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居裝飾的嬗變
2019-01-08 來源:中國西藏雜志 作者:夏格旺堆 | 分享: |
當代藏族民居裝飾的內容和形式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藏族民居裝飾的表征,它已不拘泥于傳統藏族固有的石木結構與白墻形成的裝飾特征,而是融入了過去王宮、園林、寺廟等建筑裝飾藝術特征,無論是結構的布置或形式的設計,越來越傾向于一種融合,使民居建筑裝飾呈現多元化與豐富多彩。這可能是當代藏族民居裝飾藝術的最突出的特點。這種以多元化和豐富多彩為特征的藏族民居裝飾,主要集中于經濟文化交流較頻繁的地區,以西藏中部的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為主,在西藏其他區域也正在或逐步發生著這種變化。探究這些變化的原因,最為主要的是社會制度的變革,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下面通過對一些常見民居裝飾要素個案的敘述,分析當代藏族民居裝飾藝術特征及其嬗變。
門飾
藏族民居門飾內容豐富而又復雜,門面裝飾部位包括門板(或門扇、門扉)、門楣、門檐、門壁左右、門廊左右、門廊天花板等。在此,擇其個例進行敘述。
?
藏式民居門壁裝飾中的蝎子圖案。張鷹攝
1. 門板裝飾,門板裝飾分為涂飾和掛飾兩大類。涂飾是在門板上涂顏色,普通民居門板有不涂飾不掛飾而留存門的材質色(即為門板材料原色),也有涂黑、涂紅等。總的來講,涂飾門板以黑色為主,其他顏色涂飾可視為個例。掛飾是在門板上釘掛金屬等材料做成的飾品,有橫向條形包裝、門環、門環座等。一般情況下,掛飾是在涂飾的基礎上形成的。涂飾中較常見的門上裝飾內容有日月、雍仲,以及用糌粑點綴的寓意吉祥的各種造型。掛飾中以門環座與門環造型取勝,環座總體形制為半球形,環為圓形。普通民居的門環座,或為素面而不行修飾,或為線刻的簡單圖案。宮殿、寺廟的門環座多為淺浮雕的異獸(亦稱水獸、海獸)圖案。門環套于水獸嘴部,且雕塑成龍形。有的以鏤雕技法來表現各種趨吉辟邪的圖案,但一般不在門環座與門環上飾色,而是保留原材料顏色。一般而言,門板的涂飾可作為絕大多數民居門板裝飾的主要特征,而掛飾可視為王宮寺廟等的主要特征。但是,當代藏族民居中,這種界限的存在可以說是越來越不那么重要了。
2. 門楣裝飾,門楣是門框上邊的部分,它裝飾構成自上至下,依次為獅頭梁、挑梁面板、桃梁、椽木面板和椽木等五層重疊而成的。這種級別的裝飾,一般情況下出現于傳統藏族建筑寺廟與宮殿的門楣裝飾中,它以雕飾與彩繪技法來表現。普通民居門楣裝飾中,盡管出現三層和五層重疊形成的門楣雕飾與彩繪相結合的裝飾,但幾乎見不到門楣最上方的獅頭梁,而以其他較為簡單造型圖案來替代這種形式。這種裝飾級別的界限,至今仍是民居與王宮寺廟最為明顯的一種裝飾要素。普通民居最為常見的門楣裝飾,是以椽木面板和椽木構成的建筑結構基礎上,進行簡單的雕飾與涂飾。實際上,這種結構門楣裝飾是與門額裝飾混融一體的。
3. 門額裝飾,門額是門楣上邊的部分,這似乎與人的冠帽相似,既用于防雨水,又能起到裝飾效用。普通民居門額的構成較為簡單,最上方部位鋪墊一層斜坡狀夯打的泥土,其下為外突的薄石片。它的下方就是椽木面板和椽木等結構與門楣混融一體,這可能是普通民居較為主要的門額裝飾特點。
某些宮殿以及大昭寺附近院落民居門額,雖然其結構形成的裝飾,有點近似于普通民居門額,但絕大多數的門額是與門楣裝飾獨立而存在的。這種結構首先是從門楣向外構成二層,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出墻斗拱托木。藏語中稱這一建筑構件為“森拉”(獅爪)。就此類構件而言,時間的斷限以及形制類別的不同是顯而易見但又復雜的(主指木斗形制)。所以,有學者從這一特殊而又常見的建筑構件入手,分析和敘述過西藏寺廟建筑年代的劃分。可見這一構件在更早時期,是與寺廟建筑平行發展的。現在,也有個別民居采用這種裝飾形式,而且斗上承重的短柱(似為獅爪)數量,上層大多為五根,下層大多為三根。個別上層短柱數量為七根,寺廟建筑中上層短柱數量也有九根的,但下層數量一般為三根。此外,還有其他不同于這里所說形制的很多類別,在此省略。這種門額有三重或五重的,裝飾特征與無獅頭梁門楣近似。
?
