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毛片网站_中文在线观看www_国产污污视频_成人福利在线播放_久精品久久_精品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男人呻吟

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玉樹新寨嘉那嘛呢石歷史與文化價值

2016-10-26 來源:康巴衛視 作者: 分享:

  嘉那嘛呢石,又稱新寨嘛呢石,現位于玉樹州府所在地結古鎮以東新寨村中央,被當地稱之為觀世音三大道場之一“斷生苦死”的一塊平地上。由薩迦派所屬結古寺第一世嘉那活佛道丹松曲帕旺(以下簡稱道丹)于藏歷12饒迥木羊年(公元1715年)主持創建,迄今已有298年歷史。在歷史上,嘉那嘛呢石曾被譽為是“與圣地拉薩媲美”的佛教圣地,同時又相傳年嘛呢石的總數達25億塊,聞名于“漢、藏、霍爾地區”。2005年1月,該嘛呢石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評審為“面積最大的嘛呢石堆”榮獲吉尼斯證書,“世界第一嘛呢石堆”稱號由此發軔。這也是繼青海藏區黃南熱貢彩繪唐卡長卷、玉樹治多縣貢薩寺室內宗喀巴大佛像獲此殊榮之后又一個被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史冊的藏族歷史文化遺產。2006年5月,嘉那嘛呢石堆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保護。2010年4月,玉樹“4.14”地震時,地處地震核心區的嘉那嘛呢石的部分佛殿、佛塔、石墻以及其它相關建筑設施遭到不同程度受損、坍塌,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將其納入玉樹災后重建十大建筑之首。2011年7月,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勘察設計,青海省文物管理局單位啟動嘉那嘛呢石災后重建工作,并次年10月順利竣工。目前,修葺一新的嘉那嘛呢石以其嶄新的面貌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來客。

  一、 新寨村人文地理概貌

  新寨村是農牧兼有的藏族自然村落。現位于玉樹州州府所在地結古鎮以東五里地,屬結古鎮管轄,海拔3650米。新寨,原是當地一戶富豪家族的名稱,曰“新寨倉”,后演變為村名沿用至今。改革開放之前,全村有370來戶人家,常駐入口約900余人,是玉樹地區比較有名的貧困村。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地方經濟發展和民族宗教政策落實,尤其是嘉那嘛呢石恢復重建以來,由此而帶來的經濟收入,使新寨村一躍成為玉樹地區率先脫貧致富的村莊,大部分村民過上了比較殷實的生活。由于村經濟的發展,再加上毗鄰結古鎮,來自玉樹各地慕名而來的外來人口舉家搬遷至新寨村的住戶日漸增多。截止到目前,全村有1400住戶,人口約6000余人,為結古鎮所屬各村莊中常駐人口最多的自然村。

  由于自然環境等諸多影響,新寨村的傳統地域十分有限。向東以通天河方向的仲松山坡為界;向西為通往結古鎮必經之路熱秀拉為界。向南越過扎西河至到當地海拔最高的山峰郭吾國山為界;向南為新寨村北隅格尼西巴旺秀神山為界,整個區域約100平方公里。在這僅有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適合人類生產生活的地方僅有現新寨村形似海豚不足50平方公里平狹長地帶,其余地方均為連綿起伏的高山峽谷,難于形成規模村落。然而,在這狹長的綿延山溝之間,有諸多山脈和河流與當地民俗文化與嘉那嘛呢文化息息相關。

  比較有影響的山脈主要有,被新寨村民稱之為“前山”的新寨太、被稱為“后山”的格尼西巴旺秀山神山。新寨太,是新寨村的“前山”,意為新寨村正對面的山。為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海拔約5000米。所謂“前山”是因為新寨村大部分的民宅遵循自然界日出日來落確定房屋的方位和朝向,使房屋多為坐北向南。而新寨太又正好在村的正南方向,故而得名。由于地形地貌特點,新寨太各局部又有各自獨特的名稱。新寨村正南、依偎與新寨太中部的錐形山名叫諾布澤吉,意為如意八寶山頂,相傳是藏族民俗文化中傳說中的八座寶山之一,象征著給村民帶來無盡財富。位于諾布澤吉左上角,東西走向的巖石群,名叫扎噶仁穆,意為伸長的白色巖石,是嘉那嘛呢石“觀世音密集道場”多索拉山的延伸部分,山底下蘊藏豐富的石材資源。位于新寨太山左邊,由地質運動向西延伸成巖石山坡名叫扎澤那,意為“巖石山坡”,坡的前面流淌著自西向東扎喜河,隔河相望正是被稱之為嘉那嘛呢石“觀世音制勝大海道場”的乃古灘。新寨太右邊為雍龍科,雍龍科,意為聚寶溝。“雍”,意為“寶”,這里專指家畜,換句話說,此地是放牧人家畜集中的地方,故而得名。格尼西巴旺秀山神山是新寨村的“后山”,位于新寨村北隅,為東西走向的山脈,海拔約4000米。當年道丹在創建嘉那嘛呢石時,曾面向此神山舉行祭祀法會,祈求佛法興隆,人畜興旺,被后人譽為新寨村的鎮宅之山、希望之山和護佑之山,深受當地群眾尊崇。

  新寨村的河流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饒吾河源于饒吾普山澗的河流,水量不大,但水質甘甜,清澈見底。此河從格尼西巴旺秀山神山后面流入,在新寨村以東與扎喜河匯合后注入通天河。道丹在洞那太欽楞修行時,飲用的水一定此河。另外一條是扎喜河由源于上巴塘的巴曲河和源于扎拉一帶的河水在結古鎮以東匯合稱其為扎喜河。這條河從結古鎮以東蜿蜒流入新寨村南邊,經德格村注入通天河。水量比較大、湍急且濤聲響亮,被道丹稱其為秘法“三十四個威猛之濤聲”,據說每天日出或每月“上弦十日”,以濤聲為眾生“誦經加持”,使其賦予別樣的佛教文化內涵。

  二、墨爾根與扎武百戶關系

  從歷史看上,新寨村屬當地有名土司扎武百戶管轄。扎武(又寫作札烏、札武),又分“札武、中札武、下札武”(見《衛藏志》),是玉樹二十五族之一。其管轄范圍大致是結古鎮、新寨村為中心,下轄巴塘、仲達、咱西科以及通天河南岸等現玉樹縣核心地帶。

  雍正10年(1732),總理青海番子事務大臣(即西寧辦事大臣)達鼐(1686—1734)奏請,清政府在“玉樹阿里克等四十族”酌設千百戶制度時,根據“千戶以上,設千戶一員;百戶以上,設百長一員;不及百戶者,設百長一員,具由兵部頒給紙號,準其世襲。千、百戶之下,設散百長數名,由西寧夷情衙門發給委牌”原則,時任扎武部落頭人桑吉丹怎(現寫作桑吉丹增)被冊封為百戶,“賞土官六品頂戴,準其世襲”(見(清)那彥成《青海奏議》111頁)。從此,歷代扎武頭人被稱作“扎武百戶”。至玉樹解放前,已傳承十六世,是玉樹二十五族中勢力和影響比較大的部落之一。玉樹解放后,時任扎武百戶久美當選為青海省人民政府委員、玉樹藏族自治區副主席(1950年)等職。至此,發軔于清雍正年間,歷經220多年的扎武百戶世襲制及玉樹千百戶制度正式壽終正寢。

