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高原 “援”來有你】夏世武:五年支教行 共筑“教育夢”
2025-03-03 來源:香巴拉資訊 | 分享: |
連日來,由四川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委涉藏辦主辦,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人民政府協辦,四川衛視、康巴衛視承辦的“在云端?我的援藏故事”涉藏州縣行活動開啟了第二階段的巡回宣講。活動中,瀘州市瀘縣海潮鎮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夏世武圍繞“共筑‘教育夢’”進行了宣講,引起了在場師生的共鳴。“作為宣講者,我心里充滿了深深的感動與自豪。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我要通過我的講述,讓更多的人了解省內對口援藏工作者的艱辛與付出,感受省內對口援藏工作的偉大成就,感受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深厚情誼。希望我的講述能夠激發更多人對省內對口援藏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關心和支持。”夏世武對記者說。
教育情緣的啟程
2018年9月至2023年8月,夏世武作為援建教師,掛職鄉城縣教體局副局長,全面負責全縣的教育教學及教科研工作。這五年,他不僅見證了鄉城脫貧摘帽的歷史性時刻,更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三段難以忘懷的教育情緣。
第一段情:與鄉城孩子的關愛呵護情
2018年9月12日,夏世武首次來到離縣城100多公里的正斗鄉第二完小開展送教下鄉工作。在這里,他被孩子們的學習條件深深觸動。班上的許多孩子缺乏基本的學習用品,練習本、文具盒稀缺,鉛筆也短得幾乎無法握持。通過與學校老師的交流,夏世武了解到,由于學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孩子們的學習用品經常無法得到及時補充。
回到單位后,夏世武沒有忘記那些渴望知識的眼神。他開始深入調研,了解全縣各學校孩子們的學習用品保障情況,并建立了詳細的工作臺賬。每當有機會,他都會向各級行政部門和社會愛心組織講述鄉城孩子們的困境。五年來,夏世武成功聯系了成都“愛心衣櫥”等十多個公益組織,為鄉城的學校送去了電腦、打印機等辦公用品,為孩子們帶去了防寒衣物、書包、練習本等急需的學習用品。即使是最偏遠地區的孩子,也因為他的努力,學習和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
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夏世武不僅關注他們的物質需求,更重視他們的心靈成長。他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與孩子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夢想。在一次“我的夢想”主題班會上,夏世武鼓勵孩子們大膽說出自己的夢想。有的孩子說想成為醫生,治病救人;有的孩子說想成為老師,像夏老師一樣傳授知識。夏世武認真聽著,不時點頭微笑,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他還記得有一個叫卓瑪的小女孩,性格內向,成績也不理想。夏世武特別關注她,經常找她聊天,幫助她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在他的耐心輔導下,卓瑪的成績逐漸提高,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有一次,卓瑪羞澀地遞給夏世武一張畫,畫上是夏世武和孩子們在一起上課的情景。看著這幅畫,夏世武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自己與孩子們之間已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夏世武深知,教育的真諦在于真誠而無私的愛。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這份愛,呵護著雪域高原上的孩子們,守護著民族團結進步的和諧之花。他的愛心,如同溫暖的陽光,照亮了孩子們的前行之路。
第二段情:與鄉城老師的教育發展情
剛到鄉城時,夏世武經常被校長們問及如何解決師資短缺的問題,如何幫助新教師快速成長。這些問題讓他深感責任重大。民族地區要發展,教育必須優先;教育要發展,教師就要先提升。夏世武開始思考如何快速提高鄉城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夏世武決定在支教教師中探索實行“支教+下沉掛職”的一崗雙責幫扶模式。支教教師既承擔學科教學工作,又掛職業務管理干部,這樣既解決了學校師資緊缺的問題,又發揮了支教教師的“傳、幫、帶”作用。
從此,夏世武開啟了長達五年的“支教+掛職”行動。他堅持每周至少一次進學校、進課堂,有時為了節省時間,甚至帶上帳篷和干糧,只為多聽幾節課,多與老師們交流。五年來,他記滿了10多本聽課筆記,與15位青年教師結對,幫助他們快速成長。
在他的帶領下,這些青年教師在全縣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中連續四年斬獲一二等獎。同時,在夏世武和工作隊的幫助下,先后有100多名校長、骨干教師得以到瀘州知名學校考察學習,80多人次的管理干部到瀘州跟崗培訓。瀘鄉兩地的教育交往交流得以常態化開展。夏世武還主研課題《“1+3”對口幫帶促進涉藏地區教師快速提升實踐與研究》,該課題榮獲四川省科研課題階段性成果一等獎,填補了鄉城乃至甘孜州教育科研的空白。在他的帶動下,全縣中小學校掀起了科研興校的熱潮,共啟動多個省級、州級、縣級課題。
夏世武的實實在在幫扶行動,讓瀘州的先進教育理念走上了雪域高原,走進了民族地區的課堂,有效地促進了學校管理水平與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鄉城的教學質量也連續五年獲得全州同類模式的一二等獎。
第三段情:與鄉城群眾的團結進步情
在鄉城,夏世武深知教育對于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性。他始終以鄉城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為己任,積極落實幫扶項目,加快教育融合。在他的組織協調下,瀘州先后投入教育幫扶資金1000余萬元,實施了多項民生工程,如“教育扶貧專項基金項目”“教育系統專業人才培訓培養項目”等。此外,夏世武還協助瀘州民間幫扶力量創建了“瀘鄉緣”教育獎勵資助基金,累計發放資助金15萬余元,惠及157個農牧民家庭,210余名學生。這份愛心,如同春雨般滋潤著鄉城孩子們的心田。
五年來,瀘鄉兩地學校間的“心連心、手牽手”活動常態化開展,捐贈的各種物資達30余萬元。還有82名鄉城籍初中畢業學生在夏世武的幫助下,來到了瀘州高中、瀘州老窖天府中學等優質高中學校就讀。在與鄉城群眾的交往中,夏世武也深切感受到了他們的熱情與淳樸。他經常走進農牧民家中,與他們拉家常、談心事,了解他們的生活和需求。鄉城的群眾們也對夏世武充滿了感激和敬意,他們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看待。
2023年回到瀘州后,夏世武依然心系鄉城。他積極向上建言,呼吁繼續支持包括新建鄉城高中在內的教育發展工作。2024年秋,應鄉城縣的要求,瀘州在高中教師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又增派10名高中教師到鄉城支教,幫助建設鄉城高中。
五年的時光,夏世武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他與鄉城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關愛呵護情,用愛心和耐心溫暖著他們的心靈;他與鄉城老師們共同書寫了教育發展的輝煌篇章,用智慧和汗水澆灌著民族地區的教育之花;他與鄉城群眾攜手共筑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夢想,用真情和實干贏得了他們的信賴和尊敬。他的故事,如同一曲動人的贊歌,在雪域高原上久久回蕩。
編輯:謝佳佑
制圖:崔馨月
本文照片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