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瓦擁西:讓檔案煥發(fā)活力
2021-07-30 來源:香巴拉資訊 作者: | 分享: |
“大家好,我是德格縣檔案館負責(zé)人達瓦擁西。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下面由我來把德格縣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成長情況簡單介紹一下。”
今天,德格縣檔案館館長達瓦擁西,通過拍攝小視頻來介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何讓塵封已久的檔案活起來,是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講好德格的紅色故事,講好共產(chǎn)黨的故事,講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通過打造兩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檔案展現(xiàn)在干部群眾面前,特別是讓年輕人、農(nóng)牧民群眾更進一步了解。”德格縣檔案館館長達瓦擁西說。
達瓦擁西對這些老照片有特殊的情感。她的父親娘央羅志就出生在舊社會,吃過很多苦。直到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進入德格縣,德格全縣獲得解放。達瓦擁西從小就聽父親講述這段家國故事。“從小父親就給我講了很多人民解放軍翻越雪山草地,和藏族人民之間的感人故事,從小我心里就住著‘金珠瑪米’,就是人民解放軍。我也想成為‘金珠瑪米’一樣的人。”達瓦擁西說。
“我每天去十八軍駐地去要飯、要菜,他們知道我很苦,就給了我飯吃,那是我第一次吃到大米飯。我對他們越來越有感情,他們對我好得很。”達瓦擁西的父親娘央羅志說。
“我的入黨初心就是那時(小時候)建立的,現(xiàn)在我也成為了永遠跟黨走的堅定追隨者。”達瓦擁西說。
近年來,在德格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檔案館先后創(chuàng)建了“德以載史 格物致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紅色德格主題教育基地。達瓦擁西要將十八軍進藏、德格歷史變遷的故事傳遞給更多人。
“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最困難的是,每個照片的故事一定要熟悉。什么年代,人物有哪些,建筑的年代,背后的故事一定要講清楚。短時間要把背后的故事講好不容易,一定要下苦功夫。”
“我在聽館長講解的時候,我就在想,她講得真好,對每張照片和背后的故事很清楚,我們只是表面上的。我在聽館長講的時候,就在旁邊記。”解說員俄木小超說。
“你們可以看一下,這是農(nóng)奴的生活用具,看看以前小孩的衣服是不是和你們不一樣。你們現(xiàn)在一個補丁都沒有,我們現(xiàn)在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現(xiàn)在幸福的生活是誰給的?中國共產(chǎn)黨。”
“今天我也把孩子也帶來參觀,讓她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希望她努力學(xué)習(xí),報效祖國,建設(shè)家鄉(xiāng)。”來自龔埡鄉(xiāng)的澤翁初說。
在聽完年輕的解說員講解后,達瓦擁西開始點評。“肢體語言和動作再完善一下。既然講了降央白姆和夏克刀登,這些就是當(dāng)時他們在西康省任職的文書,這些就是歷史的痕跡,歷史的檔案。”達瓦擁西對解說員說。
“我要給年輕人壓力,不可能每一次工作組來都是我來講,我的責(zé)任是讓所有我們檔案館的干部必須會講解。”
每一份照片、檔案都在講述一段故事,能在里面看到革命先輩的模樣。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它還賦予了傳承的責(zé)任。
“這個板塊我們展示的是十八軍珍貴的照片檔案,2019年我們十八軍的老戰(zhàn)士、后代來了,參觀我們的教育基地,當(dāng)時還不成熟,他們給了我們很多建議意見,也提供了很多父輩的照片。都是無償提供的,很感謝他們。”
在金沙江畔,十八軍后代萬方連正在為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們講述當(dāng)年十八軍進藏的故事。“當(dāng)時這個水急得很,又大,十八軍找不到渡口,老百姓自發(fā)過來用渡船把他們送到江對岸。”
三年來,德格縣檔案館的兩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待了25000人次的參觀。
在達瓦擁西的帶動下,很多年輕人寫下了入黨申請書。
“年輕人在檔案館是很好的平臺,在死的檔案中學(xué)到德格的歷史,黨的建設(shè)方面的知識。尋找到他們?nèi)松淖鴺它c,年輕人的成長也是我們檔案館的成長。”達瓦擁西說。
“檔案工作就是延續(xù)歷史,這個工作很有意義。” 德格檔案館工作人員根秋多吉說。
“我在講解方面提升了很多,膽子也大了。”俄木小超說。
“面對繁重的工作,我不覺得累,覺得很充實。我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這是我的責(zé)任。”在送走一批參觀者后,達瓦擁西又開始忙著督促整理脫貧攻堅檔案數(shù)字化的工作。
“一定要像向日葵一樣,朝氣蓬勃,面向陽光。以向日葵的精神,面對檔案工作。做了那么多工作,就是用檔案來體現(xiàn)德格的發(fā)展史。也是為后人留下寶貴的財富。”達瓦擁西說。
2019年,德格縣檔案館榮獲“全國檔案系統(tǒng)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記者 劉永飛
關(guān)鍵詞 >> 德格縣,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