藏族民居建筑門飾。張鷹攝
4. 門檐裝飾,門檐指圍墻上作屋頂狀的覆蓋部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周圍藏族民居,尤其是在西藏中部,我們可以發現這一區域的門檐,大多做成塔形建筑裝飾,且在門檐下方正中位設有小型方龕。那么這種建筑裝飾最初取自于何處 ? 據扎什倫布寺僧人嘎青?多杰堅參講,這種塔形造型裝飾,最初取自于佛教密宗中的壇城造型,是為建造神殿、主體壇城以及寺廟形制的依據。只有在神圣的供養佛法僧三寶之所,才可以見到這種造型。這么看來,我們可以把這種造型的來源,至少追溯至桑耶寺的創建是不會存在很大問題的。桑耶寺的平面布局和立體結構的設計,無不圍繞壇城造型為依據,想見當時的門檐造型裝飾也應該與此有關。現在我們看到的維修過的桑耶寺東門就是壘筑七臺的塔形裝飾。當然,這一事實的更深刻的原因,并非本文所要解決的。門檐正中的方龕同樣與塔形建筑一樣,采自于寺廟建筑造型。民居中的方龕里,常安放十相自在或瑪尼石刻,有些地方還安放有關神祇雕塑或驅邪物。但寺廟的方龕里,據說安放噶當式佛塔,且為代表三依怙主的紅、白、黑三色塔。扎什倫布寺的方龕里安放的就是這種佛塔,而且過去是金屬制作的,但后來被偷,現在安放的是泥塑三色佛塔。另外,民居門檐最頂部還安置有白色石塊、牦牛頭、泥土堆砌物等,無不具有象征意義。這些都與崇拜、禁忌、祈愿等有關。這種具有某種實際意義的裝飾特征,應該說是早于佛教文化的古老習俗之延續。
5. 門廊裝飾,這里所說的門廊,主要是指門后設置涼棚形式的走廊,亦稱甬道,它的裝飾部位主要是左右兩面墻。普通民居一般都不是很在意修門廊,即使是修了門廊也很少見左右兩面墻上的裝飾。過去,這種裝飾主要見于宮殿、豪宅,而且裝飾手法主要為彩繪。神殿彩繪常見內容有世間輪、四大天王等。王宮門廊一般為“財神牽象”和“蒙人馭虎”等。現在民居也仿效這種裝飾,或在開門易見的一面墻上繪制其中的一種內容(這種裝飾常見于單扇門結構中),或者左右兩墻繪制各不相同的兩種內容(這種常見于兩扇門結構中)。據有人解釋說,“蒙人馭虎”表現或象征的是三依怙主 :人為觀音、鐵鏈為手持金剛、虎為文殊,可使人們預防瘟疫、招福呈祥。“財神牽象”中,行腳僧為財神毗那夜迦之化身,大象為其坐騎,象征招財進寶之意。
6. 門壁裝飾,門壁主要是指門外周圍左右墻,它的裝飾手法是涂繪。普通民居門壁裝飾內容與其門板裝飾內容有時是相同的,主要有日月、雍仲、蝎子圖案。這些圖案出現于以白色為底的左右墻上,也出現于黑色為底的門板裝飾中。涂繪這些圖案的顏色主要是黑色、白色和紅色。而作為門壁裝飾出現時,其底多是白墻。這種涂繪圖案顏色的區別,表現于日喀則地區以黑色涂繪出蝎子,而拉薩、山南等地以紅色涂繪蝎子。這一點是大的區域在表現裝飾圖案的較顯著的特點。日為紅、月為白,雍仲有白也有紅色,這一點似乎沒有更突出的地域特征。除此而外,門圍壁上一般涂飾黑色帶的門形裝飾,這點將在后文再敘。