  由于藏族百姓歷來崇信藏傳佛教,扎武百戶家族非常重視對佛教寺院的扶持和掌管,尤其對自己家族所扶持的結古寺情有獨鐘。據史書記載,在清代,扎武百戶所轄有結古寺(薩迦)、創古寺(噶舉)、當卡寺(噶舉)、噶勒丹彭錯嶺寺(格魯)等七座藏傳佛教寺院(見(清)那彥成《青海奏議》111頁)。其中結古寺是唯一座薩迦派寺院,由喇欽·貢噶堅贊的兒子,甲噶·喜饒堅贊奉薩迦法王之命,于1458年前往“朵甘思”傳教時所建。寺內有一活佛傳承,名叫“墨爾根活佛”。“墨爾根”,蒙語,意為“智慧”,疑是和碩特親王固始汗諸部統治青海時所賜。

  墨爾根活佛不僅是結古寺的活佛,而且還擁有世俗權力。《嘉那道丹松曲帕旺三信大海新月》(以下簡稱《傳記》)中這樣一段記載,時任墨爾根曲嘉朋措與應邀而來道丹見面時,曾這樣介紹自我:“雜地護主八弟兄之牧人,人間天子、藏族木門人的主人。”、“管理政教二業”、“步入佛門的好喇嘛”等等。如此介紹吐露出這樣幾個信息,一是所謂“雜地護主八弟兄”是位于巴塘地區的一座神山名,屬扎武百戶轄區,既然在此當過“牧人”,估計當時的墨爾根活佛就出身于巴塘。二是墨爾根是一位活佛,同時又是“好喇嘛”,這說明當時的墨爾根不同于一般活佛,而是聚政教權利為一身的活佛,是典型的政教合一制,在當地擁有一不二的權利。

  扎武家族作為一方土酋,深知活佛對寺院的影響和所起作用。為了控制權勢,憑借家族的勢力和影響,歷史上多位墨爾根活佛出生于扎武家族或又扎武百戶直接添充。久而久之,墨爾根活佛系統的名前習慣冠于“扎武”,直呼“扎武墨爾根”或“扎武喇嘛”。其言下之意是,墨爾根活佛系統是扎武家族扶持或掌控的活佛系統,未經扎武百戶認可,其轉世認定不能隨心所欲尋找。由于扎武百戶對結古寺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有人稱結古寺是扎武家族的“家廟”,此話確有一定道理。

  道丹應邀到結古寺和新寨村時,其實也看中了扎武墨爾根的這種特殊身份和權利。他相信,在當地只要有墨爾根活佛為靠山,一切愿望就能實現。事實果真也如此,后來道丹在新寨的住處、差役、創建嘉那嘛呢石等皆得到墨爾根活佛大力支持和幫助。反之,道丹作為外來之人,要想在異地他鄉立足并弘法方面有所作為,恐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可能他之前遇到的那樣恐怕免不了被驅逐或牢獄之災。

  三、道丹與“嘉那”名號之由來

  道丹,原名丹珠尼夏,生于17世紀末,昌都昂同人。14歲出家為僧,先后投奔于昌都屬珠古寺(格魯派)格西旺秀、蘇爾莽寺(噶瑪噶舉派,玉樹縣所屬)噶旺喇嘛為師,聞修噶舉派、格魯派諸多秘法,曾獲得“食以禪定儀軌之食為食;衣以臍輪火功儀軌之衣為衣”、“臍輪火功法”、“凌空飛行”、“腳力如駿馬”等諸多成就,從此,稱其為“道丹”(得道者)或“納覺巴”(瑜伽師),“道丹”之名自此而來。

  道丹在獲得如此成就后,按照其導師的教誨,不久以“無偏私之瑜伽行者”的身份踏上了漫漫朝拜之路。先后到印度、不丹、前藏、后藏、西寧、五臺山、峨眉山等佛教圣地進行朝拜,足跡遍布于國內及東南亞著名佛教圣地。在這漫長朝拜過程中,道丹與打煎爐(即康定)地區的當地著名土司嘉那·嘉拉嘉波之間的關系非常特殊。嘉那·嘉拉甲波,又稱打煎爐土司、木雅土司,漢史稱“明正土司”,是甘孜地區眾多土司中勢力和影響最大的土司之一,素有“土司之領袖”之美稱。

  該土司原與道丹先素昧平生,沒有任何交往。他們結識的緣由是這樣:道丹朝拜完峨眉山途經打煎爐時,未經允許在當地土司嘉那·嘉拉嘉波的宮殿上懸掛起經幡,引起土司不滿,派人抓來一問,竟然是自稱為有成就的“道丹”。土司對此心生狐疑,擔心自己上當受騙,派屬下把道丹關進監牢施予刑具,受盡折磨。由于道丹不甘心自己就這樣關進監牢,要求愿當眾“施展法術”驗明自己所說實事。土司同意后讓屬下準備了“一捆磚茶”施“法術”。道丹為了證實自己成就據說當眾將一捆“八馱磚茶”“拋至五層宮殿之頂”。土司觀之深感震驚,原有疑慮頓時煙消云散。視道丹為座上賓迎請至王宮奉為經師,賜敕書、鈐印等。后來還委以當地噶瑪普杰寺“赤巴”,達八年之久。由于道丹在佛教聞修方面有淵博學識和實踐,深得土司賞識,稱道丹“如同菩提薩埵,是一位殊勝脫凡的具善導師,賜名為“松曲帕旺”意為菩提圣尊為宜”。從此,“嘉那道丹松曲帕旺”嘉那是土司家族的名號,道丹是他原來名稱作為道丹另一尊稱在打剪爐地區家喻戶曉。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道丹獲此尊稱后,社會反響和名氣越來越大,為了尊崇起見后來人們凡與他有關的皆被百姓冠于“嘉那”,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嘉那道丹”、“嘉那活佛”、“嘉那嘛呢石”、“嘉那曲卓”、“嘉那奔欽節”等一系列以“嘉那”命名的皆來源于此。

