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潤宗教】達扎活佛:孔圣人被藏族人稱為“孔子幻化王”
2019-06-05 來源:中國西藏網 作者: | 分享: |
中國西藏網訊 “藏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數千年來在雪域高原創造出了以藏傳佛教文化為主體的藏民族文化,它根植于中華優秀文化的沃土,也同樣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過重要的貢獻。我現在仍然堅信,在今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也必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達扎·尕讓托布旦拉西降措活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圖為達扎·尕讓托布旦拉西降措活佛接受中國西藏網記者采訪。
參加完在山東曲阜舉辦的“宗教界人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體驗活動”后,回顧藏傳佛教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交流、發展、融合的點點滴滴,達扎活佛頗有感觸。
回眸:迎娶公主,也是求取先進文化
達扎活佛說,以藏傳佛教作為主體的藏族傳統文化的形成過程是一次艱難的抉擇。英勇無畏的藏族先民放眼民族發展的長遠大計,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和律法,還將目光從戰場轉向天竺和大唐,開始了向當時世界兩個文明中心的學習,創建以桑耶寺為中心的譯經院。一部部文化經典為藏民族撥開了蒙昧的迷霧,開啟了文明發展的歷程。
達扎活佛認為,“唐蕃的兩次聯姻不只是政治聯姻,也是文化的聯姻。在藏文化形成過程中,為吐蕃文明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迎娶公主的同時,也求取了先進的文化。文成公主入藏,陪嫁有釋迦牟尼佛金像、各類珍寶及大量經卷,還有多部關于食飲、紡織、建筑、醫藥等方面的工技著作。“(文成公主入藏)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
圖為達扎活佛聽專家講座時做筆記。
感慨:孔圣人被稱為“孔子幻化王”
吐蕃向大唐派遣的一批批學生在都城長安學習后,也進一步將以儒釋道為主的大唐文化帶回到了雪域高原。“圣人孔子在藏族人民心中成為英明神武的‘孔子幻化王’”。達扎活佛說:“當時《論語》《道德經》等文化經典的藏文譯著已經開始在雪域高原傳播。藏族人對《易經》等漢族歷史典籍的深入研究,直接催生了藏文天文歷算學科的誕生,八卦在藏族歷算中至今仍在運用。除此之外,還有被藏族人稱之為‘嘉納哈相’的大唐高僧,在拉薩等地講經說法,把漢傳佛教經典傳播至雪域高原。”
達扎活佛感慨,歷史長河中漢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事件數不勝數。從唐朝到現代,從八思巴到五世達賴、六世班禪、歷代章嘉活佛、十世班禪等宗教領袖都曾覲見國家領導人,在內地建寺傳教;20世紀初期,高僧太虛大師安排法尊法師、大勇法師等到藏地學習藏傳佛教,把很多經典翻譯成漢文。“往來穿梭于藏漢古道的文化使者,不斷為藏民族文化的形成添磚加瓦,為藏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圖為達扎活佛體驗印刷術。
兼容:藏傳佛教及其經典根植和成長于中華文化沃土
“中華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不斷整合,由多元到一體、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緊密,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格局。”達扎活佛非常認同這句話。他認為,“藏傳佛教是一個活態文化,人類社會一切有利于社會發展進步的文明成果與藏傳佛教是兼容的。例如,藏傳佛教經典是一個龐大的文化寶藏。其中除了佛教經論,還有關于天文、歷算、醫藥、工藝、因明等多種學科的論著,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社會各方面的內容,對當今社會的健康發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意義。最重要的是,藏傳佛教及其經典根植和成長于中華文化沃土之中,永遠抹不掉的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最適宜茁壯成長地方還是在中華大地。”
“新時代藏傳佛教健康發展的方向是始終堅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始終堅持中國化方向,對教義教規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闡釋,全力為各民族的團結進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達扎活佛如是說。(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