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治多:萬里長江第一縣 奮進前行譜新篇
2023-08-01 來源:香巴拉資訊 | 分享: |
夏日的治多縣,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長江從這里靜謐地流淌,與一望無際的草原搭配,如詩如畫。
海拔4200米的通天河,是長江源頭的干流河段。河流環繞山體構成一個完美的弧度,形成了萬里長江第一灣。景區內地形奇特,山水融合,呈現出自然風光的和諧之美。
治多縣,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中西部。境內有長江發源地,也因此素有“萬里長江第一縣”的美稱。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素有長江之源、動物王國、中華水塔、嘉洛寶地之美譽。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治多縣成立七十周年。
七十年來,治多縣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注重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加強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為實現源頭高位保護和源頭高質發展的現代化新治多奮勇前行。
生態治多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葉青村位于“萬里長江第一灣”景區,2021被確定為青海省實施鄉村振興“百鄉千村”示范村和鄉村旅游示范點。通過發展打造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藏民族游牧文化和長江文化于一體的特色度假村,葉青村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在發展好旅游,服務好游客的同時,世世代代保護好長江源頭的生態,已經深植到每一個村民的心中。而這,只是治多縣近年來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
治多藏語意為長江源頭,是長江的發源地,生態位置重要,地處三江源核心區,109國道和青藏鐵路穿境而過,是西藏連接青海、溝通內陸的重要通道,也被稱為“野生動物王國”。
“卡讓雅拉是野牦牛的天地,勒池勒瑪是藏羚羊的王國,措池、邦涌是鳥類的法會地,母親泉是藏野驢的家園,煙瘴掛是雪豹的樂園……”
當地廣為流傳的民諺,可見長江源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野生動物棲息繁衍的王國。
多年來,治多縣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高效推進長江源國家文化公園生態文明示范區和長江第一灣國家公園生態展示窗口建設,走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境內的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動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治多縣在青藏高原乃至中國、亞洲和全球生態環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建立治多縣西部工委,到建立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到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多年來,一代代治多人前赴后繼守護在先輩奮戰過的土地,保護著野生動物棲息的家園。如今,可可西里再沒有響起過盜獵的槍聲,藏羚羊棲息的家園一派寧靜與祥和景象。
治多縣始終把生態立縣貫穿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堅定不移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發展路子,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手挽著“生態環保”,一手拎起“鄉村振興”,治多縣結合自身實際,貫徹黨的民生政策,“以保護生態促脫貧,以脫貧助力生態保護”。全民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全面落實生態管護員、林業管護員等公益性崗位,生態建設紅利得到逐年擴大和釋放。
如今的治多縣,生態保護觀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域無垃圾和禁塑減廢”專項整治行動取得顯著成效,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綠色轉型,城鄉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奮進治多 特色產業發展突破
一走進治多縣阿米雪乳業發展有限公司廠區,處處都能感受到現代化的氣息,占地5800平方米的區域內設有乳品加工、冷鏈庫等一系列現代化生產車間。不僅如此,公司還注冊成立了玉樹州“大治多”生態養殖公司,流轉天然草場,用來高效養殖牦牛,通過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全縣畜牧合作社穩定運營。
畜牧業是治多縣的支柱產業。但傳統畜牧業發展方式已難以適應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又要追求畜牧業發展提質增效的要求。治多縣一直都在苦苦尋找如何破解人、草、畜越來越突出的矛盾,實現生態與經濟共贏的路子。
