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走的這條古蜀道,何以青翠依舊?
2023-07-30 來源:四川觀察 | 分享: |
7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廣元市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
翠云廊依托劍門蜀道而生,俗稱皇柏道,因清初劍州知州喬缽的詩句而得名。這里有著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樹林,號稱“三百長程十萬樹”,其中樹齡在1700年至2300年的古柏樹就有1萬多株。
跨越千年,這條古道為何青翠依舊?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踏上巍巍劍閣古道,去漫長歷史中探尋咱們中國人獨有的“自然觀”。
雄關(guān)千載翠柏天
劍閣位于川陜甘三省結(jié)合部,居嘉陵江上游西岸,因諸葛亮在這里凌空鑿石修建飛梁閣道而得名。這里有“蜀北屏障、兩川咽喉”之稱的劍門關(guān),也是劍門蜀道的中心點,從這里出發(fā),古蜀道呈“人”字型分布,可東至閬中,西抵梓潼,北達昭化。也因為歷朝歷代的精心植造,方有今日“三百長程十萬樹”的壯觀。
據(jù)統(tǒng)計,翠云廊現(xiàn)存有古樹名木37種15620株,尤以蜀道古柏最具規(guī)模,共有7803株,平均樹齡1050年,最高樹齡達2300年的柏樹被稱為“劍閣柏”。其余古樹名木品種主要有紫薇、石楠、銀杏、青檀等,是目前世界上現(xiàn)存樹齡最古老、規(guī)模最龐大、保存最完整的行道樹群。
六次植樹 福澤延綿
在我國,歷代都會在官道兩旁種植樹木。翠云廊有確切文獻記載的大規(guī)模植樹有6次,其中宋明兩朝的種植規(guī)模尤其巨大:宋代真宗、仁宗、徽宗、寧宗都頒布了關(guān)于沿官道植樹的詔令,明正德年間劍州知州李璧更是沿線植柏達數(shù)十萬株。
劍閣知州李璧曾對南至閬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進行整治,并補植了大量柏樹。翠云廊古柏之所以能夠“無憂無慮”地成長,也源于李璧頒布的“官民相禁剪伐”禁令,柏樹不準砍伐,且當?shù)刂髡賳T卸任時,還要將古柏造冊向繼任者移交。這被很多人認為是中國林長制的源頭。
如今,劍門蜀道已不再具有交通意義,而翠云廊的古柏依舊自在生長,但對它的保護,一刻都不曾松懈。人們在汲取古人智慧的基礎(chǔ)上不斷創(chuàng)新,只為護好這一片蒼翠。
清家底,給古樹建檔辦“證”。2002年,經(jīng)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翠云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建立。自那以來,廣元劍閣縣多次對境內(nèi)古樹資源開展科考、普查。目前,已完成7841株古樹名木的掛牌保護和電子身份識別,通過電子檔案可以清楚辨識古樹的品種編號、科屬、樹齡、GPS坐標還有保護等級等內(nèi)容,使保護古樹更加規(guī)范化、精細化、定制化。?
從“林長”到“樹長”,接力保護千年古木。劍閣縣還完善了自明代以來“官員離任交接”的歷史慣例,推出驛道古柏離任交接制度,明確由縣長及各鄉(xiāng)鎮(zhèn)長分段包干,建立古柏移交項目清單,離任時對古柏基本信息進行逐一清點核對。劍閣縣還在“林長制”管護體系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建立了縣、鄉(xiāng)鎮(zhèn)、村(社區(qū))、網(wǎng)格員四級“樹長制”保護責任工作體系,全縣200余名“樹長”為蜀道古柏提供“私人訂制”保護。?
立新法,將保護制度化。2022年1月1日,《廣元市劍門蜀道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其中《條例》第二十二條明確規(guī)定:“古柏按照樹干外五十米劃定保護范圍,禁止在古柏保護范圍內(nèi)從事除保護措施外的建設(shè)活動?!边@意味著,古樹保護這件事被納入了法規(guī)體系,邁出了從人治到法治的關(guān)鍵一步。
如今,翠云廊已有7600余株古柏被認定為四川省一級古樹,并入選省級古樹名錄。每逢假期,古道上總有孩子們研學的身影,參天樹下也少不了繪畫愛好者寫生的專注。翠云廊,已真正成為一條綠色長廊、歷史長廊、文化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