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古籍已數字化超2萬葉
2021-04-27 來源: 西藏日報 作者: | 分享: |
作者:趙越 車軍偉
西藏自治區圖書館工作人員正在開展古籍數字化工作。圖由西藏自治區圖書館提供
23日,作為西藏古籍普查保護工作數字化最新成果,西藏自治區圖書館在繼2020年4月25日試運行上線首批50函、6581葉珍貴古籍文獻后,再次上線百余函、1.6萬余葉珍藏古籍文獻。至此,自治區圖書館向全球“云共享”珍貴古籍文獻達2萬余葉。
2019年啟動古籍數字化工程
解決了“藏”與“閱”的矛盾
自治區圖書館館藏有大量地方文獻資源,其中包括種類繁多的珍貴藏文古籍資源,是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體系保存和傳承的重要基地。該館目前館藏藏文古籍達1.5萬余函,其中善本有3500余函。時代早至12世紀,包含元代的內地刻本、西藏后宏期的各類寫本及伏藏文獻,也有傳世極少的善本、孤本。而在整個西藏,藏文古籍廣泛分布、數量巨大,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
為保證珍貴古籍及地方文獻資源得以完整長久的保存利用,自治區圖書館于2019年正式啟動古籍數字化工程,從項目規劃和管理、文獻數字化選題和內容審核、原數據著錄等開展了一系列相關工作。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自治區圖書館館藏藏文古籍數字化項目已完成162函23116葉,通過自治區圖書館網站和西藏數字文化網對外發布,內容涉及藏族歷代學者傳記、西藏歷史及佛教史等。通過數字化加工使其以數字資源的形式展示給讀者,為廣大讀者和專家學者開展利用和研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文獻資料,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古籍數字化的成果解決了長期以來古籍“藏”與“閱”的矛盾,為讀者帶來極大便利。讀者既可便捷地檢索、下載古籍文本,也可通過圖片看到古籍原貌,提高了學術研究的效率。
古籍資源全球免費共享
讀者點擊閱覽次數近十萬人次
“古籍文獻從放在書庫、不外借,閱覽門檻高、手續雜、條件多,僅有部分專家學者閱覽,到現在全球免費共享,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古籍文獻‘重藏輕用’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古籍普查將珍貴文獻公布于世,為學界和社會服務的初衷和理想。”自治區圖書館副館長、自治區古籍保護中心負責人邊巴次仁說。
邊巴次仁介紹,目前自治區圖書館“云共享”的23116葉珍貴古籍文獻,內容包括藏族歷代學者及藏傳佛教各教派高僧大德傳記、藏學界必備青史、漢藏佛教史等,時間跨度為公元12至20世紀。“今年上線的這批以人物傳記為主的珍貴古籍,濃縮了當時社會、經濟、民俗等各方面知識,可謂百科式古籍文獻,對于學者多角度、多學科研究西藏文化和歷史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邊巴次仁說。
據悉,古籍文獻上線試運行至今,讀者點擊閱覽次數達近十萬人次,創自治區圖書館線上閱覽新高。曾經束之高閣的珍貴古籍,如今與讀者的距離,只有一層薄薄的屏幕。
加強古籍數字資源建設力度
制定詳細規劃擴大數字化項目
邊巴次仁表示,下一步,自治區圖書館將進一步加大古籍數字資源建設發布和揭示力度,不斷改進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水平,繼續深入挖掘古籍的深厚內涵和時代價值,提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傳播能力,真正“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為保障國家文化資源安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同時,自治區圖書館將制定詳細的規劃,從館藏珍貴藏文古籍文獻開始,逐步把數字化項目擴大到整個西藏自治區。自治區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將積極爭取經費,力爭完成以藏文文法為主的古籍文獻數字化選題目錄,2022年計劃開展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古籍文獻和藏族傳統天文歷算、藏醫藏藥領域數字化選題目錄,到2023年將完成因明學、詩學等領域古籍數字化選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