如果我們撇開這些圖案所選擇的顏色,按最為簡單而又較為單一的一種釋圖方法理解和認識這些圖案所含寓意的話,那么可以得出如下的簡單答案——正如常語所說“日月同輝”,表達的是一種永恒不變的誓語或信念。這既是對生命無常而人們往往渴求它能永存不變的向往,也是人們對某種信念能夠堅定不移而不發生變更的希望。所以,一般情況下,作為民居裝飾中的日月圖案所表達的寓意也與此相同。雍仲圖案,是一種很古老的標志符號,這一符號并非哪一個民族所獨有。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中亞等地古文化中出現的這種符號,是目前這一符號在世界范圍中出現的最早實物資料。我國境內主要出現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中,這一時期對這種符號的名稱叫法與解釋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按現在所掌握有關資料,藏族文化中除了出現于藏西北巖畫中外,普遍存在于民間的各種實物裝飾中,另外還跟雍仲苯教認為它包含有堅固不摧與恒常不變之意有關。作為民居裝飾,它仍然含有這樣的寓意。蝎子圖案,有些地方以灶神形象來理解,且認為是一位女性魯神——魯莫(klu—mo,有人譯為“龍女”,因不敢茍同,暫留音譯)的化身。作為灶神形象的蝎子圖案,一般見于廚房煙熏變黑之墻上,用白色糌粑點畫。據說,蝎子以白色來畫出,主要是因為灶神是一位“身裹素妝,佩帶瑰玉,手持金勺的美麗女神”,她的服飾是白色的,所以蝎子應用白色來畫。然而門壁裝飾中的蝎子,又為什么出現黑色與紅色形象呢 ? 這一問題,筆者還不能有更好的解釋。但有一點似乎可以作為參考,那便是這種顏色也許不具有更深刻的涵義,作為門壁裝飾與“魯莫”的化身,她所賦予的真正涵義應該與符號在人們社會生活實踐中已被擴大化了的延伸寓意存在某種聯系。這種現象,在民居裝飾中存在外,還存在于藏族社會生活的許多層面中。所以,蝎子圖案出現于門壁裝飾,除了有神與灶神相關的對飲食富足的祈愿外,還可能有種辟邪與象征吉祥的寓意吧。
掛立風幡的屋頂附屬建筑
在民居屋頂設置掛立風幡的附屬建筑的做法,最常見的地理范圍仍然是西藏中部的平頂方形石木結構民居建筑。過去有關資料里稱這種建筑為“碉房”,本文暫借這種稱呼。從大的區域來講,碉房建筑是西藏民居的主體建筑,只是因地理環境與風土人情的不同,西藏東部、東南以干欄式建筑為主。又因上述原因,藏東干欄式建筑的屋頂為平頂居多,而藏東南以人字形左右斜坡頂為多。這種區域性特征,同樣反映于設置掛立風幡的建筑附屬之上。藏東南不太盛行在屋頂掛立風幡,只是村落附近的某個賦予涵義的位置,才有掛立風幡的習俗。而西藏中部,各家各戶一般會在屋頂設置掛立風幡。
