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酒
2019-02-22 來源:西藏旅游網 作者: | 分享: |
?
青稞酒具有清香醇厚、綿甜爽凈,飲后頭不痛、口不渴的獨特風格,在強手如林的酒類行業中獨樹一幟,在西部民族地區享有盛譽。由于其“地理環境獨特、釀酒原料獨特、大曲配料獨特、制酒工藝獨特、產品風格獨特”,青稞酒魂承傳400年,至今興盛不衰被全國釀酒專家譽為“高原明珠、酒林奇葩”。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胡錦濤、鄒家華等來青海視察工作時,都曾品評過青海的青稞酒產品。
最初的青稞酒釀造沒有復雜的程序。在藏區,幾乎家家戶戶都能制。釀造前,首先要選出顆粒飽滿、富有光澤的上等青稞,淘洗干凈,把水滴完,再將其放在大平底鍋中加水燒煮兩小時,然后將煮熟的青稞撈出,晾去水氣后,把發酵曲餅研成粉末均勻地撒上去并攪動,最后青稞酒裝進壇子,密封貯存。如果氣溫高,兩天到三天即可取出后加水放一個小時后飲用。
青稞酒釀造工藝的逐步完善,實際上是從明清開始的。明朝起,隨著青藏地區與中原文明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青海省湟中縣、互助縣、平安縣、貴德縣等青海省的農業區,成為了漢藏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區,青稞酒的釀造工藝也隨著經濟文化交流的深入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時至今日,青海省仍為青稞酒的重要產區,其中尤以互助縣、湟中縣的青稞酒最為著名,這兩個地區的酒文化歷史悠久、釀造工藝精良,而兩者在制作工藝上也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青海省互助縣威遠鎮和青海省湟中縣海馬泉鎮,都是著名的青稞酒產地。相傳,互助青稞酒的制作是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路過此地留下的白酒釀造工藝,為藏地帶來了酒文化的起源。而湟中縣則因南塑山泉水釀造而聞名青海本地。此外,湟中縣境內有藏傳佛教圣地塔爾寺,地處青藏地區的經濟文化重鎮,自古便是藏文化與漢文化廣泛交流的前沿陣地,文化和經濟的交流,使得湟中縣釀酒工藝數百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青稞酒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糧食作物—青稞為原料,在繼承古老傳統生產工藝的基礎上,引進現代技術裝備,用無污染的天然優質礦泉水科學配料、精心釀造、久儲自然老熟而成。本地的釀酒師傅大多是祖祖輩輩傳承著自家酒壇里的秘密,有些壇子的歷史連自家古稀老人都說不清楚。至今,很多青海本地的釀酒師傅仍采用自然制曲——手工配置——老壇陳釀等一系列繁瑣流程所組成的古老工藝,在這一系列的釀造工藝中,湟中制酒師傅尤其注重酒的自然發酵和靜置時間的長度,而且對存酒器皿也有著苛刻的要求。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青海青稞酒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很多大型酒企開始了新品開發的漫漫征程,青海省的青稞酒先后向市場推出了青稞金酒、青稞原漿酒、青稞啤酒、青稞橡木桶酒等一系列產品。
除了青海省,云南省也是青稞酒生產大省。香格里拉縣是云南省青稞酒主要產地之一,1984年云南全省名酒品評中青稞酒名列第三。香格里拉現已開發出青稞窖酒,青稞禮品酒,青稞蟲草酒,青稞紅景天酒,青稞低度酒等一系列產品。
2007年,青稞酒及其釀造技術被評為云南省第二批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11月,青稞酒及其釀造技術被評為中國三類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