  四、道丹前往“嘎·吉日”與扎武墨爾根活佛會面

  正當道丹在打箭爐被嘉那·嘉拉甲波受器重時候。據說有一天,道丹得到至尊綠度母授記奉勸,不要像“陷于泥潭之雄獅,應像昔日做一名瑜伽行者”鼓勵他盡早離開“嘉那·嘉拉甲波地域”,前往“嘎·吉日”。法旨難違,道丹把這一消息稟報于嘉那·嘉拉甲波時,不料遭到土司的反對無法脫身。前思后想只好采取不辭而別的辦法,以“大風瓶為乘騎”,離開嘉那·嘉拉甲波連夜踏上了前往“嘎·吉日”的征途。“嘎·吉日”,泛指現玉樹縣所屬結古、新寨和巴塘一帶。原是薩迦派開山鼻祖昆·貢曲甲波的導師吉日阿森、直貢噶舉派的祖師覺巴·吉丹貢布“骨系”之名,后演變為地名。

  據《傳記》記載,道丹離開打箭爐以后,沿著現在甘孜塔公、德格竹慶、司庫、及現玉樹州所屬稱多縣所屬噶拉朵,拉布寺、噶藏寺來到“嘎·吉日”地區。期間在拉布寺居住過一段時間,后遭到驅逐。之后在稱多噶藏寺留居六年,為當地僧俗群眾傳經說法、灌頂賜福、或修繕佛寺、雕刻“千佛”,使“嘉那道丹之名聞名漢藏霍爾地區”。隨著道丹的聲望日漸凸顯,遠在百里之外的結古寺扎武墨爾根活佛很想與道丹會面,遂派專使前往到稱多邀請道丹前往結古地區傳法。而“嘎·吉日”是道丹計劃中想要去的地方,雙方不謀而合,不久道丹應邀踏上了前往“嘎·吉日”路途。

  饒吾普村是與結古寺、新寨村鄰近的藏族自然村。道丹在途中,首先遇到的是專程等候多時的“身穿白色衣服,騎一匹白馬”的饒吾普村頭人吉巴嘉及其隨從。二人對道丹到來非常高興,邀請至饒吾普村做了相關法事活動,吉巴嘉給道丹敬獻了不少供養,之后道丹應邀來到了新寨村頭人、洞那·噶松本的家。當時洞那·噶松本的父親洞那·索南扎巴,正身患重病,臥床不起,希望道丹來診視。這是道丹第一次來新寨村。道丹用“威猛法力予診視”并灌頂后,病情有所好轉,但“難于徹底痊愈”。道丹在為患者灌頂時,可能向洞那父子吐露了自己是墨爾根活佛邀請而來,希望在扎武地域內尋找住處想法。洞那·索南扎巴聞之很關心,給墨爾根活佛寫了這樣一封信:“承蒙您的恩澤及眾生之福分,有幸把道丹迎請至此地,實為難能可貴之善劫。如今無論他居住在何處,擬立志潛心修持。目前他打算居住在我們扎武村,懇請您為他準備一處愜意的禪房,并提供水、柴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勿望怠慢為謝”。 這封信是陪同道丹一起到結古寺的洞那·噶松本帶過去的。墨爾根活佛見信后,很痛快地答應他“無論居住在什么地方,一定提供一間禪房并負責供應生活用品等”。而且兩人長交談后,彼此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系,這為道丹后來創建嘉那嘛呢石時取得墨爾根活佛的支持起到重要作用。

  墨爾根活佛答應道丹提供住處尚沒有確定具體地點,因此,道丹從結古寺返回新寨村以后,便開始勘察、尋找適合自己的能夠修行的住處。他先到位于饒吾普村旁邊的格蔥瑪木進行勘察,據說因“緣分不到”未選中。此后沿著扎西河與通天河相匯的扎龍洞桑及喀則倪布、布特和嘉郭等地當逐一勘察也都沒有找到合適地方。正當道丹在因勞累在仲松坡上歇息時,突然他看到位于新寨村東北方向的洞那噶上“顯現一束白色的彩虹”,于是恍然大悟地感嘆道“這豈不是把奶牛圈在家里,而我卻到外面去尋找奶牛?”,遂前往洞那噶。而在這時洞那·噶松本也提著一筒酸奶來到洞那噶與道丹不期而遇。道丹喝完酸奶后,經兩人協商決定道丹的居住和修行的地方定在洞那噶上。洞那噶是一個依在半山腰的山坡,距新寨村東北約三百米。坡上原有一個被稱之為“洞那·珠乃塔郎太欽楞”(意為洞那·禪房解脫大樂洲,簡稱“洞那·太欽楞”)。最早是一位名叫洞那喇嘛人的修行房,喇嘛圓寂以后,房屋廢棄多年,至道丹來時只剩下一片廢墟,無法居住。道丹面對眼前一片廢墟,他沒有產生任何顧慮,毅然決然地在在一處廢墟的旁邊挖一個“洞穴”,修了“一道水槽”和“一扇小窗”,便居住修行于此。至此,道丹告別云游四方、居無定所的日子,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在此 “暗修十年”“明修十五年”,前后時間長達25年。

  五、創建嘉那嘛呢石經過

  藏歷12饒迥木羊年(公元1715年),道丹以為“承蒙喇嘛墨爾根以及眾施主之恩戴,個人的修行道行高超,擬做些利益他人之事”。所謂“利益他人之事”,就是道丹按照遵循觀世音的授記,在新寨村“修建一個一矢之箭距離之嘛呢石,來世之眾生看到它能生產從惡趣中解脫之力量”的嘛呢石。洞那·噶松本作為新寨村的頭人和道丹得力施主,非常贊同道丹的想法,即動員新寨村村民參加創建嘛呢石奠基儀式。為了籌備奠基事宜,洞那·噶松本給村民提出這樣幾條要求:

  “僧人須穿袈裟,俗男俗女勿穿黑色衣服;勿持空器具、身背空背斗;不準空手而至,禁忌不吉利之臟話”;“不分尊卑貴賤皆需敬獻一點供養,以表敬仰,決不能空手窮樂;所有人家須帶哈達、茶葉等;不要做無酥油之供燈”;“老人們馬上準備好糌粑、糧食、熏香、弓箭、茶新、奶新和彩緞等供品,若有違者,將嚴懲不貸”。而他自己準備了“一碟大米”、“一束花紅草”以及“飾以吉祥哈達之弓箭”等祭品。從洞那·噶松本所發布的“嚴懲不貸”的要求來看,當時新寨村全民可能都參加了奠基活動。

  舉行奠基儀式的地點選擇在現嘉那嘛呢石以東名叫錯尺克的一塊平地上。首先,洞那·噶松本負責搭起一頂帳篷,內鋪花紅草墊,再鋪一層白色氈墊,用米粒上書寫雍仲”圖案。賬房正中擺放一張桌子,系有白色哈達一支長箭和一張弓分別擺放在桌子兩邊。那·噶松本先給道丹敬弓、箭、糌粑團子和哈達等,行三禮退出。隨后眾人依次進賬敬哈達、供品。場面嚴肅、莊重。俟眾人行禮畢。道丹面對眼前周密安排這樣稱贊道:“搭建白色帳篷,此業無違緣、無波折之緣起;地鋪花紅草,寓意著佛法之精華六字真言殊勝之緣起;白色氈墊,寓意著本人擺脫輪回罪孽之緣起;“雍仲”圖案,寓意著本人長命百歲之緣起;桌子,寓意著六字真言被眾人供奉和贊頌之緣起;弓和箭,寓意智悲雙運無錯亂之緣起;系于哈達之長箭,寓意今日將成就息、增、懷、伏之業之緣起;勘茶,寓意供奉和贊揚根本上師之緣起;糌粑團子寓意吉祥之緣起;行頂禮寓意施主之誓愿堅定不移之緣起;敬獻白色哈達寓意此善業有始有終之緣起;哈達之長穗頭寓意圣地嘉那嘛呢聞名于上、中、下各地與天齊名之緣起,現如今再無比這更大之緣起,為此深感到欣慰”。

