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幡的來歷與分類
2016-10-26 來源:網絡 作者: | 分享: |
關于經幡的來歷有著不同的說法,一是說在古代的印度,女子們平日里都身穿紗麗裙衫,每當她們的丈夫出門遠征時,她們就有身上扯下一塊衣角掛在家門口或者樹上為其送行的風俗。隨著佛教的興盛,這種紗麗漸漸演變成了一塊塊印有神像和祈愿經文的紗布,直至成為今天的經幡。
?
而偉大的藏族學者根敦瓊培先生則認為,吐蕃軍事帝國時代中的軍戶都要立矛以示榮耀,這是那個年代藏民族表現軍記的習俗,在藏王松贊干布時期,為了統一管理吐蕃全境,將國土劃分為“五茹”(五翼),即在全國范圍內設置了五個軍政區域,分別為:伍茹(今拉薩地區)、約茹(乃東昌都)、葉茹(南木林)、如拉(拉孜)和附屬蘇毗茹。
上五茹的軍馬為白鬃灰馬及赤色豹紋馬,軍旗為花邊紅旗及紅色吉祥旗;上下約茹的軍馬為棕黃花斑馬及白蹄赤色馬,軍旗是紅色獅子旗及白色黑心旗;上下如拉的軍馬為白獅懸天旗及黑色吉祥旗,軍馬為鵝黃紅鬃馬及棕色黑鬃馬;上下葉茹的軍馬為赤色火花馬及青驄馬,軍旗為黑旗白心,繪飾鵬鳥之旗及黃花斑旗。幡旗正是在這種習俗中演變成為一種宗教行為,沿用至今。
?
各種經幡,根據色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黑色或朱砂色將經文圖符印制在整匹白布上;一類是同“風馬旗”一樣,在藍、白、黃、紅、綠布塊上用經文圖符相間組合的經幡。經幡的組合形式根據其地點場景、信仰儀軌、祈禱功能的不同,一般又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懸掛式的,視其環境、地勢、用途張掛,可長可短,可疏可密,長者達數百米以上,密者數十上百層懸掛,有的還組合形成了規模宏大、占地面積數百上千平方米的經幡城。這些懸掛式的經幡,具體形狀各種各樣,有在長條形的布上印上四方形的風馬旗圖案;也有網狀條幡。
第二種插掛式的,在豎長方形的紗布或絲巾上印以風馬旗圖案,一邊縫在旗桿上,另一邊X上很多條直的飄帶。這些風馬經幡主要插在村口、屋頂、十字路口、山頂或山道上。
第三種就是經幡塔,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塊做,也可以用哈達一樣的絲巾來做。在康定、道孚等縣區,每個村莊都有一座用絲質風馬經幡層層系掛、片片重疊而成的撐天大傘般的經幡塔,用作集體祭祀的場所。在黃河源頭瑪多縣的一座經幡塔,高10余米,方圓百余米,用無數條牦牛繩呈放射狀牽連起,由幾十層經幡呈環狀圍繞中心嘛呢堆上高大的經幡柱,整體呈現出寬大的金字塔造型,真是蔚為壯觀。
第四種是立柱式經幡,常見于寺院、佛殿、經塔、山頂、宅院、神山、圣湖等地。其形制巨大者達數十米,如阿里岡仁波欽神山下的經幡柱、江孜白居寺“十萬吉祥多門塔”前的經幡柱等。柱頂裝飾有銅鑄鎦金日月、寶瓶、五彩華蓋、牦牛尾,然后就是數十米長條的風馬經幡,在風的吹拂下發出嘩嘩的巨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