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志 | 都蘭:戈壁聚寶盆 荒漠變綠洲
2019-06-01 來源:央視科教 作者: | 分享: |
西晉末年,在目睹了殘酷的權利更替后,遼東鮮卑部族前首領慕容涉歸的庶長子慕容吐谷渾,帶領自己的部族向西遷徙,在一塊名為“白蘭”的土地上,和當地氐、羌、漢等民族建立起一個嶄新的政權。
這個以首領的姓名為名的吐谷渾王朝,成為了中國歷史記載中存續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
古之白蘭,就在今天青海省的都蘭縣境內。都蘭,在蒙語中意為溫暖。該地名不僅與其地域特點有關,更在文化層面指向其輝煌的過往。
“九層妖樓”背藏繁盛商路
1996年,都蘭縣熱水鄉境內一次原本普通的古墓發掘工作,意外揭開了一條繁華古商路的神秘面紗,這次發掘也因此被列入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血渭一號大墓,是這片規模達千座的熱水古墓群的中心墓葬。
墓群出土的一批完好絲綢,經專家們鑒定,產地來自于中原和西域兩個方向,如果把這三點連成一線,就構成了一條路線,指向一條神秘商路。
南北朝時期,連年戰火阻斷了聯通中原和西域的河西走廊。一些商旅駝隊開始繞行青海境內的一條古羌道,以繼續往來于東西兩地。也因此古羌道有了新的名稱——青海道,后來也被人稱為絲綢南路。直到宋代,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它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南北朝時期,連年戰火阻斷了聯通中原和西域的河西走廊。一些商旅駝隊開始繞行青海境內的一條古羌道,以繼續往來于東西兩地。也因此古羌道有了新的名稱——青海道,后來也被人稱為絲綢南路。直到宋代,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它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大量絲綢以及具有中西文化特質的器物在都蘭出現,既印證了青海境內絲綢南路的存在,也證明了都蘭在這條商路上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
金沙深處 綠意盎然
躍過金色沙丘,荒蕪的戈壁呈現出都蘭的另外一種狀態。這是人類生存的極限,但綠洲,把一切不可能變成了現實。
為了解決糧食供應問題,實現拓荒任務,1955年,一大批轉業軍人、內地干部和有志青年,響應黨的感召來到諾木洪農場,將自己的命運與新中國建設系在了一起。拓荒者們用雙手搬掉上萬座沙丘,從開荒墾田、畜力耕播起步,在艱苦的環境中,創造出這片生命的奇跡。
然而,都蘭4.5萬平方千米的土地,絕大多數仍屬于荒原戈壁,沙漠化的威脅已經從當地影響到三江源和青海湖地區。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沙化治理與荒地開墾被緊緊捆在了一起。
治沙的首要工作是固沙。為阻擋流動的沙丘,治沙工作者依托國家建設的三北防護林,相繼建立起數道防護帶。
有著頑強生命力的楊樹,對水的依賴遠低于其他林木。即便如此,為了讓楊樹能在這片干涸的土地上扎根,治沙工作者們仍耗費了大量的心力,才發明了“楊樹深栽”的治理辦法。
如今,都蘭縣境內,治沙面積超過了1300平方千米,其中有130平方千米已演變成為高原居民可耕植的良田。都蘭縣也因此成為全國高原沙化治理的唯一的示范縣。
被守護的高原 被尊崇的生命
高原野生動物似乎特別偏愛都蘭這片土地,即便是千里遷徙,它們最終都會回到這里,安享生活的這份寧靜。
對于牧民們來說,野生動物是他們的生活伙伴,也是高原的主人。當瘋狂的盜獵者試圖打破這份寧靜與平衡時,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也就成為牧民守護自己家園的必然行動。
10年前,牧民肉保夫婦便把國家分配給他的放牧草場改建成為野生動物保護救助站,并在政府和相關機構的支持下,先后在救助站里建立起兩座觀測站,安裝了100臺紅外探測器,記錄下高原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變化。
雪豹、藏原羚、白唇鹿,肉保的救助站不斷迎接著新的生命和客人。一切都將發生改變,但不變的是高原人對生態的珍視與這份對生命的尊崇。
都蘭人堅定地守護著家園,而大自然也報之以饋贈。
清澈的泉水、充足的日照,孕育了都蘭獨特的枸杞資源。
經過多年建設,都蘭枸杞產業優勢已形成,甚至影響輻射到了周邊地區。
2016年,隨著國家級現代有機農業產業園落戶都蘭,以枸杞、藜麥為核心產品的高原有機農業發展戰略在都蘭開始全面實施,近700平方千米的枸杞種植規模,將柴達木盆地這片富饒的土地帶入了綠色發展的快車道。
都蘭,穿越千年時光,神秘而又精彩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在這幅萬里戈壁鋪就的畫卷中,都蘭用歷史的畫筆描繪出她美麗的身姿,書寫下人類堅韌不屈的品格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