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疫情結束 我在藏彝走廊等你
2022-04-12 來源:香巴拉資訊 作者:九龍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 | 分享: |
從成都出發,沿G318 抵達康定新都橋營關向拐彎,繼續向南直走,便進入了 G248線(原 S215 線)。G248線是位于中國西部的一條普通國道,起于甘肅省蘭州市,途經四川、云南,終于云南省馬關縣。在四川境內起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爾蓋縣,經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龍縣到達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寧南縣。
九龍縣位于甘孜、涼山、雅安兩州一市結合部,G248線由北向南貫穿九龍全境。這是一條鮮為人知的國道,也是一條具有獨特民俗和人文景觀的藏彝走廊。也是一條具有獨特民俗和人文景觀的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是費孝通先生于1980年提出的一個“歷史 - 民族”區域概念,主要包括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即橫斷山脈地區。隨著研究的發展,學者們又提出了“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概念。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位于中國西部腹心,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民族南來北往、繁衍遷徙和溝通交流的重要廊道,區域內自然生態獨特,文化形態多樣,文化資源富集,是中國重要的歷史文化沉積帶,在全國區域發展和文化建設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據載,在明穆宗隆關元年(1567 年),西藏喇嘛來康區傳教時,在九龍縣今湯古鎮中古村建吉日寺,故九龍在藏語中又稱“吉日宗”,“九龍”稱謂,系在設置九龍設治局時,所劃轄地包括三巖龍、八窩龍、麥地龍、洪壩龍、灣壩龍、速窩龍、菩薩龍、甲拖龍、雪洼龍九個村寨,均含“龍”字音而得名。
九龍,恰好處在這條廊道的重要節點,歷史上藏族南下、彝族北上、漢族西進在此交匯繁洐,使九龍成為了全國唯一一個以藏、漢、彝各占三分之一的民族雜居區,三個民族的長期文化交融,產生了獨特的民族融合文化,區域內還有眾多民族分支,在整個文化融合的氛圍下碰撞出了多元的生活火花,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和民族結構堪稱為藏彝走廊的縮影。
歷史上,九龍全境為藏族聚居區。清代以來,漢族、彝族兩個民族大量遷入,藏族人口逐漸轉移、收縮,有的舉家遷入涼山州木里、鹽源等縣。九龍的藏族,藏語統稱“博巴”。受地形制約和遷徙年代等因素,九龍境內共有木雅、立汝、普米、爾蘇、勒通五個藏族支系。
九龍縣境內居住的五個藏族支系,尤如五朵金花依次分布在G248 沿途的各個鄉鎮,他們已于境內生息繁衍了多代,具有藏民族共同的特點,由于居住地差異、遷徙時間方式等的不同,境內五個支系長期處于封閉式的地理環境,有著不同的語言,習俗、文化、服飾、建筑等方面也有細微的差異。各支系的藏族在九龍這片祥瑞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睦相處。
彝族在九龍居住的時間并不太長,可追溯的時間大抵為三百年,最初是康熙四十八年(1710 年)遷入縣城東北地區的灣壩鎮、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遷入縣城東南地區(G248 線九龍境內最南端的三埡片區各鄉鎮),縣內其他各地彝族于清末民初開始大舉遷入。主要來源于今涼山州喜德、越西、冕寧等縣。彝族遷入九龍的原因:一是彝族自古習慣居住在半高山,以狩獵和游牧為生;二是當時涼山彝族社會里的諾伙家支爭強好勝,矛盾異常突出和尖銳,迫使一些勢力弱小的家支向邊遠山區遷徙;三是清道光以后,對涼山地區進行大規模鎮壓,迫使部分彝人逃離家園背井離鄉另謀生路。
康巴彝族是由大小涼山遷徙而來,與大小涼山彝族同宗同源,均是古侯、曲涅兩大支系的后代。康巴彝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與涼山彝族和其他地區彝族基本相同。但在長期與州內藏族、漢族和其他民族雜居后,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地區彝族的細微的文化特征。康巴彝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特別富有創造力。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他們不僅與藏漢民族一道共同耕耘著康巴這片熱土,創造了優秀的物質文明,而且將悠久的彝族歷史文化帶到了康巴高原,并創造了優秀的康巴彝族歷史文化,這些文化不僅是康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整個彝族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殊的地質結構和地理環境,造就了九龍旅游資源的多樣性,地文、水域、生物、民族、建筑、天象氣候、遺址遺跡一應俱全。九龍旅游,集雪山草甸、高山湖泊、大河峽谷、原始森林、雪域溫泉等氣勢恢宏的自然景觀,以及宗教寺廟、藏彝風情、千年古道的人文景觀為一體,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置身九龍,你不僅能領略到自然風光的優美,更能感觸到獨特的人文景觀風情。
G248線九龍段被世人稱作“藏彝走廊,秘境九龍”的地方,有未知的美景,有許多動人的故事,還有你所期待的詩和遠方。
供稿:九龍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
編輯:劉永飛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