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芳香藏雪茶(行天下)
2019-01-0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辛 茜 | 分享: |
圖為班瑪風光。來自網絡
宋代詞人宋祁《錦纏道·燕子呢喃》這樣寫道:燕子呢喃,景色乍長春晝。睹園林、萬花如繡。海棠經雨胭脂透。柳展宮眉,翠拂行人首。向郊原踏青,恣歌攜手。醉醺醺、尚尋芳酒。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里人家有。”
讀罷,這千年美景,在眼前靜靜浮現。不曾想,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的瑪柯河林場,平均海拔3100米的山地,竟也有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的海棠花,為青海最大的原始林區瑪柯河添姿許多。瑪柯河林區的海棠,屬花葉海棠、變葉海棠。花葉海棠是灌木至小喬木,小枝細長,傘形花序,卵形花瓣,多為粉色白色;變葉海棠為木蘭綱、薔薇科、蘋果屬植物,是中國特有植物,生長在山坡叢林中。
海棠制成藏雪茶
瑪柯河林區是久治縣哇爾依鄉察七溝頂的雪水融化后,沿白玉鄉流入班瑪縣,再穿越多柯河和瑪柯河兩大原始林區,進入四川的阿壩、壤塘、色達后,大渡河的正源。林區境內常年濕潤多雨,是青海降水量最大的區域,有青海“小江南”之稱,這里的許多植物都有川西高原的特點。這里喬木樹種云杉居多,白樺、圓柏、山楊和柳樹等原始林木分布,杜鵑、山生柳、高山繡線菊,林下、河緣和河谷中的灌木小葉忍冬、峨眉薔薇、花葉海棠、變葉海棠生長旺盛,成為我國高寒林區重要的生物種群庫。
每逢初春,瑪柯河林場繁花似錦,新柳吐綠。花葉海棠、變葉海棠鮮嫩的幼芽在晨霧中緩緩舒展,燈塔鄉、亞爾堂鄉的村民們一大早便上山采摘鮮葉;秋季,層林盡染,秋霧彌漫,村民們也會上山采摘露水中的秋葉,以備炒制藏雪茶的原料。
很久以來,村民們每家每日三餐以喝藏雪茶,解渴解乏,村子里至今還有許多揉捻、炒茶的民間高手。藏雪茶綠茶以花葉海棠、變葉海棠新梢為原料,不經發酵,只經高溫殺滅各種氧化酶,以保持鮮葉內的葉綠素、胡蘿卜素、茶多酚、咖啡堿。經揉捻、干燥制成。綠茶分炒青、烘青、曬青、蒸青4種,呈綠色。沖泡后茶湯碧綠、葉底青翠,清香味和。
藏雪茶紅茶則是一種經過全發酵制成的茶,同樣以瑪柯河林區內花葉海棠、變葉海棠的新芽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與藏雪茶綠茶不同的是,藏雪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使葉片及湯呈紅色,香氣也比綠茶濃郁,沖泡后茶紅湯赤、香甜味醇。
長期形成的生活習俗,使藏族人很早以前就有空腹喝茶的習慣,但班瑪的“藏雪茶”不僅不會傷胃,反而能夠養胃,幫助消化,保護胃黏膜,治療潰瘍,促使攝入人體內的牛肉、羊肉、奶酪等高脂食物分解,清除膽固醇。據藏醫學主要醫典《四部醫典》和《實用藏醫名庫》記載,藏雪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消腫之功效,適用于熱病、消化不良等疾病。