  儀式當天,本來墨爾根活佛受邀參加,但是儀式剛開始時他還沒有到,待進行到一半時墨爾根活佛帶著薛堪饒益及索臥扎拉這才如約而至。這時場面頓時熱鬧了起來。道丹與墨爾根活佛互獻哈達后,道丹面對正在勒茨嘎(意為“聚龍坡”,現位于嘉那嘛呢石以東約30米處)煨桑的眾人說:“彼處有一個重大緣起”。遂與墨爾根活佛及眾人一道前往勒茨嘎。道丹先用所持拐杖直戳地面,而后墨爾根活佛象征性地開挖,接著讓眾人用鐵鍬深挖至“一箭長的深度”時,發現在地底下有“兩塊表面刻有六字真言的黑色石頭”。道丹感慨地說:“善哉,昔日如同蓮花生大師一樣具有變幻功力之薩迦法王甲噶·喜饒堅贊(1437—1494)來此地時,為了來世修建我的嘛呢石,用手指寫出此嘛呢,且埋在了地里。此兩塊六字真言石刻具備性相矣”。眾人聽道丹如此介紹,認為這兩塊石頭是與薩迦法王有關的“圣物”,遂恭謹地供放在一個石座上。后來人們把這塊石頭稱作“伏藏石”或“自顯嘛呢石”視為創建嘉那嘛呢石之緣起。之后,道丹對洞那·噶松本說:“現請英俊威武之謀臣洞那·噶松本,以我背為依靠射箭吧”。洞那·噶松本明白射箭的用意,遂“舉弓箭射,只見箭頭直沖云霄,遠遠落在一處看不見的地方。箭頭落地之處派孩子們放了一塊書有“阿”字的白色石頭,以示標記”。這就是說,勒茨嘎射箭位置起至落箭的距離就是當年道丹劃定的嘉那嘛呢石東西方向距離。射箭之后,道丹在帳篷內舉行了“戰神招財引神之儀軌”。接著“石匠們雕刻嘛呢、嘛直莫瑪職”。所謂“嘛直莫耶”,即"哦嘛直莫耶薩來德",俗稱苯教“八字真言”,象征光明和輪回不絕,也有永恒、堅固、無窮無盡的意。嘉那嘛呢石第一批組織石刻時既有佛教嘛呢石又有苯教嘛呢石,體現了道丹一貫不囿于教派門戶,積極倡導各教派和諧相處的思想。

  儀式結束后,道丹面對眾人出了充滿自信的兩句預言:一是將來嘛呢石的發展預期來判斷,預言“將來我的嘛呢石會發展為彼處騎馬持矛行走時,此處看不見之規模”。此預言后來在現實發展中得到了驗證(詳見下文)。第二是預言是“在未來,我的嘛呢石將變成圣城拉薩一樣”。道丹此預言兩個主要理由:一是他認為嘛呢石是“無救星者之救星,無怙主者之怙主,總之能解救助土匪與盜賊之災難,所得護佑如金剛帳篷,使人長命百歲、輪回福澤、財運亨通,一切如遇如意寶物,無需艱辛勞苦就能實現二共通之成就”。而“嘎·吉日”一帶當時還沒有一處像樣的嘛呢石堆,當然不具備眾生“從惡趣中解脫之力量”之載體,因此,預測到他創建的嘛呢石將來一定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和環境。二是道丹指出“居住在我嘛呢石周圍的人們,若是佛教徒得以成佛,若是屠夫得以仁慈,增強諸法無常之信念,再沒有比其更能引導眾生之大業”。道丹在新寨村生活了二十多年,與當地寺院、活佛、貴族、施主以及村民之間有許多聯系和交往。特別是在新寨村創建嘛呢石時得到了墨爾根活佛、洞那·噶松本實權人物及村民的支持和幫助,這對新寨村來說是一種殊勝,居住在周邊村民來說更是一種緣分和榮耀,因此,對新寨村的位置及村民給予如此特殊評價和贊揚情有可言。當然,道丹這樣做也有另外一個目的,這就是鼓勵當地村民,將來之不易的嘛呢石一代代世代相傳、發揚光大。

  事實也果真道丹預期的那樣,自從道丹在新寨村創建嘉那嘛呢石以來,嘛呢石的數量和規模得到快速發展。隨著嘛呢石的發展,來自四面八方的蕓蕓眾生云源源不斷集于嘉那嘛呢石的周圍,轉經、祈禱、朝拜、施舍、供養者絡繹不絕。與嘉那嘛呢石相關的諸如嘉那奔欽、嘉那曲卓、薩迦姆郎等、群眾參與度高、社會影響大的宗教、民俗節日相繼誕生,更增加了嘉那嘛呢文化的氛圍和它的知名度,提高了嘉那嘛呢石在信教群眾中影響和地位。結古寺第五世嘉那活佛羅珠嘉措曾這樣稱贊道:“圣地新寨猶如制勝大海之凈土,此地乃照亮三世之明燈,為入道而來的八方眾生,在此相聚皆為有緣之賢劫”,對嘉那嘛呢石日益旺盛的香火情況贊賞有加。可以這樣說,當初創建嘉那嘛呢石之始,道丹就已預感到在新寨村創建嘛呢石所具備的天時地利人和之條件,這才敢當眾宣布上述“預言”。所謂“預言”,用現在話來講是發展預期或展望,而在信教群眾看那是先見之明,他們更愿意相信后者。

  眾所周知,雕刻嘛呢石需要大批石刻藝人和大量錢財,而新寨村當時還不完全這些條件和要求。因此,當時支持和幫助道丹參與創建嘛呢石的除了新寨村民外,還有許多來自各地、各階層僧俗群眾。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結古寺活佛墨爾根曲嘉朋措;新寨村頭人洞那·噶松本;饒吾本頭人吉巴嘉;拉休寺額爾格臺;創古寺查來堅根·尼瑪久美、蒙古爾津頭人巴彥釋迦;蘇魯克(現治多地區一部族);四川甘孜所屬石渠頭人、常薩頭人等。石刻藝人有:來自玉樹娘錯地區的阿尼丹珍、來自昌都地區的白瑪才旺和噶瑪佩才等;主要村民有新寨、饒吾普、仲松(簡稱“饒新仲三村)、阿仲絨巴等。這些僧俗群眾大部分是與道丹同時代的人,甚至與道丹私交甚厚。他們為了實現道丹夙愿,根據各自權利、地位、財富、信仰、技藝以及能力,為嘉那嘛呢石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果沒有這些人的支持和幫助,僅憑道丹一人力量不可能完成了創建嘉那嘛呢石的愿望,也就不能有今天我們引起自豪的嘉那嘛呢文化。

