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中觀哲學研究的推進之作——讀《宗喀巴中觀哲學詮釋》
2017-12-14 來源:中國西藏網 作者: | 分享: |
「作者簡介」:陳小剛(1989.2—),男,漢族,陜西咸陽人,現為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
藏傳佛教作為世界性宗教——佛教的三大系統之一,具有極其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對藏傳佛教哲學特別是中觀哲學的詮釋和理論構建已成為當代國際藏學界和學術界研究的重點領域。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1357-1416)作為藏傳佛教哲學的集大成者,不僅建立了格魯派中觀哲學體系,而且以此為基礎構建了格魯派教義教法體系,推行了著名的宗教改革運動,徹底扭轉了元末明初西藏佛教發展的頹廢局面,使藏傳佛教走上了健康的發展道路,因而他在西藏歷史和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西藏民族大學研究館員徐東明博士的《宗喀巴中觀哲學詮釋》一書,從理性與信仰的視角,考察宗喀巴如何面對元末明初西藏佛教界的信仰危機,從佛教思想的理論源頭尋找西藏佛教衰落的原因,即如何通過理論的重構將理性精神灌注于教義教法之中,進而正本清源、樹立佛教修行的正見,建立佛教正確的修行目標、次第和方法,達到以理論指導實踐、重建正行信仰的目的。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從歷史人文環境、理論淵源、宗喀巴中觀哲學體系的建立等方面,分析和闡釋了宗喀巴中觀哲學建立的歷史背景和過程;下篇主要從“緣起自性空”的本體論內涵、“性空故緣起”的認識論內涵、宗喀巴中觀哲學的價值論等方面,分析了宗喀巴中觀哲學所具有的豐富內涵、顯著特點及其深遠影響。可以說,該書是目前國內最新的一部以宗喀巴中觀哲學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總括其思想內容和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點:
一、研究視域和研究方法的新穎性?
正如作者在該書的導論部分所言,近三十余年來,西方學術界對宗喀巴中觀哲學的研究已經擺脫了虛無主義的影響,主要從語言文獻學和哲學詮釋學來研究宗喀巴中觀思想,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西方學界對宗喀巴中觀的跨文化解讀,客觀上拓展了藏傳佛學的研究領域,有助于人們從西方哲學與文化的視域去理解和認識藏傳中觀,對于國內藏傳佛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是,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均缺乏從中國文化視域和中國藏傳佛教發展實際出發去回應藏傳佛教如何迎接現代文明的詮釋向度,以及面向中國藏傳佛教現代化轉型的維度來對宗喀巴中觀學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解讀,西方學界的研究主要是在尋找藏傳佛教在應對西方社會發展危機方面所具有的獨特智慧資源和價值意義。國內現代學者對宗喀巴中觀學研究成果主要側重于對其經典著作的翻譯和教義詮釋,缺乏從理性和信仰的視域對其中觀思想進行系統的哲學詮釋。因此,徐東明的這一專著,正是從上述研究的薄弱之處出發,依據基本的藏漢文獻資料和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立足于理性與信仰重建的視域,采用哲學詮釋學方法,綜合考察、分析宗喀巴中觀哲學形成的歷史人文環境和理論淵源,力圖從宏觀上把握宗喀巴之前印藏佛教中觀學說發展的脈絡,著重論述宗喀巴中觀哲學的建立及其所解決的理論問題,探討宗喀巴中觀在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等維度的豐富意蘊,總結其中觀哲學的理論特點,探究其“理性灌注理論,理論規范信仰”的詮釋理路,并從歷史縱向考察方面,探索佛教義學與宗教信仰和修行實踐的關系,從而為藏傳佛教的現代化轉型提供歷史借鑒和理論依據。所以,與國內同類研究成果相比,作者的這一論著,具有研究視域和研究方法的新穎性。
二、該書對宗喀巴中觀哲學形成的社會現實需要和理論淵源作了清晰而深刻的闡釋,體現在了作者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宏觀的駕馭能力?
