雙擺手”“行禮手”“單托繞手”等動作,則顯示出手上所戴裝飾和道具的精美。
2006年日喀則甲諧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昌都
?
昌都鍋莊舞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昌都鍋莊可分為農區鍋莊(包括城鎮)、牧區鍋莊、寺廟鍋莊三大類。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蹈熱烈奔放。昌都鍋莊的節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變化,序舞時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腳步緩慢地交替邁步即可,步伐很輕,力度也不強;序舞過后逐漸進入慢板舞蹈,最后進入最能體現鍋莊舞粗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階段,這時,舞蹈者的情緒達到高潮,場面極為熱烈。
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昌都丁青熱巴
熱巴舞是由藏族“熱巴”藝人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熱巴是一種由賣藝為生的流浪藝人班子(一般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成)表演的,以鈴鼓為主,融說唱、諧(歌舞)、雜技、氣功、短劇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分布于西藏的昌都、工布、那曲等地及云南、四川、青海、甘肅等省的藏族聚居區。
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昌都芒康弦子舞
弦子,又稱“諧”“葉”“巴葉”,是藏族特有的一種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也常稱為“弦子”,是在樂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樂為一體的綜合性藏族歌舞藝術。弦子的歌詞大部分為迎賓、相會、贊美、情意、辭別、祝愿的內容;曲調繁多,歌詞豐富,舞步多變。舞蹈時男女舞隊各圍成半圈,時而聚圓,時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腳,顯示豪放粗獷之美;女子舞姿突出長袖輕柔舒展之美。
2006年,芒康弦子舞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被列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那曲
?
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那曲比如丁嘎熱巴,是那曲市比如縣夏曲鄉丁嘎村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丁嘎熱巴舞既有當地牧民舞蹈的動作,又借鑒了昌都一帶熱巴鈴鼓舞的舞姿,由此形成融匯藏東藏北舞蹈精華的獨特風格。
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