  六、嘉那嘛呢石發展及主要石刻佛經

  (一)嘛呢石數量和規模

  嘛呢石數量和規模是一個長期困擾的問題,特別是嘛呢石的數量,我們自稱有25億。這個數字是否可靠,它又是從何而來,一直沒有人解釋清楚。1954年,結古寺堪布欽然羅旦,參照以往目錄并結合本人統計,編寫一本《圣地嘉那嘛呢寶燈目錄》(以下稱《寶燈目錄》)。在這本目錄經筆者仔細研究后發現,嘉那嘛呢石自創建以來(公元1715年)至至藏歷16饒迥水蛇年(公元1953年)止,在這238年的時間里對嘛呢石的數量有過三次較為詳細統計,具體情況如下:

  藏歷12饒迥木羊年(公元1715年,即嘉那嘛呢石自創建年)至藏歷15饒迥火兔年(1867年)止,為第一次統計時間。在這153年時間里所刻嘛呢石曾有兩本目錄做過統計,一本稱之為“舊目錄”,書名和作者均不詳。根據這本“舊目錄”記載,在153年的時間里,“每年新雕刻的嘛呢石數量約一百萬塊”,其總數約“十五億三千塊”。另外目錄叫《才倉曲達目錄》。“才倉曲達”應該是作者的名字。這本目錄是一本專題目錄,專門統計“叭咪”。“叭咪”本是觀世音大明咒“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咪吽)之簡稱,而在新寨地區“叭咪”又指刻有六字真言的嘛呢石。據本目錄據載,在153年的時間里每年所刻“叭咪”“不少于八萬塊”,所刻總數約“一億二千萬”。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本目錄與“舊目錄”沒有重復計算“叭咪”數,那么,二者數量相加嘛呢石的總數則是17億,約占現有嘛呢石總數的三分之二,實是嘉那嘛呢石發展最快時期。藏歷15饒迥火兔年(1867年)至15饒迥水兔年(公元1903年)止,為第二次統計時間,據載,在這36年的時間里,每年所刻嘛呢石約為”十三萬塊”,其總數約“四千六百八十萬塊”。第三次統計時間是藏歷15饒迥木水兔(公元1903年)至藏歷16饒迥水蛇年(公元1953年)止,在這50年的時間里,每年雕刻的“六字真言”約“二十九萬四百四十二”,其總數約“一千四百五十二萬兩千一百塊”。時任結古寺第五世嘉那活佛阿旺洛珠嘉措評價是歷年“雕刻數最少的”時期。

  《寶燈目錄》中對部分重要嘛呢石的經名和數量也進行了分類統計。據載,六字真言,約11億塊(1133,000,000),且強調“圣六字真言數量相乘所得,疑無誤”;六字真言除外嘛呢石約16億(1593,000,000);《百字明》一千六百多塊(16,200,000);《三金剛種子字》六千八百多萬塊(68,826,150);《長壽經》六千八十多塊(68,200,000);《十萬頌》(別名《大般若經》)兩套;《甘珠爾》兩套;《三長壽佛》(即無量佛壽、白度母、尊勝佛母之石雕)三億塊。這些數萬計的嘛呢石累積在一起,形成了“東西長約七百余尺,南北長約百余尺,高約三層樓房,宛如雪山”之規模。此規模與道丹當初“將來我的嘛呢石會發展為彼處騎馬持矛行走時,此處看不見”之預言不謀而合,令人驚嘆。隨嘛呢石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相關佛殿、佛塔、轉經輪等輔助設施也隨后逐一修建,基本形成了如今之輪廓。

  需要說明的是,《寶燈目錄》中只是統計有憑有據的嘛呢石的數字,尚有未能計入統計的嘛呢石究竟還有多少至今仍是未知數。不過,依以上史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基本結論:一是僅以上統計數字,嘉那嘛呢石的總量遠遠超過25億塊,因此,我們過去盛傳的嘉那嘛呢石總數有25億之說不是空穴來風,有史實依據,世界第一嘛呢石之稱號當之無愧。二是《寶燈目錄》是匯總以往歷史文獻所載統計數的基礎上,結合作者本人調查統計后編寫的目錄文獻。時間上下銜接,嚴絲合縫,內容詳實、具體,可信度很高,實為研究嘉那嘛呢石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以上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嘉那嘛呢石基本發展的情況,而此后又經歷了一次恢復重建時期。所謂恢復重建是指,五十年代至“文革”時期,嘉那嘛呢石因遭破壞而恢復重建工作時期。具體緣由大致是,解放初期,特別是“文革”時期,由于極左思想路線影響,嘉那嘛呢石及其文化陸續遭到破壞。當時有關單位和集體,為了節省投入,視嘉那嘛呢石為無需支付費用的基建材料,任意拉到各種建筑工地,用于修筑道路、禮堂、水渠、橋梁、廠房、倉庫、圍墻等設施。特別是1969年“文革”初期,竟把以屠宰、加工牛羊為業的玉樹州肉聯廠(當地人稱“冷庫”)選址定在嘉那嘛呢石所在地,數不勝數的嘛呢石直接用于修建廠房、道路、宿舍等設施。相關佛殿、佛塔及其它設施均也遭到嚴重破壞。隨著嘉那嘛呢石慘遭破壞,多年來傳承珍藏文物神秘失蹤;嘉那嘛呢有關宗教及其娛樂文化活動基本停止。以往二百三十多年來,幾代信教群眾含辛茹苦累積起來的嘛呢石及其文化至此基本喪失殆盡。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和進步造成極大危害,同時也傷害了信教群眾的感情。

