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媒體工作者永遠的富礦
2019-11-22 來源:中國西藏網 作者: | 分享: |
編者按:三十載筆墨著文章,二十年網絡話西藏。在《中國西藏》雜志創刊30周年、中國西藏網創辦20周年之際,向陪伴中國西藏雜志社成長的你、我、他,致以最深厚的感謝。
今年是《中國西藏》雜志創刊30周年,也是中國西藏網創辦20周年。對于曾經在這里工作過、奮斗過的我而言,非常激動和高興。我為中國西藏雜志社走過的歲月而自豪,更為它明天的輝煌而祈禱。
創刊正當時
1989年,那時候信息不像現在這么發達,去西藏的人也不多,了解西藏的人就更少了。西藏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發生了些什么?改革開放以后西藏又是什么樣的?這些問題都是大眾關心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西藏》雜志應運而生,之后很快就增辦了藏文版和英文版。
圖為上世紀80年代,金志國在藏北草原
《中國西藏》雜志以“介紹一個真實的西藏”為宗旨,編發了大量身處西藏、熱愛西藏人士觀察西藏、體悟西藏、研究西藏的文章,這些文章以直觀的方式,把西藏的方方面面展示給世人,使關注西藏社會發展、熱衷西藏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人們,對西藏的了解和理解更加全面、真實、飽滿。
創刊之初,雜志社的領導是廖東凡和張曉明老師,他們都在西藏工作過一二十年,了解西藏,熱愛西藏,為《中國西藏》雜志的成長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世紀之后,我來到中國西藏雜志社。在這里,通過不間斷的學習,我對黨的民族宗教理論和政策把握不斷提高,加上之前一直在西藏工作和生活,積累了深厚的實踐經驗,使得我在工作中避免了一些彎路。雜志社的其他同志,也大多有在西藏工作經歷,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
圖為中國西藏雜志社的工作人員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采訪
那時的條件不像現在這么好,但大家堅持不斷地往西藏和各藏區跑,去調研采訪,編撰優質稿件,同時不斷發展擴大作者隊伍。當時,雜志社人員很少,遠不像一個編發藏、漢、英三種文版期刊的機構。除了編辦雜志,同事們還擔負起許多其他工作。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大家圍繞著“宣傳西藏、讓更多的人了解一個真實的西藏”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比如編撰出版各類叢書、專著;舉辦各類文化、攝影展覽;舉辦各類培訓班、研討會等等,被上級領導同志譽稱“爐子小,火力旺”。
建立網站 迎接挑戰
新世紀之初,互聯網的發展勢不可擋。同時,國際上“藏學熱”也不斷升溫。為了更快捷、更全面地向世界介紹西藏,批駁國外一些人在涉藏問題上的謬論,成立一個包容全面、信息快速輻射的網絡媒體正當其時。2000年,中國西藏網應運而生。
圖為金志國參觀中國西藏網舉辦的“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攝影家眼中的西藏”展覽
在當時,互聯網是一個全新的信息載體,各級各屆領導不畏困難,從頭學習,帶領全網同志敢想敢干,在互聯網領域闖出了一片新天地。雖然現在網站眾多,但在涉藏網站中,中國西藏網還是具有明顯優勢。它語種多,在一線有記者站,在西藏及其他藏區有通訊員,信息來源廣,有一支熱愛本職工作的朝氣蓬勃專業的隊伍,更重要的是有上級部門的關注支持。
圖為中國西藏雜志社的記者帶領通訊員進行采訪
互聯網不僅在快速改變著人們接受信息的生活方式,其本身也在快速發生著改變。從新媒體到現在的全媒體,各種新的表現方式和媒介平臺不斷涌現,同樣對中國西藏網也帶來了挑戰。2016年,中國西藏雜志和中國西藏網刊網合并,我也加入到了網站工作,于我而言這是一個新崗位。從對網站的不熟悉到略知一二,這中間我經歷了不少的困惑,但是我也學習到了很多。
如今,中國西藏網正在被更多的網民接納,在涉藏宣傳上,聲音正變得越來越宏亮。
圖為中國西藏雜志社的記者們在拍攝十八軍窯洞
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年了,西藏也已經不是閉塞的邊遠之地,各種平臺和自媒體也都從不同的角度解讀西藏,罩在西藏這片土地上的神秘面紗正在褪去。因此,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在涉藏宣傳上,要調整思路,除了即時新聞,還要多編發一些有導向性、有新意、有深度、有溫度的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有全媒體的視野,開拓新的平臺,通過豐富多彩的傳播手段發出主流媒體的聲音。
如今回憶起來,《中國西藏》雜志已經走過30年的歷程,中國西藏網也已經創辦20周年,應該說發揮了它們應有的作用,走過的是一條不忘初心,不斷釋放正能量的光明道路。西藏高天厚土;西藏博大精深;西藏,是媒體工作者永遠的富礦。(中國西藏網 講述者/金志國 記者/孫健 圖片均來自中國西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