在該書中,作者首先立足元末明初西藏佛教信仰危機發生的具體歷史人文環境,闡述了宗喀巴一生拜師學法、抉擇正見、著書立說、弘法授徒、建立格魯派的生平事跡,論述了宗喀巴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和主要內容,申明宗喀巴中觀哲學的建立是立足于改革當時西藏佛教的衰敗局面,是服務于明初西藏社會發展需要而進行的理論和信仰重建活動。這說明了宗喀巴中觀哲學的形成來源于西藏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
其次,作者從印藏佛學發展源流的角度,對宗喀巴中觀哲學的理論淵源進行了認真梳理和考察。中觀學作為大乘佛教的兩大基本理論之一,是宗喀巴中觀哲學建立的直接理論來源。作者首次對印度佛教中觀學的發展界定為三個時期,即以龍樹、提婆師徒為代表的早期中觀學,以佛護、清辨為代表的中期中觀學,以月稱、寂天、靜命為代表的晚期中觀學,并對三個時期中觀學派的形成發展和思想演變及其對藏傳佛教的影響進行了詳盡闡述。之后,作者對印度中觀學在西藏的傳播和發展進行了考察,闡述了噶當派、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覺囊派、格魯派等教派對中觀學的繼承和發展,進而闡發了印度中觀哲學對藏傳佛教各派的影響,其中也扼要闡述了宗喀巴對印藏中觀學的評判和抉擇。瑜伽行派是大乘佛教的另一基本理論,也是宗喀巴建立其中觀哲學體系的重要理論來源。作者對印藏佛教瑜伽行派的源流進行了梳理,論述了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及其西藏傳播的基本情況,揭示了藏傳佛教學者對龍樹中觀學和無著唯識學抉擇、繼承的理論根據。在此基礎上,作者詳盡闡述了宗喀巴對瑜伽行派思想的評判及其吸收。作者認為,印度佛教中晚期的大乘中觀學派、大乘瑜伽行派的思想是宗喀巴構建自派中觀哲學的主要理論來源。宗喀巴對中觀應成派、自續派思想差異的抉擇,對大乘瑜伽行派教義的判釋和對阿賴耶識、如來藏實有說的否定,是其建立本派中觀哲學體系的關鍵環節。而宗喀巴對桑耶寺“頓漸之諍”中摩訶衍那禪宗思想“無分別說”的影響和評判,則是立足于適應西藏佛教改革的現實需要而做出的選擇。這些精彩的論述,反映了作者扎實的理論功底,對于學術界理解和認識宗喀巴中觀哲學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借鑒意義。
三、該書對宗喀巴中觀哲學體系建立過程的闡述,凸顯了作者對宗喀巴中觀哲學的獨特理解。?
作者從經典詮釋和理論重建的角度,闡述了宗喀巴建立自派中觀哲學體系的過程。通過論述宗喀巴對佛陀了義教法的判釋,對中觀應成派與自續派思想差異的抉擇,對西藏佛教各派空性見的評判,作者闡述了宗喀巴對自派中觀正見的圓滿詮釋。作者認為,宗喀巴通過遍學印藏佛教各派教義及諸位論師的著作,抉擇《般若經》性空思想和龍樹中觀學說為佛陀的了義教法,并全面繼承和闡釋了以佛護、月稱、阿底峽為代表的中觀應成派思想,建立了以“緣起自性空,性空故緣起”為核心的中觀哲學體系,駁斥了當時彌漫于西藏佛教界亂解空性的斷、常邊見和禪宗無分別說等錯誤觀點,準確圓滿地闡述了中觀應成派的空性思想,為建立本派以三士道和三要道為主要內容的菩提道次第修行思想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宗喀巴中觀哲學體系,該書用兩大章內容進行論述,一是從本體論視角探究“緣起自性空”內涵,二是從認識論視角探究“性空故緣起”內涵。
宗喀巴繼承了龍樹的緣起性空思想,將其發展為“緣起自性空,性空故緣起”的辯證統一觀點。“緣起自性空”是宗喀巴中觀思想的基石,也是宗喀巴分析論述諸法實相即畢竟空的出發點。宗喀巴認為緣起即自性空義,這為佛教解釋世界萬物現象與本質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思維途徑和論證方法。對緣起性空思想的闡述,是他在繼承了龍樹的中道緣起的基礎上來論述緣起有和自性空兩者關系的。從佛教哲學來看,所謂自性空,即是本體空,是指一切事物待因緣而起、待因緣而生,沒有永恒存在的本體。緣起自性空肯定的是勝義諦空,并非否定一切世俗緣起有,而且能夠成就世俗緣起有。
作者認為中觀學派用緣起自性空否定了世俗執有的觀念,同時又在性空緣起的基礎上確立成就佛果、救度眾生的勝義諦境。因此宗喀巴正是在徹底通達諸法緣起性空的本體論意義基礎上,全面繼承和詮釋龍樹、月稱一系的中觀思想,并以其對印藏佛教各派空性思想判釋和抉擇上,建立了格魯派中觀哲學思想體系。
作者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性空故緣起”。對于自性空能安立緣起諸法,宗喀巴認為,若說無自性之空,就是中觀自宗之所安立。作者認為,這是說無論何宗若許無自性見,即于彼宗建立生死涅槃一切緣起之法皆是合理的。因此,一切諸法自性空者,在自性空的條件下一切都可成立,其中包括世俗因果、取舍、能作、所作一切作用。在性空緣起的條件下,佛所說的四諦、四果、作者、業果、世出世間名言都能成立。
四、該書對宗喀巴中觀哲學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的意蘊探析,推進了宗喀巴中觀哲學內涵的研究。?
