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爐霍縣墓葬群出土海螺海貝實物
2020-09-07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作者: | 分享: |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近日,以“南絲路”為主題的“絲路甘孜·康藏秘境”大型專家科學考察活動到達甘孜州爐霍縣。專家團發現了大量當地石棺墓葬群出土的海貝等實物。
爐霍縣卡薩湖 供圖 甘孜州文旅局
甘孜州爐霍縣有“石棺葬王國”之稱,縣境內的石棺葬多達25處。1984年,爐霍縣修建卡薩湖水電站時發現了該石棺墓葬群,共發現275座石棺墓,發掘海螺、海貝和珊瑚等文物千余件。石棺墓依地勢分南北兩個墓區,為更好保護已進行了回填。相關部門初步推測為春秋戰國墓葬群。而在當地晏爾龍村發現的石棺葬墓群,共出土石棺葬12座,隨葬品有海螺、海貝和石器、骨器、綠松石等,測定為商周時期墓葬群。
墓葬群 供圖 甘孜州文旅局
當地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出土文物是否能夠證明,早在商周時期,當地先祖就與其他部落有了進行以物換物的商貿交易形式,還有待進一步深入佐證。但這些確實是研究石棺葬文化和經濟形態過渡的重要資料。
墓葬群外觀 供圖 甘孜州文旅局
在石棺葬遺址之外,當地的呷拉宗茶馬古道冶煉遺址,推測出現于唐宋時期。呷拉宗即爾龔語鐵匠寨之意。當地傳說,文成公主進藏前抵達唐蕃古道鮮水河河谷的隘口驛站休整,皇家送親馱隊修復了損壞的鐵器物件。修復之地即有了文成公主御賜地名呷拉宗。另說呷拉宗因霍爾國知名鍛造金銀銅鐵的巧匠與統領者曲太杰布而得名。現場回填的遺跡處,專家們在地上仍能看到紅色的碎石片。
科考隊專家在當地工作人員帶領下仔細勘研 供圖 甘孜州文旅局
墓葬群發掘出土的大量海螺、海貝等實物 供圖 甘孜州文旅局
石棺墓葬群和冶煉遺址再現的是從古至今的歷史發現,而當地唐卡繪畫技藝的挖掘、傳承和發揚,則是從古到今的飛躍。在爐霍縣當地的唐卡傳習基地,傳承人現場繪制唐卡。相關負責人介紹,“唐卡之鄉”爐霍的唐卡制作打破傳統材質習俗,創制出了陶瓷唐卡。
科考專家們在爐霍唐卡傳習基地考察 供圖 甘孜州文旅局
呷拉宗茶馬古道冶煉遺址 供圖 甘孜州文旅局
隨隊學者認為,爐霍唐卡技藝獨成畫派,表現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不僅來自于畫師的藝術修為,也來自于絲路上文化交流和多種文化對審美的影響。非遺項目要保護傳承,更要結合當前文化、生活形態來發展,這樣才能讓其成為活態文化。爐霍唐卡非遺項目,結合新的技術手段開發文創產品、開辦非遺講習班培養傳承人,在強化傳承時,讓更多人能深入了解唐卡文化。(供稿 甘孜州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