藏民心中的“高貴之禮”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之源頭。雖以藥用起始,最終卻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除了養生、止渴解乏,茶很早就超越了實用功能向精神性的過渡。使得茶與宗教、文學結緣、友情結緣,成為士大夫品格的象征、交友的方式和家庭生活中的清雅之事。中國茶傳至日本,發展成了“茶禪一味”的“茶道”,而生長在瑪柯河兩岸,以花葉海棠、變葉海棠為原料制成的?“藏雪茶”,其實就是被青海、西藏、四川藏民族視為上等貢品的“黑茶”,在藏民族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中蘊藏的茶文化精髓,綿延已久。
清初大學者顧炎武說:“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賴于此。”?對生活在高原的青海人來說,茶有如此功用,又來自遠方,得之不易,身份不菲,便自然賦予了茶以高貴之禮的底蘊。在藏地生活的人,去見活佛、長輩時,備兩包茯茶,上面再搭一條哈達是一份體面的禮物。待客時,在擠奶、打酥油、熬茶、打茶、敬茶中所行的規程禮儀,令人肅然起敬。
傳說,吐蕃第36代贊普身染重病,遍求藏地名醫診治無效。一天,贊普在王宮的大殿前曬太陽,心情憂郁,忽然,一只翠綠色的小鳥銜一片綠葉,從宮樓頂上飛下來,吐下綠葉,沖著贊普鳴叫了三聲后,飛入云端。贊普拾起葉片,異香撲鼻,不由地將這片綠葉含在口中。頓時,口舌生津,身體清爽了許多。于是,傳旨命各大臣尋找這種綠葉,結果,走遍吐蕃各部未得。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走出藏地,渡過黃河,在四季不見雪的大湖之岸終于找到了長著這種綠葉的樹。他射殺了兩只麝,用皮做了二只盛物不腐的口袋,裝滿綠葉馱在一只梅花鹿上返回藏地。贊普飲用后,身體真的逐漸康復。之后,王宮貴族、平民百姓紛紛仿效,開始喝這種綠葉。因為,茶多來自漢地,漢人叫“茶”,藏族稱漢族為“嘉”,茶、嘉為諧音,其中便蘊含了無限魅力、千載信息。
又聞,2000多年前,有位叫吳理真的道士,在四川西南雅安蒙山收集野茶,種下七株茶樹,取甘露井水熬煮,發現了“藏茶”這種適合藏區人生活方式的飲品。自此,藏茶的中心產地就集中在了川西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雅安境內的高山之上,雅安成了“藏茶”的誕生地。雅安出產的茶葉源源不斷從西南邊地運往西藏,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南路邊茶”,中央政府也通過此路,用茶葉換取藏區戰馬,讓這條著名的通道,添了煙火氣,被稱為“茶馬互市”。
逐漸走進世人視野
自古文人多筆墨,海棠花的嫣紅與柔姿,在詩人筆下暗含的幽思無盡。海棠花一般有艷無香,只有少數地方的海棠帶香,比如蜀嘉定州海棠,不但有香,且香味濃郁。瑪柯河林區的海棠花,極具高原人的性格特點,頑強、堅韌,無論春光還是秋色中,秀麗豐饒的瑪柯河畔,總會有讓人賞不盡的窈窕春風,綻不盡的胭脂秋韻,濃香撲鼻,孕育出天然古樸的“藏雪茶”。
藏雪茶在班瑪有很久的制作歷史,過去,當地群眾只是自己采集一些野生花葉海棠和變葉海棠的鮮葉,采用古老的傳統手工方法加工制作,產量很少,只能滿足家人需要。唐宋以后,班瑪成為絲綢南道、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藏茶在經過四川阿壩、壤塘、馬爾康至青海、西藏的艱難路途中,經久延年地傳遞著茶文化的郁郁芳香與淡淡苦澀。
藏茶又被稱為大茶、馬茶、烏茶、黑茶、粗茶、磚茶、條茶、茯茶、團茶、邊茶等。近年,由于人們注重養生,把目光轉向了無污染、高海拔的林區,瑪柯河兩岸燈塔鄉、亞爾堂鄉的村民開始重操舊業,制作藏雪茶,在四川省爐霍縣“雪域俄色茶”風生水起之時,果洛班瑪的“藏雪茶”也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