  1979年11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隨著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實,滿目瘡痍的嘉那嘛呢很快迎來恢復重建時期。1986年,嘉那嘛呢石被批準為開放的“宗教活動點”,原被肉聯廠圈占的部分土地(29.6畝)得到歸還。間斷多年的嘛呢石雕刻及轉經等活動日漸興旺;被毀壞的佛殿、佛塔等相關設施陸續恢復和發展;遺失多年的文物逐一找到下落并重見天日;散落各處且尚未受損的嘛呢石陸續重新回到原有位置;與嘉那嘛呢石有關的宗教節日、娛樂活動也陸續恢復和發展,嘉那嘛呢石再次進入黃金發展期,歷經磨難的嘉那嘛呢石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藏民族文化遺產和著名佛教旅游文化圣地。“4.14”玉樹地震發生時,嘉那嘛呢石的石墻、轉經道、佛殿、佛塔以及相關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損壞。面對自然災害,政府各級部門和單位迅速組織起來,認真研究、評估其受災情況,在第一時間里將嘉那嘛呢石列入玉樹災后重建十大建筑之一,決定投資七千萬人民幣實施災后重建工作。目前,經有關部門科學規劃和建設,重建后的嘉那嘛呢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嘛呢石堆砌整潔、錯落有致;佛殿、佛塔、轉經筒均修葺一新。轉經道、游覽區、休閑廣場等活動區域一應俱全。在這次重建工作時,原被玉樹州肉聯廠尚未歸還的土地這次全部予以歸還,徹底了結新寨村百姓多年申訴而未了的歷史舊帳;部分過去被單位、集體當作建筑材料的嘛呢石,這次從地震廢墟中清理出來的歸還到嘉那嘛呢石堆中,無意中保存了一批昔日珍貴嘛呢石,并見證了嘉那嘛呢石起起伏伏的歷程。

  (二)主要石刻佛經

  作為石刻佛經為載體的嘉那嘛呢石,所石刻佛經文化豐富多彩,這里重點介紹以下幾種:

  以佛經部為載體的石刻佛典。佛經部是指佛祖釋迦牟尼本人語錄《甘珠爾》。《甘珠爾》又稱“正藏”,包括經、律、論三藏和四續部,大致分為律、般若、華嚴、寶積、經部、續部、總目錄七大類。現有嘉那嘛呢石中用兩種形式雕刻佛經部,一種是將整套《甘珠爾》雕刻成嘛呢石。比照德格版藏文《甘珠爾》,全套合計有108部,而我們已知在嘉那嘛呢石中有兩套這樣的《甘珠爾》,如此眾多經典靠人工敲擊逐一完成,顯然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宏大工程。當時一定動用上百人石刻藝人用時多年才完成的,其耐力和執著著實令人贊嘆。另外一種是佛經部的各分典,主要有《十萬頌》(別名《大般若經》)、《凈一切惡趣續威光王品》《贊無量壽佛大乘經》《文殊師利一百零八名梵贊》、《普賢菩薩行愿王經》、《懺悔經》、《大白傘蓋無間道度母》、《解脫經》、《般若波羅密多八千頌》、《賢劫經》等等,其中,石刻數量最多的是《解脫經》《凈一切惡趣續威光王品》和《贊無量壽佛大乘經》。這三部經典與人們所祈望的斷除垢染,具足功德,解脫輪回,往生于極樂世界有關,故被當地稱作“塔、崴、俊三部經典”,是經常石刻的佛經部重要佛典。

  以三身佛為代表的石刻佛像。在佛學文化中,成佛可以得到三身佛,即法身、報身、應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法身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物象、心念等都是法身所現。報身佛是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凈土)之身人。天人、動物、孤魂野鬼等,這些都是不同的報應身。應身佛,指佛為超度眾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眾生無量,佛也無量;世界無量,佛土亦無量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從理論上講三身佛皆可鐫刻于石,但在嘉那嘛呢石中常見的代表三身佛的有:長壽三尊佛,即無量佛壽、白度母、尊勝佛母;密宗事部三怙主,即,佛部文殊、金剛部經剛手、蓮花部觀世音;三世佛,即過去燃燈佛、現世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佛慈氏怙主以及不動佛、阿彌陀佛、十方佛、藥師佛、蓮花生大師等等。近年來,道丹、噶瑪巴的石刻佛像也有所發現。這些石刻佛像依諸佛組合法,有的單獨刻在一塊石板,而有的則三尊佛刻在一塊石板。石刻技法有陽刻、陰刻,栩栩如生,有極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以藏密真言為載體的石刻嘛呢。真言,亦稱密咒、明咒、咒語,是密宗身口意三密之一的口密。密宗認為,真言是佛陀、菩薩或金剛護法,諸天在禪定中所言秘密語,這些密語以最簡便的文字總攝佛菩薩的功德、誓愿及佛法的奧義,實現人與佛菩薩間的溝通與交流,真而不虛,神秘玄妙。李舞陽編《藏密真言寶典》統計,藏傳佛教藏密真言大約有620多首。而嘉那嘛呢石堆中最常見、刻得最多的是宗事部三怙主真言、二十一度母根本咒、阿彌陀佛真言、大悲觀音菩薩真言,金剛薩百字明、文殊菩薩真言等,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大悲觀音菩薩真言和宗事部三怙主真言,約占一半以上。

  以各種佛塔為主的石刻嘛呢。佛塔,亦稱寶塔,最早是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卷和各種法物。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根據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盤后火化形成舍利,被當地八個國王收取,建造了八大靈塔,依次稱作:聚蓮塔、菩提塔、吉祥塔、神變塔、天降塔、和平塔、勝利塔、涅盤塔。石刻佛塔雖然沒有供奉和安置舍利的功能,但是作為紀念佛陀釋迦牟尼載體,在嘉那嘛呢石有許多這樣石刻佛塔,且以線刻或浮雕有較高藝術價值。

  七、嘉那嘛呢石文化形態與內容

  新寨村是嘉那嘛呢文化創始人道丹生前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同時也是嘉那嘛呢石所在地和嘉那嘛呢文化的發祥地,顯然孕育了諸多異彩紛、呈豐富多彩,且不失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這些文化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文物

  1、唐卡夏扎意為“會說話的唐卡或會發聲的唐卡”,為一幅十一面觀世音唐卡(也有人稱是薩迦派的道果唐卡),由素有“薩迦第二班智達”之稱的薩迦派支系都卻拉章之法王貢噶索南( 1484—1533)賜予尕藏寺且供奉于該寺“薩迦拉章”。道丹云游至稱多尕藏寺并該寺“薩迦喇嘛”陪同下參觀“薩迦拉章”時,無意中看到墻上供奉這幅唐卡,便主動索要。可是“薩迦喇嘛”以為,該唐卡是薩迦法王貢噶索南殊勝本尊佛,日后還需歸還為由拒絕了道丹的要求。然而就在這時康卡竟然說話道:“我的主人來了,賜予他無妨”。眾人聞之深感驚訝和不可思議,認為這是天意,稱其為“唐卡夏扎”贈送于道丹。道丹獲此如獲至寶隨身攜帶至結古、新寨、蒙古爾津等地,形影不離。據說后來這幅唐卡供奉在道丹拉康(道丹佛殿),供人瞻仰。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后,

  由于歷史原因,隨嘉那嘛呢石及其設施遭到破壞,唐卡神秘失蹤并一直杳無音訊。至八十年代,隨著民族宗教政策落實,各種宗教活動日漸恢復。結古寺已故僧人洛珠僧格等一批僧人在新寨村以東之格佳天葬臺組織法會時,這幅康卡突然展示在法會場上,人們這才知道“唐卡夏扎”沒有損毀或遺失。后來洛珠僧格把唐卡敬獻給了剛剛落實政策的已故第七世嘉那活佛更尕堅贊,現保存在活佛家的經堂。“唐卡夏扎”是與薩迦法王、道丹以及嘉那嘛呢石皆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具有豐富文化背景的一幅不可多得的唐卡,同時也是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的明嘉靖時期繪制的國寶級文物和嘉那嘛呢石最為珍視的無價之寶。

