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新模式|民族村寨優勢顯 文旅產業別樣“紅”
2023-09-22 來源:央廣網 | 分享: |
央廣網成都9月21日消息(記者 蘇莉 王穎 昌思榮)“依山居止,壘石為室。”說的就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坪頭村。村落傍山而建,羊角演化而來的屋檐,印著羊頭圖案的窗戶,沿襲了羌族傳統的建筑風格和布局,并且一直保留著古老而獨特的傳統文化。
“我們村是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村中大力開發羌家游、農業觀光體驗游,直接增加了村民的直接收入和擴大性收入。全村135家民宿,日營業額最高能達到47萬元。乘著中國古羌城景區旅游發展東風,民族特色村寨效應正在顯現。”村干部侯海霞介紹。
居民用舞蹈迎接游客(央廣網發 王磊攝)
茂縣是羌族核心聚居地,坪頭村的1211戶人中,絕大部分都是羌族。觀察游客需求后,民宿老板王軍安將羌族石砌房的元素融入自家民宿中。他介紹,旺季時,“星空家庭房”供不應求,成都、重慶、武漢、廣州、深圳等地的游客慕名而來。
婦女在街邊織花腰帶(央廣網發 王磊攝)
“房子越住越大,車子越開越小。”阿壩州理縣古爾溝鎮丘地村村民歲澤朗布,用這樣一句話直觀的描述近年村中的變化。“原來,家家戶戶開著農用車去山上拉木頭。現在,家家戶戶都修起了民宿、開上了小轎車。”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孫建東介紹。
丘地村是嘉絨藏族聚居地,59戶257人中,藏族約占八成。近年來,丘地村立足資源實際,以“牦牛養殖規模化、水電開發股份化、旅游服務產業化”的思路,實現了從傳統農業村寨到旅游精品新村,從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到年均收入達百萬元的轉變。“丘地經驗”讓理縣這一深溝藏寨跨越發展,該村也被授予“全國文明村”“第四批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等稱號。
“以前挖蟲草謀生,靠天吃飯。現在不但有集體經濟、民宿旅游收入,空閑時我還編織藏族傳統花腰帶,每年可以賣好幾萬元。”50歲的澤朗布在家中開起了民宿,9個房間可以接待近20人,日營業額最高可達3000元。如今,澤朗布還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推廣,“買我的腰帶,來我們民宿的人越來越多。”
根據當地實際和資源稟賦促進文旅產業發展,在四川并非個例。雅安市滎經縣龍蒼溝鎮,通過推動以大熊貓為特色的文旅融合發展,實現從“荒山”到“青山”再到“金山”的轉變;近年來,1000萬元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建設資金投入理縣雜谷腦鎮官田村,與當地鄉村旅游和特色農牧業產業發展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得以改善,其具有代表性的冰糖心蘋果、青紅脆李、牦牛系列制品等特色農牧產品,已塑造起當地特色品牌;理縣米亞羅鎮吉柯村是全縣海拔最高的高山遠寨,圍繞青山綠水、冰天雪地、嘉絨文化等特色,變成遠近聞名的田園藏寨體驗點。
在孟獲村,一棟棟民居錯落有致(央廣網發 王磊攝)
“家鄉有如此多的旅游資源,但是沒有人知道,所以我就想回來做宣傳。”2017年,歐健辭掉成都的工作,選擇回到雅安市石棉縣栗子坪彝族鄉孟獲村,成為該村返鄉創業大學生。他從帶旅行團做起,后來開辦了自己的民宿。為展現民族文化,他將27間民宿客房裝修成彝族風格,紅、黑、黃三色內飾別具一格,年收入最高時能達兩三百萬元。
栗子坪鄉黨委書記黃軍介紹,孟獲村125戶608人中,彝族同胞占九成。該村因地制宜打造了集“休閑度假、生態觀光、避暑康養、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孟獲城景區。此外,于震后重建的這個彝家新村富有民族特色,村民通過房屋租賃、經營餐飲民宿、線上線下銷售農特產品、景區務工、流轉土地林地等方式,收入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80%的農戶開上了小轎車,40%的農戶在縣城購買了商品房。”
據測算,2022年,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農戶人均收入為2.8萬元,較景區開發前增長了134%。
看著村中游客越來越多,歐健準備進一步升級服務并豐富業態。“現在,我的攝影工作室正在裝修,將推出旅拍服務。同時,我準備將民宿升級,以滿足游客的需求。”近年來,四川圍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村級集體經濟,將民族村寨建設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力抓手 ,充分發揮民族類專項資金的整合撬動作用,實施示范工程各類項目建設,推動少數民族村寨不斷繪就興村富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