宗喀巴中觀哲學思想在其佛教理論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中觀哲學的理論重心和落腳點在于維護世俗法和一切佛法的有效性,在于建立正見、正信、正行的清凈佛法,正如此,中觀哲學便成為宗喀巴建立佛教理論體系架構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成為宗喀巴改革當時西藏佛教衰敗局面的指導思想。
作者認為印度佛教中晚期的大乘中觀學派、大乘瑜伽行學派的思想是宗喀巴構建自派中觀哲學的主要理論來源。宗喀巴對中觀應成派和中觀自續派思想差異的抉擇,對大乘瑜伽行派教義的判釋和對如來藏、阿賴耶識實有說的否定,是其建立本派中觀哲學體系的關鍵環節。而宗喀巴對“頓漸之諍”中摩訶衍禪宗思想“無分別說”的評判,則是立足于適應西藏佛教改革的現實需要做出的。
宗喀巴中觀哲學對世俗法的維護,對佛陀一切教法的重新組織和詮釋,是其整個佛教思想理論體系的核心和基石。作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的中觀哲學思想同時成為格魯派教義教法的核心義理。隨著宗喀巴宗教改革的成功,格魯派的思想成為藏傳佛教各派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和意識形態,對其他各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國內外現代學者從不同視角研究宗喀巴思想的論著,種類非常多,僅宗喀巴人物傳記就有幾個不同的版本。筆者了解到,當代國內關于宗喀巴中觀學研究的成果主要有:王堯、褚俊杰的《宗喀巴評傳》;班班多杰的《試論宗喀巴的判教觀》、《再論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中道觀》;朱麗霞的《宗喀巴佛學思想研究》等。除此之外,還有格魯派后學對于宗喀巴中觀學的研究論著,種類也非常多,例如索南才讓翻譯的《格魯派教法史——黃琉璃寶鑒》等。上述對于宗喀巴思想研究的論著,大多缺乏哲學的方法、理性的思維,對于宗喀巴中觀哲學思想所蘊含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等多方面內容的深入系統研究不夠。該書通過考察宗喀巴重構顯密一如、次第修行、戒律嚴謹的佛教教義體系,革除西藏佛教墮落腐化的弊端,重塑廣大信眾的宗教信仰,進而闡明宗喀巴中觀哲學所具有的豐富哲學內涵和理性精神。
五、結語:該書對推進藏傳佛教中觀哲學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本書通過考察闡述宗喀巴中觀與印藏佛教各派中觀思想的繼承、批判關系及其相互之間的差異,進一步闡明了宗喀巴中觀所具有的獨特本質和理論導向作用,揭示了宗喀巴哲學的特點和重大影響。這為學術界正確評價宗喀巴中觀哲學及其歷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依據,具有重要的學術理論價值。
本書共設八個部分:導言論述宗喀巴中觀哲學研究的現狀;第一章具體闡述元末明初西藏佛教信仰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宗教改革運動;第二章闡述宗喀巴中觀哲學的理論淵源;第三章論述了宗喀巴對佛陀了義教法的判釋、對中觀自續派和應成派差異的抉擇、對西藏佛教各派空性見的評判;第四章闡述了宗喀巴中觀之緣起自性空的本體論內涵;第五章闡述了宗喀巴中觀之性空故緣起的認識論內涵;第六章論述了宗喀巴中觀哲學所蘊含的倫理價值、修行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總結部分總論了宗喀巴中觀哲學的特征及其影響。
本書依據藏文譯著29部、漢文專著典籍90部、國外學術專著29部和學術論文19篇等參考文獻,立足理性與信仰重建的視域,采用哲學詮釋學的方法,綜合考察、分析宗喀巴中觀哲學形成的歷史環境和理論淵源,力圖從宏觀上把握宗喀巴之前西藏佛教中觀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重點論述宗喀巴中觀的思想內涵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探討宗喀巴中觀在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等維度上所具有的哲學意蘊,總結其中中觀哲學的理論特征,探究其“理性灌注理論、理論規范信仰”的詮釋理路。
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對于宗喀巴中觀哲學的研究,借鑒了西方詮釋學的方法。從文本出發,研究文本背后的歷史脈絡,從而尋找文本結果的合理性,重建一個完整的歷史場域,最大可能地還原文本過去的發生過程。例如,宗喀巴在抉擇中觀自續派與中觀應成派差異時,作者不僅分析了中觀自續、應成派理論上的區別,而且結合元末明初西藏佛教混亂的現狀,以及宗喀巴對于佛陀教義的理解,最后宗喀巴以中觀應成派為根本,建立了藏傳佛教格魯派中觀哲學體系。
觀《宗喀巴中觀哲學詮釋》全文,內容上既有宏觀的敘述,也有對具體事件的考證。縱覽全書,我們不難發現西藏佛教中觀哲學,不僅繼承了印度佛教中觀哲學的“衣缽”,而且進行了創新發展,使其更加“本土化”。作者對于宗喀巴宗教改革的背景、原因等深入分析,結合佛教中觀哲學發展,讓讀者理解在這一“本土化”的過程中,以宗喀巴為代表的藏傳佛教學者不斷進行改革,使藏傳佛教中觀哲學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中國西藏網 文/陳小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