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志|尼木篇:藏文 藏香 雕刻 穿越千年永流傳
2019-05-14 來源:央視科教 作者: | 分享: |
青稞飄香
藏歷八月,尼木的片片青稞在陽光下散發醉人的麥香。
位于雅魯藏布江中游的尼木,由于充足的日照和適宜的氣候,自古農耕文明發達。
尼木河孕育了水草豐茂的家園,也灌溉著白青稞等各種作物,尼木有了“拉薩糧倉”的稱呼。
藏文鼻祖
2012年3月,尼木縣政府開始建設藏文字博物館。
在藏文字主題博物館的主館,藏文字的創造過程以唐卡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這幅巨幅唐卡壁畫的主人公就是吞彌·桑布扎。
桑布扎是梵文“賢良之藏人”的意思。少年時期的吞彌·桑布扎聰慧過人,被松贊干布派往天竺求學。七年后,吞彌·桑布扎學成歸來,以象雄文和梵文為基礎,尤其以梵文50個字母為母本,創制了30個藏文字母,創制了藏文字。
凝聚智慧和歷史的藏文字點燃了藏地文化的薪火,至今傳承不熄。
藏香之源
有藏文字的地方就有尼木藏香。
藏香,與藏紙、雕版并稱“尼木三絕”。尼木縣的手工藏香和藏文字一樣歷史悠久。
相傳,當年吞彌·桑布扎辭官回到家鄉后,為讓家鄉百姓擺脫貧困和疾苦,將天竺的熏香制作技藝傳授給了鄉鄰。
尼木藏香,要以水磨的柏樹為主要原材料,再配以藏紅花、麝香等幾十種香料,搓揉而成。
嚴格的配比和制作工序讓尼木藏香具有殺菌、安眠等獨特功效,千百年來深受藏地民眾的喜愛。
尼木縣政府按照傳統制作工藝,在依吞巴河而建的水磨長廊架設了282座研磨柏樹的水車,作為藏香制作和傳承的場所。
普松雕版
雕版技藝發源于漢地。唐朝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成熟的雕版印刷術。元代,這項技藝正式傳入西藏。
普松是西藏著名的“雕版之鄉”。在西藏,一個個山口上高高懸掛的五色經幡大多與這個叫“普松”的地方有關。
從普松出去的每一塊雕版,都要在雕刻藝人的手中經歷十幾道甚至幾十道工序。
普松雕刻,通常使用質地考究的蚩巴木。一塊上佳的經版,木材在前期要經過熏烤、浸泡、水煮、烘干、打磨等諸多工序,才能正式開始雕刻。程序之繁雜、細膩、嚴謹,被認為是現代雕刻鉆機無法替代,這也是普松雕刻最獨特的技藝所在。
傳奇藏戲
面具是藏戲的標志,它讓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一目了然,流傳至今,已成為世界上戴著面具演出的稀有劇種之一。
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尼木塔榮白面具藏戲的保護得到了區、市兩級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
白面具藏戲的面具,是由白山羊皮制作的,用簡潔的線條勾勒五官,以蓬松的山羊皮毛做人的白發,具有藏戲面具古老、稚拙的典型風格。
2014年,“離天空最近的鐵路”——拉日鐵路通車,這段全長253千米的青藏鐵路延伸線,克服了高地熱、長峽谷等種種地質障礙,一路貫通了拉薩和日喀則。
尼木從此結束了不通火車的歷史。
千百年前種下的智慧種子,
在尼木的土壤里結出金色的麥穗,
雪域高原迎來一個又一個豐收的美好年景,
也見證一代又一代文化的歷久彌新。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