風幡在屋頂的方位也有所不同。較常見的設置于屋頂的后方兩角,比如日喀則和山南民居大多如此。不過,日喀則有些地方(如南木林縣加措鄉)在屋頂后方兩角中心處增設一座,共為三座,且涂成紅色,與“柴火墻”形成一種類似寺廟墻檐裝飾的“白瑪草層”,既實用又獨具裝飾效果。在山南、拉薩地區,其方位有設于后方兩角的(這是常見的方位),也有設于屋頂前方兩角的,甚至個別家宅四角都設置。形式上中部盛行壘砌一座方形臺式,在臺墻內角豎立風幡桿。而在普蘭縣和亞東縣等半牧半農的某些地區,屋頂四角豎立風幡桿,桿上不掛風幡,用線連桿后在線上掛許多風幡。這種形式據說是為了能夠更大規模以及更盛大的“儀式”來實現風幡帶給人們的福運與吉祥。這種建筑附屬的涂色差別,具有較強烈的地域特色。拉薩地區以紅色為主,日喀則以黑色為主,山南扎囊、貢嘎等地又多為白色,而山南瓊結縣民居的這種建筑附屬多為黑色。這只是一種大的區域大致的區別,其他個別的涂色方式在此不一一列舉。實際上,絕大多數這種建筑附屬的顏色是與民居墻檐涂飾的顏色是相同的。
?
薩迦寺轉經廊。程德美 攝
以筆者之見,早期藏族民居的屋頂上不應該存在專門的掛立風幡的建筑附屬。其原因有二:首先,根據根敦群培先生的研究,認為風幡最初的形式是“一根長矛”,而且立于門上,其用意是顯示“軍威”。這種形式的產生,被認為始于吐蕃時期。其次,若我們把民間屋頂的這種裝飾認為是苯教中對戰神(屋頂左角)和陰神(屋頂右角)的祭奠行為,那么在更早時期,也就是蓮花生大師進藏進行苯教和印度密宗間的融合之前,苯教對自然神(或世間神)的祭祀,有其專門的場所。而且,這些場所一般都設于山坡高處。比如,蓮花生大師改宗過程中,把苯教的“贊卡爾”從山坡高處移于山麓或平原寺廟,改其為“護法神殿”。隨著佛教勢力的日益強盛,使得許多苯教的儀軌與行為方式日漸削弱。有關更為原始的做法,不可能擁有專門的活動場所。然而,這些更為原始的做法在民間世代相沿。那么,它存在的方式與表達的途徑也就有了另外一種形式。這便是人們把最初宗教的觀念與某些儀式,融會于民風民俗,使其找到一種更為有效的表達方式。就設置掛立風幡的建筑附屬而言,也應隨著門前豎立一根長矛漸變為寺廟屋頂法幢的形式,從而這種具有某種實際寓意的寺廟建筑裝飾,會與民間屋頂建筑裝飾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很多地方對這種建筑附屬稱為“戰神”座與“陰神”座,甚至還有“尚神”座(如南木林縣加措鄉),它并非很古老的行為方式。如果我們將這種屋頂建筑附屬解釋為一種古老習俗的祭奠場所,且在出現“一根長矛”立于門前之前就存在,從而人們通過這種方式來完成祭奠儀式,那么諸如“贊康”、“贊卡爾”、“寸康”等進行專門祭奠場所的名稱的出現,恰恰為我們澄清了這種疑慮。這些專門名稱,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而出現的。“贊康”和“贊卡爾”主要是祭奠地祇或地神的廟堂, “寸康”主要是祭奠祖神的廟堂或宗廟。況且,祭奠儀式是當時最重要的活動,王臣以一年行小祭,三年為大祭,是通過群體行為方式完成的,而非以家庭單位來完成。這些記載,也只是一種反映,更不必提久遠年代的儀式又是如何的了。所以,筆者以為這種建筑附屬在屋頂的出現,最早也不過吐蕃之后,而且因寺廟屋頂法幢等裝飾的出現而日臻完善。這一點,似乎與《唐書?吐蕃傳》中所記藏族民居特征時說“屋皆平頂”的載錄相吻合。
民居顏色裝飾
