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藏韻】如果不讓藏族人喝茶……
2019-07-05 來源:中國西藏網 作者:陳丹 | 分享: |
藏族人離開了茶,會怎樣?
圖為制作濃香的酥油茶
藏族有 “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飯可一天不吃,茶卻不能一頓不喝”等諺語。
“有一次,我的老母親從甘孜來成都看我,呆了一天,開始莫名其妙頭疼,第二天疼得受不了,而且渾身不自在。到了第三天,她實在呆不住了,就趕最早一班客車回去了……”藏族朋友洛薩跟我說起那次往事時一臉的不解,“奇怪的是,母親一回到家,喝了一碗家里的茶,頭立刻就不疼了!”
很多藏族人、特別是老人已經對茶養成了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賴,“寧可一日無食,也不可一日無茶”。“藏族有句話:‘沒有喝茶就等于沒有吃飯’,藏語管喝茶叫‘甲通’,這個詞也是吃飯的意思”,洛薩告訴我。
當然,這種依賴性首先是因為茶的特性給高原人的身體帶來了諸多好處。桑布醫生在拉薩行醫二十多年,他告訴我:“由于藏族人日常飲食以牛羊肉、奶制品和青稞為主,這種膳食結構不容易消化,茶葉具有溶解脂肪的功效,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還有,高原的氣壓較低,空氣干燥,人體的水分很容易蒸發,血管的膨壓會增大,喝茶不僅可以補充水分,還能增強血管的抗壓能力……所以,當我們的祖先一喝到茶時,就注定我們離不開它了”。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每天早上我必須喝酥油茶吃糌粑,要不一整天都沒勁,如果沒有喝茶,吃其他的什么都不行!代替不了!”桑布說。
圖為拉薩口味的酥油茶配料
藏族人飲用的大多為大茶和磚茶。煮茶時,先在壺中加入冷水,投入適量茶葉燒開,然后用小火溫著,有人喝茶時會加入適量的鹽,這叫清茶,是最常見的一種。另外還有幾種特別的煮法:
最具代表性的是酥油茶。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的粗制奶油,本來油水很難結合,但藏民族創造性地用反復攪制方法令二者水乳交融,從而使青藏高原有了最佳的飲品。酥油茶在不同地區也略有差別。
第二種是骨油茶,用從骨頭里熬出的油和茶水一起煮,飲后能補充大量營養和熱量。
第三種是煮茶時加入草果、姜片、花椒等一起熬煮,這種茶治感冒,味道鮮美可口。
圖為寺廟里的覺姆們熬制骨湯
第四種是將一種帶有藥味、細嫩的草葉(形似柳葉),炒成黃色,加入茶汁中久煮, 俗稱“藎芥茶”,有治傷風頭痛的功效。
第五種是在茶汁中加入紅糖,該茶對產婦有很好的治療保養作用。
還有其他人家根據自己的喜好調制的“私家”酥油茶。
我在香格里拉的一位趕馬人家中喝過我覺得最香濃的酥油茶,那是用一個小小的手持茶桶,裝入酥油、鹽、奶和茶,不停地打,等它們充分融合之后,再往里面加入兩大勺炒香的核桃、花生仁碎末, 再攪拌幾下,倒入茶杯,還沒端到面前,我便聞到了濃濃的香氣,那是厚厚重重的酥油茶香加上果仁香。細看杯子里的茶湯,淡茶色,重奶色,上面漂著薄薄一層淡黃色碎油花,果仁碎末點綴其間,比一般的酥油茶醇厚很多。一入口——那香味兒立時鉆進了我的靈魂。
近幾十年,拉薩又興起飲一種由印度傳來的“甜茶”,原料是來自印度或我國云南的紅茶,加鮮奶和糖煮成,味道甜爽滑膩。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大家都喜歡聚在甜茶館里,因為那里不僅可以喝茶,還是一個聊天交流的場所。那也是我的最愛,光明甜茶館、革命甜茶館都是我常去的地方。走累了就隨便走進一家路邊的茶館,先和身旁的人點頭笑笑,然后在他們身邊擠著坐下,一把零錢往桌子上一放,送茶員就會拎著茶桶和小玻璃杯過來,給你倒上一杯茶,然后數走茶錢。如果你沒有零錢,送茶員會自行找好零錢放回你面前的桌上。雖然聽不懂藏語,但我很享受這種地道的氛圍,于是常常在甜茶館里待著。
圖為拉薩甜茶館
羅布是小昭寺內專管送茶等雜務的僧人,他通常每天要給大家送三次茶,分別在早中晚的誦經禮佛活動之后。如果遇到法會、跳神期間,那供茶次數就不定了。他說他們平時在學習、誦經 、辨經、靜修時也要不斷地喝茶,如果不喝就會哈欠連天、困倦不已、頭腦中一片混沌……
從醫學的角度講,這是因為茶葉含咖啡堿、茶堿、鞣酸、揮發油等,有興奮大腦和心臟作用。此外茶里還含有多種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適當飲用是非常有好處的。
《漢藏史集》中將茶按生長環境,施肥種類等差異分為 16種,而且對每種茶的氣味、顏色、功能等特點分別作了翔實的考證。其中對茶的作用有如下記載:能治療涎病、風病、血病、膽病、魔病;能去膽熱、平寒熱、去癡愚、解毒……
“但是,喝茶帶來的并不完全是健康”,桑布醫生說:“喝茶的濃淡、多少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定,比如說有膽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的人就不宜多喝酥油茶。磚茶中的氟含量超過其它種類茶葉數十倍,喝太濃的茶會導致氟斑牙;還有,長時間熬煮會使茶中大部分的氟離子被溶出。醫療調查結果顯示,西藏、青海等地的藏族青少年和兒童的氟斑牙發病率近50%……”
圖為雅安某茶廠每年生產大量的磚茶供應西藏
紅英是在昌都長大的藏族人,她跟我說起了一段她在內地念大學時的往事。“我去到內地喝不到家鄉的酥油茶,整天就想啊想,后來有一次幾位藏族同學聚會,發現有人從家帶了酥油來,大家如獲至寶,興奮的弄來一些茶葉,準備喝一頓饞了好久的酥油茶。可是,沒有茶桶啊!酥油要不斷攪拌才能融到茶水里,酥油和茶水融成的混合物再加上鹽才能叫“酥油茶”啊!
聰明的同學找來了一個塑料桶,將煮好的清茶、一小塊酥油、一小勺鹽都放到桶里,蓋緊蓋子,然后抱著它不停地搖晃,晃到手酸就換下一個同學,就這樣輪換下去,最后大家都晃到頭昏眼花,終于喝到了可心的酥油茶……雖然攪拌還是不夠均勻,但是大家都覺得味道那個美啊……”他們喝下去的哪里是茶,明明是鄉愁啊!
圖為現在西藏常見的電動酥油茶機
另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藏族好友,每次去他家做客總能喝到純正的酥油茶;他的冰箱冷凍室里總是塞滿了黃黃的酥油……他說,每次他回拉薩或是家鄉的朋友來北京看他,必定會帶上酥油和茶葉。在內地十多年了,愛喝酥油茶的習慣怎么也改不了。現在他去了外地工作,我想我要是去看他,也會帶上一塊厚厚的酥油和一大包他喜歡的茶葉!
有商業頭腦的商人早已想到這個問題,于是他們開發了速溶的酥油茶和甜茶,雖然蔬果干的味道沒法和新鮮蔬果相比,但是一沖一飲,胃里還是會立即翻騰出家鄉的記憶。(中國西藏網 文、圖/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