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墻歌里建家園——記阿壩縣安多地區“夯土墻”傳統勞動場景
2019-02-27 來源:阿壩日報 作者: | 分享: |
夯墻歌里建家園
——記阿壩縣安多地區“夯土墻”傳統勞動場景
?
?
?
?
?
■李剛 記者 龔紹珍 馬興琳
陽春三月的四川盆地,早已是桃紅柳綠,萬物蓬勃,然而地處川西北高原的阿壩草原依然是冰天雪地,寒氣襲人,好似,春天遙不可及。不過,若你有時間走出喧囂的城市,走進淳樸而充滿生機的鄉村,你就會被高原春天里的一種勞動場景——夯土墻深深吸引而贊嘆不絕。
阿壩草原的春天一如是被夯墻歌喚醒似的,讓你感受到阿壩高原的春天已經來臨,希望正在萌動生發。三月底四月初,正是阿壩安多地區夯土墻的黃金季節,在阿曲河谷地帶,沿阿曲河兩岸分布的數十個鄉鎮、數百個藏寨,從上阿壩的安斗、甲爾多、各莫、四洼、德格到中阿壩的河支、龍藏、麥昆、哇爾瑪一直到下阿壩的洛爾達、安羌等地的雪線下、溝渠邊、臺地上,處處都可以遇見夯土墻的熱鬧場面。
A
夯土墻
周末天氣晴朗,一大早驅車離開阿壩縣城,眼觀蒼茫的四野,心情無比愉悅和歡暢。在來到龍藏鄉龍藏村外時:(音譯)嗦呀啦、拉姆拉姆嗦呀啦……整齊而極具穿透力的歌聲伴隨著陣陣整齊厚重的“嘣、嘣、嘣……”聲,遠遠地透過車窗傳入,聲聲入耳。讓人一下子興奮起來,轉過那道彎,一定是有人家在夯墻建房。沿聲尋去,隨著距離拉近,聲音越發洪亮,不一會兒,盛大的勞動場面就呈現在眼前,讓人眼前一亮。
數百人齊聚一起,夯土墻建屋,好一派熱鬧非凡的勞動大場面。勞動的人們分工合作,秩序井然。男人們夯土墻的模具里,用夯杵將黃土用力夯打密實,動作一致,充盈著無窮的韻律之美;女人們則用背篼背負、鐵鍬鏟動夯土墻的濕泥土。夯墻時,勞動的人群齊心協力,一邊唱著夯歌,一邊夯墻,隨著歌聲的起伏變化,夯墻的動作時快時慢,極富節奏感且整齊劃一,生動著一方天空。勞動的歌聲里充滿了泥土的芳香和純美的氣息,如天籟傳來,讓人的情感怦然激蕩,思緒飛揚。在悠揚的夯歌聲中,墻體在一尺一尺往上增長。
據最新的考古發現表明,四五千年前,我國就已經用夯土的方法修筑城墻。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時代就有了。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殷商時代,就有成熟的夯土技術,到漢代民居建筑使用夯土墻的更多,而且在夯土城墻中開始使用水平方向的木骨墻筋,稱為“纴木”,這種做法上至漢長安城,下至南北朝、唐、宋,最晚到元代還在使用。
夯土墻建屋還有許多講究,一般三層的房屋建設需要三年的時間,一年夯一層。只有等第一層的土墻經過日曬雨淋,變得非常結實了,第二年再夯筑第二層,第三年夯筑第三層。但有時秋收后、農閑時夯土墻,進度可以快一點,不過間隔期必須要夠,否則已夯好的墻就有可能倒塌。
阿壩安多民居夯土墻建筑,最先是選擇房基,選擇房基還有很多考究之處,一般要選在河谷的臺地上,采光采氣要好,還要避開地質災害。接著就是開挖地基,然后就用石料砌筑墻基,墻基大約厚一米左右,墻基上就用木制的夯墻工具開始夯墻,把濕潤帶粘性的黃土,用人工倒入夯墻的模具中,用粗重的夯杵擊打筑牢,打墻時每個勞動者哼唱著夯墻歌,場面十分壯觀,上百名勞動者,一邊揮舞手臂,一邊高唱勞動歌謠,那熱火朝天的場景真是動人心魄。
夯土墻建筑的墻體底部較寬,越往上越窄,內墻陡直,外墻向內收,窗戶較小,用木制成梯形,屋頂用粘土鋪面,平整封閉,滴水不漏,整個建筑上小下大,形成“寶塔式”穩健形體。這樣的建筑特點就是房體堅固,冬暖夏涼。在古時候,還具備防御和作戰功能,民居內還設有通道與房頂相連,便于指揮和增援,在冷兵器時代,阿壩夯土民居成為集居住和防御于一體的典范,更是古時候民間軍事工程的杰作。
阿壩縣的藏寨民居具有鮮明的特點:首先,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地處青藏高原東南沿的川甘青交匯地;其次,具有悠久的歷史性,民居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吐蕃時期甚至更久遠;再次,具有豐富的文化性,安多民居是研究民族文化的寶庫,最后,它還具有軍事防御的科學性,是冷兵器時代防御的典范。
B
打夯歌
是勞動產生了歌聲,還是歌聲感染了勞動?