  2、托哇夏扎意為“會說話的釋迦牟尼佛或會發聲的釋迦牟尼佛”,為一尊高約10公分鎦金釋迦牟尼佛像。此佛像原供奉于現甘孜地區著名寧瑪派寺院竹慶寺。據文獻記載,竹慶寺有一座佛殿因遇火災變成廢墟,寺院組織僧人正在清理廢墟并尋找“從燃燒的火焰中飛去,估計未被燒毀”的一尊“釋迦牟尼小佛像”。而此時,道丹正好從打煎爐(即康定)路過竹慶寺前往“嘎吉日”。道丹至一堆廢墟處時,忽然聽到從廢墟底下傳出這樣的聲音:“道丹您來了,我在此,我與您緣分已結,請把我拿起來吧”。驚訝不已道丹揀起一塊石矛對著出聲的地方開挖后,“從廢墟底下出來一尊一食指長的釋迦牟尼金剛蓮花座”。道丹以為“此佛像具有非凡加持力,遂依為本尊佛”為宜,遂隨身攜帶至新寨等地,保存至今。繼唐卡夏扎之后又一個無與倫比的鎮寺之寶和鎮村之寶。上世紀五代年代,此佛像同樣也逃脫厄運,神秘失蹤。上世紀八十年代玉樹巴塘地區牧民噶牛將其無償轉交于新寨吉哇(嘉那嘛呢石管理組織)。現委托新寨村主任更尕江才保管。

  (二)圣物

  1、嘛呢榮祥意為自顯嘛呢,共有兩塊。一塊石頭疑是鐵礦石或隕石,呈黑色,長方形,重約五、六十公斤。面刻六字真言,字體秀長、清晰,酷似手寫。根據《傳記》記載,1458年第十九輩薩迦法王嘉嘎·西饒堅贊(1436—1494)前往“朵甘思”宏法,并創建結古寺期間曾到新寨村預言,“為來世修建我(指道丹)的嘛呢石”,親自在一塊石頭上“用手指書寫此嘛呢,且埋于地下”。道丹創建嘉那嘛呢石時,知道有這么一塊與薩迦法王有關的“伏藏石”埋于勒茨嘎,于是讓人發掘后恭謹地方在一個石座上,然后讓洞那·噶松本射箭確定了嘛呢石東西距離。由于這塊石頭從地底下發掘的,后世稱其為“伏藏石”,被認為是創建嘉那嘛呢石緣起象征,備受珍視。另一塊石頭是當地稱作“嘎瑪惹巴”的石頭。“嘎瑪惹巴”可能是梵文,有人譯為大理石。重約六、七十公斤,三怙主之心咒依稀可見。石面油跡斑斑并凹凸不平,據說這是道丹當年用青稞加持時灑落而形成的痕跡,“性相俱全”。上世紀五十年代嘉那嘛呢石遭遇破壞時,兩塊嘛呢石由新寨村已故尕姆及養女藏匿家中,這才留存至今。

  2、夏杰擦杰意為手足法印。為兩塊黝黑色石頭,上面分別留有人的足印和手印,栩栩如生、十分逼真。據《傳記》記載,這兩塊石頭原在嘉那嘛呢石采石場多索拉山腳下,當時“用于界碑之鐵匠石”。道丹為創建嘉那嘛呢石在此采石時,看到這兩塊石頭后便施展“法力”留下了自己的手印和足印。手足印象征著“五憤怒明王和五憤怒佛母”。分別是馬首明王、降三世明王、憤怒明王、大火頭明王、大穢跡明王、無能勝金剛明王、步擲金剛明王、大輪金剛明王。明,即光明普照之意。因明王借佛的智慧光明摧破眾生之煩惱業障,所以稱為‘明王’。兩塊石頭手足法印由新寨村民已故阿乃才尕藏匿于自家水井中這才得以留存。現供奉于嘉那嘛呢大殿。

  3、朵吉樂,意為旋轉石,酷似海螺化石一樣的乳白色石頭,高約6公分。關于這塊石頭的由來有這樣神奇的故事:道丹在新寨村創建嘉那嘛呢石以后,曾一度找不到合適的石料而苦惱。回來幾經周折發現位于拉藏龍巴之多索拉山蘊藏著豐富的可用于雕刻嘛呢的石材后非常高興,不久率新寨村民并攜帶各種工具前往多索拉山。到了山腳下以后舉辦了一個簡單儀式,在這個儀式上,道丹遵循“適逢高興之事要舉辦宴席歡慶,適逢快樂之事要唱歌跳舞,此乃昔日祖孫三法王留下的習俗”的要求,率領大家跳起了一段卓舞,這個卓舞就是著名的嘉那曲卓。道丹在與眾人共同起舞的時候,他還連喝三杯“顱碗酒”,略帶著醉意從旁邊的一塊磐石上像揪面團一樣掰斷一石塊,然后“用雙手一會揉成團團,一會捏成條條,一會又壓成扁扁,最后捏成糌粑團子狀”送給洞那·噶松本。洞那·噶松本及眾人看到這塊被道丹“神力”捏揉的石頭形似糌粑團子,形象地稱其為“朵吉樂”。上世紀八十年代,新寨村恢復重建嘉那嘛呢石時,由新寨村已故村民帕秀松噶將其無償移交新寨吉哇,現委托村主任更尕江才保管。

