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康寧寺,藏著一尊“能言釋迦佛”
2019-02-21 來源:中國西藏網 作者:李元梅 | 分享: |
中國西藏網訊 “吉祥如意山谷里邊,村寨牧戶星羅棋布,金色麥浪隨風翻滾,奶酪乳汁匯流成湖。”著名的巴塘弦子里,洋溢著對家鄉的贊美之情。
巴塘縣城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最西端,靜臥于群山與金沙江之間,屬于川、滇、藏結合之處,歷來為漢藏往來的重鎮。巴塘縣的地貌極為復雜,北部黨吉曾然峰海拔6060米,金沙江邊的貢波鄉美榮龍村海拔2240米,縣城位于金沙江河谷區,氣候宜人,素有“高原江南”的美譽。
巴塘多元文化薈萃,既有藏傳佛教寺廟,漢文化的關帝廟,又有西方文化的天主教教堂,伊斯蘭教的清真寺。走進巴塘縣城,總會聽聞當地人盛傳的一個說法:康寧寺里,藏著一尊極其殊勝的能言釋迦佛。
?
圖為康寧寺中供奉的能言釋迦佛。
探訪康寧寺,尋找“會說話”的釋迦牟尼佛像
巴塘縣城之西,康寧寺矗立于巴久河與巴河交匯之處。循跡而至,只見寺廟背靠高山,殿宇氣勢恢宏、巍峨挺拔、金頂凌云,占盡了金沙江河谷的風光氣勢,不愧為康區格魯派著名寺廟。
時值藏歷正月十五,一場盛大的除障祈愿法會正在舉行。一座五層高的大殿外,高懸著一幅巨型釋迦牟尼佛像唐卡,殊勝吉祥。大殿前,高高的金色經幢周圍,圍滿了做法事的僧眾和觀瞻的信教群眾。
寺院里的花架上,陳列著用酥油、面粉和各種顏料塑制而成的神佛護法、珍禽異獸、奇花異草,以及吉祥八寶等宗教圖案。夜幕降臨時,花架下的酥油燈將被一齊點亮,將彩塑酥油花映照得瑰麗夢幻、栩栩如生。寒夜中,世間的福澤,綻放于靈動明艷的酥油花上,釋放著冬去春來的暖意。
在駐寺干部的引領下,終于得見那尊“能言釋迦佛。”整尊佛像由檀香木雕刻而成,當地人稱其為“覺沃松扎瑪”( 即“能言釋迦佛”)。
相傳,這尊佛像是藏傳佛教噶舉派創始人瑪爾巴譯師從印度迎請而來的。1407年,明成祖封第五世噶瑪巴德銀協巴為“大寶法王”。當時,云南納西族木氏土司也信奉噶舉派,為了得到他的支持,第五世噶瑪巴與弟子將這尊佛像贈給了木氏土司。
1566年,木氏土司逐漸向西北方向擴展勢力,占據了巴塘。為了護佑巴塘地區的吉祥安寧,他將這尊釋迦牟尼佛像轉贈給了扎塔寺(康寧寺原名扎塔寺)。
1640年,青海蒙古族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率兵滅掉了木氏土司,扎塔寺等寺廟都在戰火中被摧毀,成了一片廢墟。
1703年,巴塘的一位老婦人到扎塔寺白塔舊址附近挖紅泥,突然從土中傳出“啊喲”的叫聲和“朝左挖,朝右挖”的懇求聲。老婦大吃一驚,連忙跑回城里向人們訴說此事。丁寧寺(康寧寺舊稱)住持和地方土司獲悉后,派人前去挖掘,結果挖出一尊檀香木雕刻的釋迦牟尼佛像。
后來,這尊能言釋迦佛被供奉于扎塔寺內,至今仍有信教群眾不遠萬里前來觀瞻朝拜。
?
圖為康寧寺舉行正月十五祈愿法會。
?
圖為康寧寺正月十五祈愿法會中的僧人。
?
圖為康寧寺正月十五祈愿法會結束后,準備辯經。
?
圖為夜幕降臨,康寧寺僧人開始辯經。
歷經烽煙,從苯教寺廟到格魯派寺院
當我們剛從能言釋迦佛傳說的奇幻感中抽離出來,聽聞康寧寺的歷史更迭,更覺唏噓慨嘆。
明永樂年間(1403-1425年),該寺始建于巴塘城東虎頭山上,初為苯教寺廟。明萬歷年間(1573)遷至扎金頂,名“扎塔寺”,改皈藏傳佛教噶舉派。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固始汗派兵進入巴塘,扎塔寺毀于戰火,后遷至噶倫伯土官寨內,并被強迫改皈格魯派。
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受清廷冊封之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派遣格木瓜寺活佛昂翁曲珠(后改名“包昂武”)到巴塘,仿照拉薩哲蚌寺洛色林規模建寺,名“呷登彭德林”。能言釋迦佛的故事便發生在這個年代。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鳳全事件”發生后,清廷派四川提督馬維騏和建昌道趙爾豐率兵剿辦,燒毀寺廟,擒殺堪布八角,該寺再遭劫難。
民國二十四年(1922年),西康省政府主席劉文輝批準發還了寺廟地基,自此,該寺才逐漸恢復。民國三十年(1941年),在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的巴塘人格桑澤仁邀請下,國民政府考試院長戴傳賢題寫“康寧寺”匾額一塊,該寺乃以此為名,沿用至今。鼎盛時期康寧寺擁有僧人1800余人,活佛9人,宗教聲勢和社會影響均居巴塘各寺之首。
如今,歷經劫難的康寧寺,香火鼎盛,僧眾浩繁。我們不由得祈愿這座寺廟福澤永駐,法輪常轉。(中國西藏網 文/李元梅圖/次仁曲措 部分資料參考《康寧寺經濟活動調查》《巴塘縣志》)
?
圖為康寧寺一隅。
?
圖為康寧寺佛殿上的法輪與雙鹿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