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開辟宗教學研究新境界
2018-06-13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 | 分享: |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作為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一帶一路”建設體現出中國在新時代積極借助“絲綢之路”這個深具歷史文化內涵的符號,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的努力。其最終目的是與世界各國一起,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對于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那么,對于中國的宗教學研究領域來說,“一帶一路”倡議有何宗教學意義?“一帶一路”倡議將如何推動宗教研究的傳統命題走向深入?“一帶一路”倡議又為中國在新時代的宗教研究帶來哪些新問題和新領域呢?
“一帶一路”倡議要求更深入系統的“宗教知識”?
“一帶一路”倡議使人們再次認識到宗教在人類文明和社會中的地位。宗教是人類社會和文明中的“常數”,這一論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印證得尤為突出。
“一帶一路”沿線是世界各主要宗教的發源地。在地中海東岸發展出來的希伯來文明,是亞伯拉罕系三大宗教的精神源頭。最早發展出來的猶太教,是今天“一帶一路”上的樞紐國家以色列的國教。經過耶穌及其弟子們的發展,基督宗教在地中海東岸廣泛傳播,并進入希臘羅馬文化區域,成為羅馬帝國的主流宗教。基督宗教的兩大分支東正教與天主教,正是作為“一帶一路”西部終點的東歐和南歐各國的文化底色?;阶诮痰囊恍〇|方派別,如亞述東方教會、亞美尼亞正教會、埃塞俄比亞東方教會、埃及科普特教會,雖然由于具有較強的民族性而未能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廣泛的影響,但卻分布在“一帶一路”的關鍵地區,同樣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伊斯蘭教不僅與阿拉伯帝國的建立與擴張同為表里,且通過在波斯以及中亞各民族中的傳播,成為中亞、西亞地區的主流宗教。伊斯蘭教不僅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使在“海上絲綢之路”上,如印度尼西亞這樣的伊斯蘭教大國,同樣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當然,除了亞伯拉罕系三大宗教之外,南亞的印度教和佛教,則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基礎性宗教,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
宗教在“一帶一路”上的文化重要性,要求新時代的宗教學研究對“宗教知識”進行深入而系統的探索。“一帶一路”的“宗教知識”應有哪些?它是一些數據知識,包括宗教、人口、地區分布等;包括各大宗教的歷史與文化知識;包括這些宗教的教理及經典知識;包括宗教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明的貢獻,尤其是這些宗教與中華文明之間互鑒交流的成果。這些重要課題,既是傳統宗教學研究的內容,又將在“一帶一路”的視角之下獲得新的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將促進宗教社會學的新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將推動人們在更寬廣的意義上探討宗教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的積極角色。宗教不是一個孤立的社會現象,它與“一帶一路”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基礎的社會意識,宗教對人們參與經濟、商業與社會建設的態度有著重要影響。而這些研究,對于我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實現與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直至在具體的經濟合作等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以不同宗教對社會經濟態度的影響作為觀察指標,我們可以作出一個基本的評估。而具體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則有必要評估“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信仰者對于經濟與世俗生活的態度,并以此作為中國與“一帶一路”不同國家或地區進行經濟社會合作時的參照。就此而言,“一帶一路”也必將推動中國的宗教社會學再上一個新臺階。
“一帶一路”倡議將推動以宗教經典進行文明互鑒?
多元宗教的共存與互鑒,是“一帶一路”最顯著的文明特色。事實上,對于中國而言,正是“一帶一路”上的宗教往來,促進了中華宗教文明大格局的形成。佛教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當佛教在中國發展較為成熟之后,中國的僧人又通過絲綢之路前往印度取得“真經”。中國化的佛教就是絲路宗教對話與互鑒的產物。對基督宗教來說,同樣是通過絲綢之路,東方亞述教會在公元7世紀派遣傳教士來到中國,形成中國的景教??梢哉f,基督宗教在中國的歷史,甚至遠遠早于某些歐洲國家接觸到基督宗教的時間。景教雖然未能在當時的中國廣泛傳播,但它在絲路宗教交流史上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晚至明末時期,歐洲的傳教士又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從華南進入中國,開啟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與中學西譯的文明交流高峰。伊斯蘭教也是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作為思想觀念的宗教傳播與活生生的人群流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中國化的伊斯蘭教。明清時期的“回儒”作為回族中的知識分子,進一步地融合儒家文化與伊斯蘭信仰,寫作出大量的漢文伊斯蘭著作,在世界伊斯蘭教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絲綢之路上的宗教,普遍擁有豐富的“經典”傳統。也正是在對宗教經典的不斷開放性注釋中,形成了各具特點的宗教體系。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沿線國家日益緊密地結合成命運共同體,不同宗教的人群需要在更深層次上進行對話,互讀經典、互釋經典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的宗教研究者也應該在促進經典互釋推動文明互鑒這一領域,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一帶一路”倡議要求深入挖掘各宗教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目標,又是貫穿在“一帶一路”建設整個過程中的基本動力。作為“一帶一路”上重要的社會實體,各大宗教都將參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之中。而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最古遠的思想體系,幾乎每個主要宗教都曾經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路徑提出過設想。也就是說,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版本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宗教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的積極因素,應該成為今天我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要內容。因此,深入挖掘各宗教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探索各宗教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溝通對話的可能性,在新時代創造性地運用并發展各宗教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也是“一帶一路”宗教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宗教研究院院長、“一帶一路宗教研究”創新引智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