每年春天,驅使人前往阿曲河谷尋覓夯墻足跡的最大動力就是夯墻歌,村子里一家建房,家家戶戶得空的勞動力都來幫忙,幾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優美的民族音樂曲調、整齊的夯墻動作,常常讓人駐足看癡了,直到他們停下來,仍意猶未盡。
將達郎東酒多么撒
將朵貢東酒啊若尖
學勒亞么學
學來呀
將拉么東學伯酒措
酒拉么克學姆酒措
學勒亞么學
學來呀
……
歌詞大多時候沒有太多具體的意思,而是像“學勒亞么學,學來呀”這種簡單的詞反復吟唱,極富節奏感和韻律感。一位老人告訴我:學勒亞么學,學來呀,意思就是說用力呀,使勁呀。后來在網上搜索發現,有很多藏族歌手都創作有打墻歌,但其歌詞和曲調和在夯墻現場所聽到的大不相同。夯墻現場的歌詞簡短、簡單,韻律節奏歡快、明朗,忍不住被這動聽的夯歌所感動,為這優美的姿態而感嘆,這一切都來得自然順暢,沒有絲毫的雕鑿和擺布。上百人站在墻頭,整齊地唱著歌、夯著墻,總是讓人熱血澎湃,贊嘆勞動之美,感動于村民的團結和對生活的熱愛。
打夯歌,是勞動人民在過去蓋房子、打墻、修河壩、打地基時,為自己加油鼓勁而唱,打夯時,他們多人共同抬一石夯或者木夯打實泥土。木夯是用粗壯、結實、沉重的木料制成四棱狀,一米多高,裝有手柄。石夯是一塊下面略大于上面的四方體青石頭,四角孔中各栓有一根粗壯的麻繩,中心裝有一根圓木柄。打地基時,由一人扶木柄控制平衡,兩個人或者四個人高抬猛放,為了齊心協力,必須有一人喊號子,大家跟著應和,一呼一應,整齊而雄渾有力。
打夯歌沒有固定的歌詞,一般由扶木柄的人領唱,根據實際情況隨機編唱。開始和結束時,提醒大家統一行動,注意安全,以防出現事故。中間就見景生情,或說些大家熟悉的戲曲唱詞,能提起大家伙精神的逗趣幽默段子。夯歌的主要作用是指揮協調,統一步調。除此之外,打夯歌還可以起到活躍氣氛、烘托氛圍的作用,讓勞動者在勞動中娛樂放松。
夯墻是件辛苦且單調的事,勞動時間長了,容易疲勞。生性活潑幽默、熱愛生活的安多人怎么可能讓勞動過程沉默無趣?他們喊著號子,逗著樂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享受著勞動的快樂。打夯歌大多表現的是勞動人民改天換地的熱烈氣氛,滿腔豪情的英雄氣概。打夯歌的內容十分廣泛,有的唱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男女愛情,其表現手法詼諧逗趣,隨機應變,即興編詞。此外,曲調還可以隨著打夯者的情緒、疲勞程度的變化,而不斷變換夯速和語調。
初春時節,盡管阿壩的草原還沒有返青,一片枯黃灰白,但阿曲河谷中的夯墻歌聲已經開始四處飄蕩,它裹挾著春天濕漉漉的芬芳氣息,喚醒我們沉寂一冬的感官,歌聲讓春寒料峭的阿壩草原變得暖意融融,生機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