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水磨坊
2019-01-21 來源:阿壩日報 作者: | 分享: |
?
?
?
?
?
?
■周旺波
童年時段是記憶中最令人難忘的。近日,在茂縣、九寨溝采訪時無意中見到極具特色的水磨坊,不禁勾起我童年時難忘的往事。
我的老家是嘉絨藏族聚居地馬爾康,60年代到70年代的阿壩州,基本上都是靠這種古老但極具生命力的水磨加工糧食。水磨日夜不息的工作,因白天大人們要為生產隊出工掙工分,所以只有經常在夜里排隊磨小麥、青稞、玉米。記憶中的我常常是在夜里跟在奶奶的后面,睡眼朦朧的跌跌撞撞走向近兩公里的水磨坊。
經歷過夜里和大人磨面的孩子都知道,磨面對于孩子是一項喜悅而誘人的事情,這倒不僅是可以去磨房玩耍,重要的是,磨完面后,帶我們去的大人可以用白面給我們烤散發(fā)麥香的饃饃,或者蒸上白白的饅頭。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上午蒸白瓜、洋芋,下午玉米面攪團,要是能吃上白面饃饃,是一種多大的奢望和滿足啊。
夜里,一切都顯得靜謐而安詳。只有河水依舊歡快的唱著那首永遠也唱不完的歌謠——“嘩嘩、嘩嘩……”。建在河水邊的磨坊,透出昏暗而柔和的光,水磨在笨重的轉動——“哐當、哐當……”。守磨坊的張大爺靠在滿是汗臭的棉被上打著瞌睡,火塘里煨著的茶罐,撲滋撲滋的響著。我卷曲著熟睡在墻角的木板上,頭發(fā)已被揚起的面粉染成白色,嘴角里流著一串香甜的哈啦子。渾身撲滿面灰的老奶奶,一會兒踏羅篩,一會兒往磨臍里添糧食,機械但卻準確的忙碌著……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自動化加工機械的普及,那記錄著父輩們生活的點點滴滴,艱苦困難、平凡自然的春秋歲月,那記載著我快樂酸楚童年的磨坊,在經歷了幾次泥石流的沖擊后也蕩然無存。那水磨早已成為一種歷史,那餓肚子,吃玉米面攪團的滋味也成了我們一種久遠的記憶。但在我們日益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中,在享受現代文明帶給我們便捷和遠離貧窮的安逸中,我們有時卻感到得莫名的惆悵和空虛,脆弱的身軀與靈魂,經受不起喧囂的侵襲。于是人們在不停地尋找、懷舊,渴望回歸曾經的純真與坦然。遍地崛起的高樓大廈給我們的是一種虛脫的感覺,遠不如我們望著滿是莊稼的大地那種穩(wěn)如磨盤的踏實。我們只能在看不見也摸不到的回憶中去回味,泛著淡淡的苦澀,也懷揣著對往昔深情的留戀,彌補我們心中日漸稀疏的鄉(xiāng)土氣息,好找回一個真實的自我。
記憶中奶奶把從磨心中取出的最細、還留著石磨余溫的糌粑為我做的糌粑疙瘩的味道,已成為我多年的尋找和回味,而童年的味道和記憶已成為昨日的一首歌、一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