近年來,治多縣全面推進國土綠化進程,加大生態系統修復力度,大力實施退牧還草等生態治理項目,推動傳統畜牧業向生態畜牧產業轉變,筑牢生態產業根基,逐漸實現生態、生活、生產的共贏。
以“3R產業(乳制品、肉制品、絨制品)為支撐,龍頭企業為牽引,合作社和聯戶經營為紐帶,牧民為主體”的產業發展布局逐步形成。逐步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補飼+高效養殖的半舍飼養殖方式,養殖增效逐步實現,綠色有機草原認證實現全覆蓋。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做大做強特色畜牧業品牌,多方位拓寬牧民增收渠道,探索出綠色引領、創新驅動、龍頭帶動和品牌支撐的發展模式。
在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同時,治多縣的特色產業取得新突破。目前,長江源頭游牧文化“體驗式”生態特色旅游線路逐步成形,一批“紅色索加”生態旅游品牌衍生。
念好“致富經”、唱活“草山戲”、跳好“生態舞”,努力實現鄉村振興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治多縣堅持保護好綠水青山,在綠水青山中收獲金山銀山,依靠綠色這把“鑰匙”打開脫貧致富之門,實現鄉村振興與生態保護共贏。
幸福治多 民生保障取得新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多縣始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項目支撐發展,財政支持民生”的施政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工作。
行走在夏季的治多縣城中,綠色植物組成的一條條色彩鮮明的景觀帶,為縣城風景增添了一道亮麗風采。
治多縣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城鎮造林綠化受到高海拔、氣候條件等因素制約,生長極為不易,近年來,為加快建設“魅力治多縣品質生態城”,打造“自然山水休閑的生態城+地域文化活力的創新城+復合多元完善的魅力城”三元一體治多新城,治多縣按照“改造、完善、提升”總體思路,全面完善城市道路、綠化、公共設施等,不斷提升城區的“里子”和“面子”,打造舒安暢美、宜居宜業的縣城環境。
城市顏值的提升,不僅是對外形象的展示,也是對內幸福值提升的有效舉措,更有利于治多縣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首選區。
同時,治多縣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服務水平得到不斷提升。“一老一小”供養模式得到鞏固拓展,普惠型養老服務不斷優化。治多縣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制定的“精準扶貧兜底性供養方案”,2022年底,幸福敬老院被授予全國養老服務先進單位稱號,正是這項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
今天的治多,是一座“百姓生活幸福的城鎮”,群眾在物質上得到滿足,精神上感到幸福,在衣、食、住、行、教、醫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改善,治多民生的幸福藍圖正逐漸成為現實。
紅色治多 黨建引領建設生態高地
在治多縣的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高原精靈”的藏羚羊,曾在20世紀80年代末遭受過大規模盜獵,數量從20萬只銳減到不足2萬只。面對瘋狂的盜獵,來自治多縣的杰桑·索南達杰用生命擔當起自然保護者這一神圣的職責。
治多縣平均海拔4700米的索加草原,因高寒缺氧、艱苦偏遠,索加被稱為“天邊索加”。一代又一代黨員干部扎根雪域高原,艱苦奮斗,守護著長江源頭,在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等工作中展現了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工作作風;一代又一代黨員干部在堅守天邊索加、服務人民群眾的過程中不忘初心,鍛造了忠誠,淬煉了黨性,發揚“不畏艱苦、開拓創業,堅守奉獻、忠于職守,干群同心、矢志不渝”的工作作風,讓鮮紅的黨旗飄揚在索加草原,扛起了守護“紅色索加·生態高地”的重任。
近年來,治多縣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省委部署,聚焦玉樹州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對標高原精神文化展示區目標,努力把索加打造成為國家級紅色教育基地,將“紅色索加·生態高地”品牌打造成為面向社會展示和傳播紅色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窗口,努力讓索加成為全國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示范區、紅色文化傳承教育重要基地、紅色旅游目的地和紅色文藝精品創作高地。
杰桑·索南達杰的事跡感召著一代代治多縣的干部群眾前赴后繼,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為建設生態美好、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新牧區努力奉獻力量。
七十年跨越發展,七十年砥礪奮進!如今的治多,將繼續做優做強畜牧和文旅兩大產業,高效推進鄉村振興、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紅色索加·生態高地”項目建設、深化改革等重點工作任務,為實現源頭高位保護和源頭高質發展的現代化新治多奮勇前行。
作者:郝莉娜
編輯:唐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