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個極樂園 它的前世今生
2017-01-04 來源:甘孜新聞網 作者: | 分享: |
藏傳佛教是藏民族普遍信仰的宗教,一直被人們視為神秘。藏傳佛教是藏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香格里拉文化的主要基因。現在借這個機會,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藏傳佛教:
大家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是公元前六世紀由釋迦牟尼所創建,后來發展分為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兩個系統。大乘佛教又包含顯宗和密宗兩部分。顯宗以學習講解佛教經論為主。密宗則在上師口傳密授下進行個人修行密法為主。公元十二世紀后,佛教在印度滅亡,但在亞洲各地佛教卻十分興盛。當今世界上泰、緬等東南亞國家和中國西雙版納等地信奉的是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或巴利語系佛教),中國內地流行的是大乘佛教(又稱漢傳佛教、漢語系佛教),但只有顯宗,沒有密宗。中國藏區的藏傳佛教也是大乘佛教,但它顯密兼修,包含了顯宗與密宗全部內容。因而藏傳佛教是現今世界最完備的大乘佛教。
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紀時傳入中國藏區的,在佛教傳入之前,藏區流行的是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苯教(俗稱黑教)。佛教傳入藏區后,遭到苯教的強力抗拒,經過三百多年的佛苯之爭,到公元十世紀后半期以后,才佛苯融合,形成了藏傳佛教,并發展出十多個不同教派,后來有的教派消亡了,或與其他教派融合了,流傳至今的主要有寧瑪派(俗稱紅數)、薩迦派(俗稱花教)、噶舉派(俗稱白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原來的苯教受佛教影響,經過改造,現今也被國家宗教局納入藏傳佛教之內作為一派統計。故統稱藏傳佛教五大教派。
漢傳佛教講皈依“佛、法、僧”三寶,但藏傳佛教則在“三皈依”的基礎上,增加皈依“上師”(藏語稱喇嘛),因此,稱為“四皈依”。而佛、法、僧、上師的載體就是寺院,所以在中國藏區有三千多座藏傳佛教寺院,這些寺院建筑奇巧,風格各異,金碧莊嚴,神秘深邃、寺中不但有眾多的古跡文物,豐富的典藏,精美的雕塑、絢麗的壁畫,珍貴的唐卡,還有許多精通大小五明的高僧活佛和繪畫、建筑、造型的能工巧匠。所以說每一座寺院不僅是一個藏傳佛教信仰中心,更是一個藏族文化博物館,對于每一個游客來說,這里是一處體驗藏傳佛教的神秘深邃,感受藏族文化博大精深內涵的最佳場所。我相信大家看了后,一定會深有感觸,多有收獲。
活佛轉世
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是藏傳佛教寺院為解決其首領的繼承而采取的一種制度。活佛轉世出自佛教靈魂不滅、生死輪回、佛以種種化身救度眾生的觀念。活佛藏語稱“朱古”,意為已具佛位,但留住人間,繼續普度眾生。
活佛轉世制始創于噶瑪噶舉派。后來被藏傳佛教各派效法,各派都實行。形成藏傳佛教獨有的一種宗教制度。
據統計,目前(2012年)中國西藏自治區及四川、青海、甘肅、云南四省藏族聚居地區,約有1700位活佛,其中呼圖克圖(大活佛的封號)以上的約有150位。其中達賴、斑禪、帕巴拉、噶瑪巴、章嘉、薩迦法王等最大。在康巴以司徒(白教)、降央欽則(花教)、香根(黃教)、錫雄(紅教)最具影響。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和嚴格的宗教儀軌。其核心內容為靈童尋訪、金瓶掣簽和中央冊封三大環節及其相關儀制。
香巴拉與密宗時輪經
