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藏歷年味綻放的“花”——酥油花
2019-02-22 來源:西藏旅游網 作者: | 分享: |
?
酥油花藏語叫“孜扎”,被稱為“十五貢品”,每逢藏歷新年會供奉在裝有青稞、糌粑的“切瑪”盒里,圖案不一樣、寓意也不一樣。酥油花最常見的“和氣四瑞圖”寓意和諧美滿,“吉祥八寶圖”寓意平安多福,長壽圖寓意萬壽無疆。一塊塊潔白的酥油在藏族人民手中綻放異彩,是藏歷新年最為多彩靚麗的吉祥祝福。
?
相傳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創建了雍仲本教后,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種彩線花盤的形式來代替原始的信仰方式,減少了殺戮,這就是酥油花最初的起源。
?
酥油花是塔爾寺的"藝術三絕"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種佛像、人物、山水、亭臺樓閣、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等藝術精品。
?
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種特殊形式的雕塑藝術。制作酥油花時,首先需要購買專用的潔白酥油與礦物質顏料,此外為了防止酥油花融化變形,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在冷水中操作或者用冰雪冰凍雙手。通常它的制作分為扎骨架、做胚胎、敷塑、裝盤四道工序。
?
根據所表現的內容,用加工的柔軟草束、麻繩、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骨架”,再用上年拆下來的陳舊酥油花摻和草木灰反復捶打,制成韌性好彈性強的黑色塑造油泥,在骨架上完成一個簡易大造型,再將油塑原料上色、雕琢,最后將成品用鐵絲安裝固定到木板上。
?
酥油花雖名曰“花”,但其題材多樣,內容豐富,主要以佛祖神仙、菩薩金剛、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山林樹木、花卉盆景組成各種故事情節,形成完整的立體畫面。它的造型特點和手法類似國外盛行的臘像藝術,但不宜長期保存。酥油花藝術繼承藏傳佛教藝術的精、繁、巧的特點,在一個有限的空間中容納極多的內容。大至一米到二米,小至十到二十毫米的人物走獸,個個精到,力求寫實,而且姿態神韻力求傳神達意。
?
在大昭寺內,每年從藏歷初八開始,僧人們就開始忙碌著制作藏歷新年貢品酥油花。每逢藏歷新年十五,在大昭寺千佛廊內將會舉辦一場盛大的“十五祭祀”,吉祥八寶、師徒三尊、松贊干布等幾座大型酥油花將亮相,這些都是寺廟僧人們在藏歷新年期間精心制作而成的,吸引著眾多宗教信眾與游客前往。
?
在藏歷新年期間,精美的酥油花在彩色切瑪盒上悄然綻放,濃濃的酥油清香展示出酥油花雕塑群體的千姿百態,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規模宏大壯觀,內容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