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南亞廊道昌都段考古調查工作啟動
2019-12-03 來源:西藏商報 作者: | 分享: |
絲綢之路南亞廊道昌都段考古調查工作啟動
重點確認昌都境內主要古道線路走向
西藏商報訊(記者 韓海蘭)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國家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系列跨國文化遺產申遺提供學術支撐,明確南亞廊道西藏段的各條線路,再現各時期交通網絡及古道的變遷沿革,近日,由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昌都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組成的考古調查隊正式對南亞廊道西藏昌都段開展了考古調查工作。
絲綢之路南亞廊道,主要指從長安出發,分別經四川、青海入藏或經陜南、四川、云南最終通往南亞、東南亞的古代道路,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聯系南亞諸國及中西亞地區的重要通道,而昌都作為南亞廊道西藏段的重要區域及關鍵連接點,在我國與東南亞、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采訪中,昌都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扎西旺加告訴記者,昌都作為青海與西藏的連接點,于今年11月17日,率先開展了南亞廊道的考古調查工作。此次調查以確認昌都境內主要古道線路走向為重點,摸底調查古路的保存現狀及古道上的城址、烽燧、寺院、墓地、遺址以及古塔、巖畫、古道等保存和分布現狀。在近10天的考古調查中,調查組一行起早貪黑,連續作戰,以昌都市為起終點,連接卡若區境內的拉多鄉、柴維鄉、嘎瑪鄉、面達鄉等地并銜接青海省囊謙縣至類烏齊縣甲桑卡、尚卡、伊日、崗色、賓達等鄉鎮,對南亞廊道昌都境內全長近1600余公里環線的16個鄉鎮、26處文物點,進行了GPS定位、線路航拍和考古調查研究。
扎西旺加表示,初步調查發現,古代昌都人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取鹽,從昌都卡若區出發,最后抵達青海省囊謙縣的白扎鹽田和多倫多鹽田,取到鹽之后返回昌都。除了純粹地取鹽,昌都嘎瑪鄉的手工制作和唐卡藝人還會到青海境內畫壁畫、造佛像,以換取鹽等生活必備品。
“絲綢之路南亞廊道昌都段考古調查工作的開展,能證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關系密不可分。在古道上開展文物調查對昌都來說還是一項空白,此次這項工作的開展,將有利于發掘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更好地保護文物古跡。”扎西旺加說。
記者了解到,下一階段,考古調查組將以確定的線路走向為基礎,對線路進行延伸細查,并對范圍內的重要文物點進行梳理和資料收集、補充,對古道的重要節點進行更深入地挖掘,確認古道使用的上限和下限,為“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的申遺及其保護利用工作提供扎實可靠的基礎資料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