民居外墻體涂白色是絕大多數碉房建筑的特征,也是藏族民居外墻涂色裝飾的主流。不過,薩迦附近居民采用的外墻涂色方式獨具風格,墻體以灰藍色為主,配以紅、白色帶襯托的裝飾,顯示鮮明的地方特色。無獨有偶,山南地區曲松縣政府所在地附近村落,外墻以灰藍粉紅為主,而林周縣春堆鄉的民居外墻以暗灰黃為主。這種獨具匠心的外墻涂色裝飾,不僅與地方文化相關,且與當地資源有關。墻涂色裝飾的部位,主要有墻檐、墻體、窗圍、門圍。
1. 墻檐,墻檐最成熟的建筑結構應為墻的頂部以阿嘎打成左右斜坡,下鋪薄石片或石板為防雨水滴水,其下覆椽木面板,面板下是外突墻的椽木,然后隔一定距離為仿寺廟建筑“白瑪草層”的條狀墻(也稱“準白瑪草層”或女兒墻),其下覆椽木面板,面板下是外突墻的椽木,再下為房屋墻體。很多時候,墻檐裝飾由這種結構上的差異而有所區別。日喀則地區民居墻檐中的“條狀墻”,絕大多數以黑色進行涂飾,有的在墻檐上方亦即上方椽木面板和椽木涂一條紅色帶,有的沒有這種結構且只涂一條紅色帶。下方椽木面板與椽木的結構,一般民居都有設置的,而且也都要涂上紅色帶。拉薩地區這種結構的民居,尤其是堆龍德慶縣、尼木縣、曲水縣等靠近公路邊上居民的墻檐,就沒有上下層次顏色的區別,都涂成紅色帶。甚至包括墻頂斜坡,也都涂成紅色。而在山南瓊結與乃東雅堆一帶,將墻檐涂成黑白相間的花色。在其上面的裝飾更讓人耐人尋味,除了涂繪傳統的圖案外,還裝飾有西文的“ok”等很時髦內容的圖案。實際上,墻檐更為古老的形制應當是以薄石片作為防雨滴水,它的上面是夯打的泥土,下面直接形成墻體,墻體絕大多數也是白色。所以,在墻檐中除結構形成的裝飾外,就沒有什么其他形式上的裝飾特征了。
2. 墻體,如前所述,藏族民居碉房建筑外墻涂白色是民居外墻涂飾的主流,除了有其外觀裝飾特征外,更重要的是一種民族心理積淀的反映。把墻體涂成白色,一種是整個墻體涂白色,另一種是局部性灑潑成白色,但這兩種裝飾所表達的寓意是相同的。與這種墻體顏色不同的裝飾,可視為個例。如薩迦寺附近村落的灰藍、紅、白構成的墻體裝飾與曲松、林周等縣的某些地域,就屬這種個例。
3. 窗圍與門圍,窗圍與門圍涂色裝飾,據筆者掌握的有關資料,一般只有黑色,還未見其他色裝飾。這種裝飾的形式仍然是色帶,且與窗與窗額,門與門額構成的形象近似。這不僅是窗與門的一種裝飾,而且蘊含深刻的寓意。
顏色在表現某種文化特質所扮演的角色,在世界各地具有相同的性質。只是每種顏色在某個特定的文化中所賦予的涵義或寓意是千差萬別的。據西方研究者對原始初民文身所用顏色品種的調查確認,彼時對顏色品種的利用是相當有限的,“通常為三色,最多是四色,即紅、白、黑以及黃色”。其中,紅、白、黑三色的利用較為普遍。作為藏族民居建筑外觀裝飾,這幾種顏色也是常見的。
以上通過對藏族民居較常見的三大裝飾要素的敘述與分析,簡略敘述了這些要素的變化與特征。重點是通過對衛藏地區民居裝飾特征的敘述,梳理了其演變過程。其目的在于拋磚引玉。這篇文章完全是一種嘗試性的,其中的推論也只能是一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