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新作《尋找香格里拉》上海首發,鉤沉“植物獵人”洛克探險傳奇
2023-08-21 來源:四川在線 作者:肖姍姍 | 分享: |
分享會現場?肖姍姍 攝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我此生最后的文字,我自己撰寫的墓志銘:這個人的青年與壯年都獻給了中國,他的余生,都用來懷念中國。”晚年的約瑟夫·F. 洛克用長滿老年斑的手在《國家地理》雜志的空白處寫下了這句話。
洛克?上海九久讀書人 供圖
洛克獻給中國的這段時光,他稱之為“最偉大的旅行”。著名作家阿來花了整整12年的時間追尋洛克的旅程,創作了最新小說《尋找香格里拉》,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九久讀書人共同出版。8月20日下午,阿來作客上海徐家匯書院,對話評論家黃德海,鉤沉“植物獵人”洛克在中國的探險傳奇。
《尋找香格里拉》 上海九久讀書人 供圖
深入中國西南部生活27年
他命名了“香格里拉”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植物學家、探險家約瑟夫·F. 洛克博士,以美國農業部特派專家、國家地理學會考察隊隊長的身份來到中國,深入中國西南部的云南、四川一帶生活27年,采集植物種子和標本,歷盡艱險進行科學考察、探險活動,并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了他的考察之旅,以及麗江一帶納西族的風土人情。
更為后世所稱道的是,洛克深入到了傳說中的神秘境地“木里”,作為第一個到此地的外國人,直抵貢嘎嶺深處,發現了貢嘎日松貢布三神山,洛克在《國家地理》雜志發表了他的發現,這些文章也激發了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創作靈感,寫出了驚艷西方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將“香格里拉”這個名字呈現于世,從此“香格里拉”也成為了西方人眼中世外桃源的代名詞。
洛克發表在《國家地理》雜志上的文章寫道:“先生們,當我的這些文字與圖片到達你們的手中,我請求你們將它們發表在《國家地理》雜志上的時候,不要與那些什么暢游某座歐洲古城的文章安排在一起。我所經歷的才是偉大的旅行!我的發現才是真正的發現!我請求單獨安排最重要的位置!先生們,請你們不要驚訝,我要向你們報告的消息是,這些山峰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洛克拍攝的香格里拉雪山 上海九久讀書人 供圖
追尋十余年
阿來為洛克作傳
一直以來,阿來對植物學有著深厚的興趣,堪稱“作家中的博物學家”,是真正的文化與自然的結合者。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對生態與自然的敬畏之心,出差、講學經常隨身攜帶著博物方面的研究書籍,也創作過《三只蟲草》《蘑菇圈》《河上柏影》“山珍三部”的生態自然小說。
在準備《尋找香格里拉》這部小說的十幾年間,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位探險家,阿來多次驅車前往木里,手持斯蒂芬妮·薩頓為洛克所寫的傳記《苦行孤旅》及洛克的《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追尋著“洛克路”,造訪洛克曾駐足的康塢大寺、木里大寺和“洛克島”等地。
不僅如此,阿來還借在美國大學講學的時機,去圖書館遍尋洛克的資料,把當年洛克發表的文章、洛克的照片等,都掃描復印帶回了中國。木里的遺跡與傳說,結合洛克留下的珍貴影像,為阿來勾畫出了洛克在木里的時光。
阿來?肖姍姍 攝
“清末民初,有很多外國探險家到中國來進行探險,他們中有的進行地理考古,有的在中國西南地區研究生物的多樣性,其中有一個植物獵人、探險家洛克比較有名,后來我就想寫一個他在中國的探險故事。”阿來直言,“這種故事非常有意思,一是當西方人來到那個時候的中國,他們有一種如入無人之境的感覺,另一個方面,他們研究動植物確實有眼光。所以我們今天來看這個內心會很矛盾,一方面對他們的科學精神很欣賞,但另外一方面又對他們那種殖民心態很憤怒。”
分享會上,阿來表示,《尋找香格里拉》其實是一部劇本小說。所以,書中有大量洛克與身邊護衛的對話等細節,對人物復雜的心態進行了理性而清醒的批判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