大乘佛教包含顯宗與密宗兩大部分。《時輪經》是密宗的一部重要經典,是釋迦牟尼在成佛第二年,應香巴拉王等九十幾國王公的請求,在離孟加拉以南數百里地的希日達那格扎嘎寶塔下講說的法。共一萬二千頌。后經歷代香巴拉王闡演宏傳,形成時輪密宗,及其相應的修煉方法。故香巴拉王國與佛教《時輪經》往往聯系在一起。特別是十八世紀時精研時輪法的六世班禪大師寫了《香巴拉王國指南》,具體地描繪了香巴拉的世外桃源情景后,香巴拉成為藏傳佛教中的圣境。《時輪經》中所謂的 “時輪”,是指宇宙和生命在時間中的生滅規律,分為外輪、內輪、別輪。時輪法認為宇宙是大時輪,人身是小時輪,修習時輪法,就是要體認世界的本真,實現人與宇宙的一致和統合,即通常所說的“天人合一”。在藏傳佛教中,“香巴拉” 就是宇宙與人身和合的“凈土”, 即“心中理想的世界”,的意思。藏傳佛教十分重視時輪密法,常舉行時輪大法會。在藏傳佛教的“五明” 中,時輪法也是“歷算明”(研究天文歷法、卜算)的重要理論基礎。
其實香格里拉就是藏族人說的香巴拉,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外來人聽藏族人說話,明顯感覺“言簡意賅”,而且語序較快,聽起來比較模糊;藏族人講的“香巴拉”與“香格里拉”,語音基本相同。二是在上世紀上葉,一般的藏族人講漢語本來就比較困難,語音不一定十分清晰。三是洛克是奧地利美籍探險家,母語是英語,他聽藏族人講話則更加模糊,所以香巴拉與香格里拉基本相同。四是漢譯英歷來就存在較大的障礙,特別是譯文表述準確性的難度更大。五是《消失的地平線》的作者希爾頓從未到過中國,因此,他所描述的香格里拉就是藏族人說的香巴拉。
“香巴拉”是藏語的音譯,其意為“極樂園”,是藏傳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凈土,即“極樂世界”、“人間仙境”、也稱“壇城”。
藏族高僧阿旺班智達在其論述中這樣描繪香巴拉世界:“香巴拉”是人類持明的圣地,它位于南瞻部洲北部,其形園、狀如八瓣蓮花,中心的邊緣及葉子兩邊環繞著雪山,葉子之間由流水或雪山分開,雪山和禿山、石山和草山、林山和花果山、湖泊、樹木及園林等都安排得令人陶醉傾心,中央的頂端有國都噶拉洼,中心柔丹王宮,十分美妙,十五的月亮也較之遜色。王宮透明發光,照射四周,使之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四周如明鏡般清亮,連五十由旬(一由旬約40里)以內的水中戲游生物的形象都看得非常清楚,窗戶是水晶做成的,從窗戶能看清日月星辰及十二宮等。柔丹王獅發頂髻,戴著金冕、寶鐲足劍,顯得十分威風,周身發出亮光,其食物及享用等,天上玉皇也難以相比。他有許多妃子,王子降生時,花雨綿綿,盛開前所未有的奇花顯示祥兆,眾多王子在誕生時降花雨,七日不見嬰孩,只見寶物發出光明,柔丹王就是這樣來的……
藏傳佛教史籍《王統世系明鑒》中記載:香巴拉共有七代法王,即:月賢、天自在、威嚴、月施、天大自在、眾色和天具自在,七代法王均傳授“時輪根本經”;他們掌管著960個城邦組成的幸福王國,這里沒有貧窮和困苦,沒有疾病和死亡,也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更沒有嫉恨和仇殺……這里花常開,水常清,莊稼總是在等著收割,甜蜜的果子總是掛在枝頭,這里遍地是黃金,滿山是寶石,隨意撿上一塊都很珍貴,當然這里不用錢,因為錢沒有用。這里的人用意念支配外界的一切,覺得冷,衣衫就會自動增厚,熱了又會自然減薄;想吃什么,美食就會飛到面前,飽了,食品便會自動離去。香巴拉人的壽命以千年來計算,想活多久就可以活多久,只有活膩了,感到長壽之苦,想嘗嘗死的味道,才會快快活活地死去。一句話:這里就是人們心靈向往的美好地方。
藏傳佛教格魯僧眾普遍認為:宗喀巴大師不會死,他暫時去了香巴拉天國居住,總有一天會重返人間。所以,在他園寂時,未選定轉世靈童。
四世班禪傳記中說:四班禪羅桑確吉堅贊修習密宗圓滿后,進入了香巴拉佛境,他由天國重返世間時帶來了“羌姆”金剛神舞,借以鎮壓魔鬼、酬謝神靈,教化有情眾生積德行善,脫離苦海,進入香巴拉極樂世界。
六世班禪在《香巴拉道路指南》中,詳細介紹了去香巴拉之路程:香巴拉是雪山環繞的一個神秘世界,也可能在地球附近的某個空間。在藏傳佛教寺院內,大都繪著香巴拉壁畫、唐卡和立體壇城形象。
正如藏區廣泛流傳的一首歌詞: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人們都把它向往。
那里四季常青,
那里鳥語花香,
那里沒有痛苦,
那里沒有憂傷,
它的名字叫香巴拉,
傳說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香巴拉并不遙遠,
它就是我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