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藏族詩壇的一朵奇花異葩
2016-10-26 來源:西藏文化網 作者: | 分享: |
倉央嘉措壁畫(資料圖)
在那東山頂上
升起了皎潔的月亮
美麗姑娘的面容
浮現在我的心間
如果不曾相見
人們就不會相戀
如果不曾相知
怎會受著相思的熬煎……
倉央嘉措是藏傳佛教第六代達賴喇嘛,更是一位才華出眾、富有文采的民歌詩人,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情歌。最為經典的拉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詩》,詞句優美,樸實生動,匯集了倉央嘉措60多首情詩,如今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幾乎傳遍了全世界,他的詩歌已經超越民族、時空、國界,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
因為倉央嘉措,很多人開始了解藏傳佛教,也喜歡上了藏族詩歌,倉央嘉措詩歌全集熱銷不減,電視、電影、音樂等更多媒介又將倉央嘉措推向更廣大的受眾群體。歌唱家譚晶《在那東山頂上》以及一些影視作品的相繼傳唱,都把倉央嘉措的情詩運用到極致。倉央嘉措的詩歌,內容通俗易懂,應用比興手法,朗朗上口,易于傳播,且哲學與深邃悠遠意境相結合,體察細膩情思,寓情于物。倉央嘉措之所以在藏傳佛教史上最受人愛戴,來源于他自身修養及本真豁達的詩篇,他的許多“佛法詩”真實記錄了學佛的感想、入定的心得。佛教的禁欲主義和情愛歷來格格不入,他打破桎梏揭示廣大人民群眾對當時制度的不滿和對非理性佛教禁欲主義的批判,他還善于把佛家的許多語言揉進情歌里,別具一格,并常常以佛的境界來看世間俗事、人間情愛,使他的詩歌充滿睿智,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倉央嘉措本人叛逆的性格也造就了詩歌上的成就,他勇于放棄最高爵位,直面挑戰清規戒律,敢于追求自由生活,他用自己的特殊身份邀請男女朋友唱歌跳舞、飲酒狂歡、直抒胸臆,表達愛情忠貞,反映愛情歡樂,折射愛與哀愁,表現宗教與愛情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也嵌合在戒律束縛下廣大年輕人心靈想要釋放的需求。正是由于真正接觸過廣大的人民群眾,有豐富的生活實踐源泉,倉央嘉措才寫出了樸素自然、回味無窮、優美動人的詩歌。
至于倉央嘉措寫的到底是情詩、宗教詩,還是政治抒情詩,一直眾說紛紜,但不管是什么,倉央嘉措帶給我們解脫煩惱的生活羈絆、超然世外的寬廣心胸,讓我們在物欲橫流的當下更深層地感悟人生真諦。今天隨著倉央嘉措情歌的傳播,人們更是相信倉央嘉措也是一情僧,這些“情歌”就是他所寫,甚至把一些本不是他寫的情歌,都說成是他的了,演化為情歌的托附對象。對于那些爭議不斷的言論,如電影《非誠勿擾2》片尾曲到底是不是倉央嘉措的詩作已經不要緊了,就像在為倉央嘉措“打假”時,絕大多數網友說只要詩好就行了,不在乎是誰的,因為得到民間認同就是流傳的好詩。
雪域高原象征純潔宏偉,是圣地凈土造化的一部分,雪域、圣山、神殿、經文在信仰的符號系統中是等同的,是天之藍、山之闊、地之大的延伸,隨著西藏旅游熱,倉央嘉措的詩歌意象如今已變成我們可以觸及的場景,極為真切。雪域圣地的宗教信仰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藏民族把他們的環境萬物,把他們居住的區域在宗教的意義上加以系統、全面地圣化,這樣的感情,如白云從不向天空承諾去留,卻朝夕相伴;風景從不向眼睛說出永恒,卻始終美麗;每每翻閱,仿佛字里行間散發出高原的清新氣息就撲面而來。這位有修有學的上師,這些不即不離的智慧,超乎人生的大徹大悟、大愛大勇,讓人感到醍醐灌頂般的哲理思辨,大愛無言。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倉央嘉措在短暫的生命旅程中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開創的“諧體”詩在藏族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給盛行經院體詩歌的藏族詩壇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對這樣一位藏族民歌詩人的認可,既是民族情感命運的認知,也意味著精神世界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