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館將啟動館藏佛像文物修復保護項目
2016-10-26 來源:青海湖網 作者: | 分享: |
?
西藏聯合工作站在成立之初便確定了自己的工作目標,即為全區的文物科技保護提供技術支撐。而此次館藏佛像、絲織品和唐卡等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目前已進入招投標階段。同時,西藏博物館今年還將采購包括文物囊匣、博物館環境監測站網絡系統信息平臺、中央吸塵清潔系統等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所需的專業設備。?
調研顯示部分文物破損嚴重?
2014年西藏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項目執行負責人衛國介紹,此次開展的館藏佛像、絲織品及唐卡保護修復工作是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西藏聯合工作站2014—2015年度工作計劃中確定的文物保護項目。該工作站于去年10月在西藏博物館成立,主要目的是加強文物保護科技援藏工作,提高西藏文物保護的科技能力。?
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西藏聯合工作站在成立之初便確定了自己的工作目標,為全區的文物科技保護提供技術支撐。衛國具體解釋道,這些工作總體來說可以分為預防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兩大類,前者包括工作站改造、保護修復實驗室改擴建、培養一支西藏本地的文物修復隊伍、啟用藏品保存環境監測、移動文物保存囊匣等工作,后者則指的是搶救性保護一批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文物。?
對于工作站2014-2015年度工作計劃中通過的對部分館藏佛像、絲織品和唐卡的保護修復項目,衛國介紹說,“國家文物局指定了內地的6家文物保護科研基地和我們對接洽談,共同開展這些工作。”據了解,佛像的保護修復預計用時一年半就可完成,唐卡絲織品的保護修復則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隨后,工作站將依托藏品優勢和特色,打造成國內唯一的唐卡保護基地。?
據衛國介紹,通過前期的調研及病害分析,他們發現需要保護修復的文物有一些破損情況比較嚴重,“我們這次保護修復的佛像是2005年從山南地區桑日縣丹薩提寺進行考古發掘出來的,由于年代久遠,出土文物在地下受濕度、溫度影響,發掘出來以后金屬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現銹蝕和破損。而唐卡和絲織品等文物由于保存條件受限或者保存方法不當,造成織物纖維斷裂、脫色、殘破、粘黏、脫落等情況的出現,在前期調研中這些現象都存在。”?
以修帶培學習文物修復技能?
衛國介紹,目前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已進入招投標階段,“只有具備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的單位才能參與這些項目。”他表示,西藏博物館也將這次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視為與國家一流科研基地交流學習的好機會。“我們這次采取的是‘以修帶培’的模式,等合作單位確定之后,我們遴選出的西藏本地保護修復人員將到各科研基地邊學習邊參與工作。”衛國告訴記者,主要是為學習掌握文物修復保護的科學手段和技能,學習使用先進儀器設備,從而培養建立一支西藏本地的文物修復隊伍。他同時透露,西藏博物館今年還將采購包括文物囊匣、博物館環境監測站網絡系統信息平臺、中央吸塵清潔系統、專業保護修復儀器裝備配置等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所需的專業設備。?
衛國詳細介紹了在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如何對一件文物進行保護修復。他強調,必須堅持“修舊如舊”,“所有文物保護修復都不能破壞文物主體,目的都是盡量還原它本來的面目。”對于保護修復的痕跡,衛國表示在商業修復中,都會掩飾修復痕跡,讓人盡量看不出來它曾經破損過,但是在文物保護修復中的做法則不盡然。修復痕跡不會與文物原體產生混淆,這樣也不會對科研工作產生誤導。?
衛國表示,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完成后,他們還要梳理出修復報告,對每一件文物的修復內容和價值進行研究和總結,“對于那些具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單件大體文物還要做出翔實的單件修復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