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故事】王守明:雪域高原的眷戀 鏡頭下記錄光影變遷
2019-07-25 來源:中國西藏網 作者:周晶 | 分享: |
【編者按】為展示西藏民主改革60年來的變化,中國西藏雜志社邀請了10多位經歷并記錄了這一偉大進程的攝影家們,通過展示攝影作品來表現這段歷史。這些攝影家中,有親歷過50年代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的軍人、記者、攝影師;有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成長起來的中青年攝影家;有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青年攝影家,這些攝影家用光影的藝術展現了西藏這些年來的發展變化,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王守明,1953年出生于河南,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原任西藏文聯副主席。2004年至2010年援藏期間,經常深入西藏各縣鄉牧區調研、采風,為農牧民拍攝合家歡。
圖為王守明工作照。圖片由王守明提供。
2004年,王守明作為中國文聯首批援藏干部,在年滿51周歲的當月,赴藏擔任西藏文聯副主席。2007年7月三年援藏期滿,經過西藏文聯的真誠挽留又干了三年,前后在雪域高原工作生活達六年之久。
面對西藏日新月異的發展,面對雪域高原的錦繡山河,王守明激動萬分,他決心不但要做一名新西藏的建設者,還要做一名新西藏的記錄者和宣傳員,于是,在藏地的兩千多個日日夜夜,除去超負荷的本職工作以外,他的另外一根神經幾乎完全搭在了高原攝影這一端。他充分利用業余時間或是外出調研、考察、“三下鄉”的機會,滿含深情地對壯闊的自然景觀、人文勝跡,以及藏族群眾的生存環境進行全方位記錄。
他說:“每當我從鏡頭里看到巍巍的雪山、青青的牧場、湛藍的湖泊、成群的牛羊,我的心情就激動不已;每當我從鏡頭里看到農牧民清澈的眼眸、質樸的笑容,我的心靈便被深深地震撼。”
圖為西藏自治區那曲縣香茂鄉“桐鄉新村”安居工程。
在《攝影家眼中的西藏》這一單元的展覽中,王守明向記者講述的第一張照片便是2006年5月7日拍攝的,西藏自治區那曲縣香茂鄉“桐鄉新村”安居工程。
照片中,幾十戶新村安居工程已初具規模,每戶面積80平方米左右,新村緊靠通往拉薩的國道邊,混凝土的現澆結構、人畜分離的居住設計,垃圾填埋場、取暖設施等一應俱全。王守明告訴記者,村子里以前沒有房子住,牧民因為常年靠放牧為生彼此很分散。廣袤的原野中,東一個帳篷西一個破舊的民房,牧民間的通訊基本靠吼。
改善農村住房已成為政府刻不容緩的首要問題。改善農村住房同時也是改善民生、穩定民心的重要環節,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于是,以安居工程為突破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農牧民居住環境和農牧區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作為牧民定居點的示范工程,這里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設施,將給牧民定居推進工作帶來良好的示范效應。王守明說:“把偏遠分散的牧民集中到安居房居住,解決了牧民們很多實際困難。老年人有病可醫,孩子有學可上,給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所以我的鏡頭記錄了這一幕。” (中國西藏網 記者/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