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說:中國鐵路高速發展帶來的新生活
2021-06-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文暉 | 分享: |
中新網北京6月17日電 (記者 張文暉)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鐵路運營里程14.6萬公里,高鐵運營里程3.8萬公里,占世界高鐵運營里程的三分之二。“坐著高鐵看中國”已經成為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縮影。
17日,中宣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養護車間黨支部書記于本蕃、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濟南機務段濟南動車車間動車組司機薛軍、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站“158”雷鋒服務站客運值班員兼黨支部書記黃吉莉、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百色工務段百色線路車間百色線路工區工長兼黨支部書記汪伯華、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機車車輛研究所牽引制動研究室主任兼黨支部書記黃金出席并分享了他們作為親歷者及見證者,如何看待中國鐵路的飛速發展。處于不同工作崗位的鐵路工作者,他們眼中的“鐵路風景”有何不同?
薛軍是一名有著37年火車駕齡的“老司機”,從駕駛時速40公里的蒸汽機車到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列車,成為手握7本不同速度等級駕照的、駕駛過29種車型的全能型司機,他已經安全走行400萬公里。談到過去三十多年來中國鐵路的變化時,薛軍表示,火車速度和駕駛環境的變化讓他充分感受到中國鐵路的飛速發展。“以前從濟南到北京,坐火車全程需要10多個小時,如今乘坐復興號,最快只用1小時23分。鐵路的發展,縮短了城市間的距離,沿線城市越來越繁榮了。”
薛軍開蒸汽機車時,據他描述“噴云吐霧,一趟車下來,滿臉都是煤灰,光牙是白的。”換成內燃機車后,由于司機室噪音大,兩個司機對話全靠喊,一身的柴油味兒也很難洗掉。“如今,復興號駕駛室寬敞整潔,操控非常人性化,工作環境越來越好了。”薛軍說。
汪伯華被稱為“神奇工長”。23年來扎根祖國邊陲,守護南昆鐵路,先后將6個工區帶成先進班組,針對南昆鐵路地質復雜、維修養護難度大的特點,他帶領“汪伯華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實踐中形成了“一米一量、五米一測、每月三檢”等科學方法,推出了一批先進維修成果,多年來培養出120多名技術骨干。汪伯華表示,南昆線開通以來,沿線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西南山區的老百姓,以前住的都是破破爛爛的土房,現在已經住上兩層的小洋樓,有些還買了汽車。”
于本蕃工作的地方是世界鐵路最高處——“天路之巔”唐古拉。他平均每天要徒步檢查測量近10公里,15年來累計行走2萬余公里。青藏鐵路的開通運營,讓于本蕃明顯地感受到,每年來青海、西藏的游客增多了,從而帶動了沿線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于本蕃特別提到,在離其工作的工區不遠有一個小城——安多縣,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后,給這座小城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活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經商機遇。“記得最早,安多縣的牧民大多數以游牧生活為主,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如今,更多的牧民進入了縣城定居生活,開啟了畜牧和經商雙重模式的經營發展,實現了由野外放牧到進城定居的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黃吉莉是當天出席見面會的唯一女代表,而她也是義務為旅客推“雷鋒車”,熱心服務老弱病殘孕等重點旅客,創造了“五到位”“五幫助”“五免費”親情服務法,南京站“158”雷鋒服務站第四代領頭人。她表示,“原來我們是在候車室內等待旅客求助,給予幫助,現在我們變被動為主動。旅客們根據其預約行程和要求,我們提前到指定地點和車廂進行服務。在鐵路客運日趨人性化的今天,越來越多行動不便的旅客敢于走出家門,不再有所顧慮,去尋找詩和遠方,這也是我感到身邊最大的變化。”
黃金主要從事高速鐵路機車車輛牽引系統研究和大型綜合試驗組織工作。作為核心技術骨干,全過程參與了復興號系列動車組的技術條件制定、方案設計及試驗組織。作為技術人員,黃金最感到自豪的是現在復興號有了一顆澎湃的“中國心”。“對于大國重器來說,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為此我們在牽引系統、網絡系統、制動系統這些‘卡脖子’技術上進行科研攻關,成功在硬件和軟件上面取得了突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