  4、石供燈,用石頭做的供燈,直徑約30cm,表面有花卉紋飾。相傳原供奉于道丹佛殿,后來由新寨村阿乃才尕轉交新寨吉哇。

  (三)遺跡

  1、洞那·珠乃塔郎太欽楞意為洞那·禪房解脫大樂洲,簡稱“洞那·太欽楞”,位于新寨村東北、饒吾河對一個洞那嘎的山坡上,山坡以下地叫臥特戴,現在很少人知道這個地名。根據《傳記》記載,洞那嘎上原有一處“洞那喇嘛”修筑的修行房,稱洞那·珠乃塔郎太欽楞。“洞那喇嘛”圓寂之后,因無人居住房屋早已破舊不堪,無法居住。道丹經過多地勘察后,發現此山坡地形“如同大象的臉部或大象頭頂”,非常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決定在此居住并修行。然而,面對眼前下殘垣斷壁房屋,早已習慣了居無定所,風餐露宿的生活的道丹并沒有嫌棄。在洞那·噶松本的幫助下,某一廢墟處“鑿開一洞穴用做修行之所”,留有一扇窗戶“用于會見施主之用”外,其余出口該堵的封堵,改鎖的鎖,鑰匙由洞那·噶松本掌管。道丹在這樣的條件下,在此“暗修十年”。后來當地貴族、施主“拜見道丹之請求”,在洞穴旁邊修筑修行和會客兩用之小屋,“道丹又在此修行十五載,前后修行時間長達二十五年之久”。道丹創建嘉那嘛呢石以后,有一天,十一面觀世音授記曰:“為了下一世之轉世,需要準備農田和房屋”。道丹得到此授記后,由洞那·噶松本為總負責人,代格村頭人桑珠為木匠,新寨村吉巴次塔為石匠,動員饒吾普、新寨、仲松三村村民百為烏拉(蒙語,徭役、差徭意思)對原有房屋進行重新翻修,極大改善了道丹的生活條件。道丹在蒙古爾津圓寂以后,遵照道丹生前遺囑,舉辦其轉世靈童坐床儀式的地點定在洞那·珠乃塔郎太欽楞。不料結古寺和創古寺引發靈童紛爭案,靈童未能如愿在此舉行坐床,道丹的愿望終未能實現。后來洞那家族有一位名叫洞那喇嘛·丹增昂江居住于此。此人又對房屋進行了修繕。修繕后的洞那·太欽楞“宛如凈土布達拉宮”。內設四個蓮花寶座像:居中為道丹塑像;左右兩邊及周圍分別是立有手持金剛之嘉那本布·更噶曲佩、十一面觀音、薩迦班欽塑像以及“慈眉善目……肩立粉紅色文殊”之洞那喇嘛·丹增昂江塑像等。今天我們看到的由第五世嘉那活佛阿旺羅珠嘉措編著的《嘉那道丹松曲帕旺傳記三新大海新月》木刻版原藏于此地。本版本是新寨村洞那典陽等人出資雕刻。木刻版現已毀,只剩下少量印本存世,是研究和了解嘉那嘛呢石及其文化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洞那·珠乃塔郎太欽楞是嘉那嘛呢石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嘉那嘛呢文化范疇的文物保護范圍。目前,這座具有百年歷史的著名文化遺跡仍處在廢墟狀態從未得到修復,希望相關部門盡快采取適當保護措施,使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繼續得到傳承和弘揚。

  2、錯尺克,意為“萬泉溝”,位于格尼·西巴旺秀神山正前方,距嘉那嘛呢石東北約五百米。此地是道丹創建嘉那嘛呢石前時舉辦慶典活動的場所。活動當天新寨村的百姓聚集在這里煨桑祈福,煙云裊裊,香氣繚繞。道丹坐在一頂帳篷中央設立的法座上,向前來參與創建嘛呢石的群眾進行灌頂、傳法,同時向為創建嘛呢石鼎力相助的洞那·噶松本及新寨村的百姓說了許多贊美的話。根據地名推測,錯尺克過去可能有泉水,水草豐盈的草灘。但是現在已看不到任何有水的痕跡,草灘也已變成溝溝坎坎,滿目瘡痍的景象,昔日風貌蕩然無存。

  3、勒茨嘎,意為“聚龍坡”,距嘉那嘛呢石以東約50米。此地是道丹創建嘉那嘛呢石時,發掘薩迦法王嘉嘎·西饒堅贊“伏藏石”“自顯六真言”的地方,同時又是洞那·噶松本按照道丹的意旨,以“一矢之距”確定嘉那嘛呢石東西距離的地方,應是重要文化遺跡。勒茨嘎如其名,過去這里有一個清澈甘甜的泉水,可飲用但禁止清洗衣物以免弄“臟”泉水。玉樹地震前,泉水上蓋有一間小屋保護,但現在泉水被埋,房屋也被拆除。

  (四)建筑

  1、德闊拉康,意為時輪殿,位于嘉那嘛呢石東側,坐北朝南,夯土筑墻,約一米五寬。殿高十余米四根柱子,中間為頂天立地大法輪,四周有壁畫。該殿由創古寺活佛查萊堅根·尼瑪久美出資修建,并一直保留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曾一度當作新寨村生產隊糧庫和庫房,后被毀。道丹生前與查萊堅根關系十分密切,曾把自己珍愛的“噶舉派修行火焰鼓”及“三千世界之鐃鈸”贈送于創古寺,“經常敲擊之,可消除施主們的魔鬼和障礙”。道丹在蒙古爾圓寂時,對前來探望他的洞那·噶松本交代,自己圓寂之后須請查萊堅根火化,洞那·噶松本遵遺囑操辦。

  2、佛塔,在歷史上嘉那嘛呢石堆中有五個大佛塔,分別是結古寺堪布阿旺羅丹修建的“通卓欽姆”(意為現見大解脫);扎武頭人修建的“哲美佛塔”、薩迦寺三大堪布之一塔澤堪布修建的“塔澤佛塔”以及新寨村民修建的“斯都佛塔”等。這些佛塔在文革時均遭到毀滅性破壞,現有佛塔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新寨吉哇按原址、原貌恢復修建。現嘛呢石以東自南向北一字排開的八大佛塔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新寨村民集體集資修建的,屬新建設施。玉樹地震時這些佛塔均遭到不同程度損毀,現已修復如初。

  3、道丹佛殿,位于德闊拉康以西,據說是創古寺查萊堅根出資修筑,文革時曾當作生產隊糧庫,現已毀。

  4、三身法輪,沿嘉那嘛呢石轉經道上有三身大法輪,分別是象征法生的道丹大法輪;象征報身的德登貢保秘咒大法輪、象征化生的蓮花生名咒大法輪。按照佛理,所謂三身,即所謂理法聚而為法身,智法聚而為報身,功德法聚而應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現三身法輪被毀后重建。除了三身法輪外,沿轉經道上一百八十個還有手推轉經筒,由當年新寨村哲美昂珠出資修建。

  (五)道場

  1、乃古灘—觀世音制勝大海道場意為圣地之首,為一塊面積不太大的草壇名。位于新寨村西南,扎西河左岸。是新寨村百姓舉行宗教或其他娛樂活動的場地。根據當地百姓說法,凡在乃古灘舉行的任何祈愿活動一定會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故當地民間歌舞稱贊道:制勝大海道場上,無需飄動煨桑之云煙,一切眾生之愿望自然會實現。上世紀三十年代,九世班禪大師返藏途徑玉樹結古地區時,玉樹當局和僧俗群眾曾在這里設帳熬茶,熱情接待過班禪大師一行。后藏昂日寺龍登堪布到玉樹結古地區傳教時,以扎武百戶為首的當地僧俗貴族和百姓曾在這里舉辦賽馬活動以示歡迎。現如今因草地沙化和河床移位等原因,乃古灘的面積正在逐步縮小,但它仍是新寨村百姓主要休閑娛樂場所,每年7月25日至8月5日,家家戶戶自愿來到這里,搭帳篷、設香爐、樹經幢,熱熱鬧鬧地舉辦一年一度“卓卓”。卓卓,類似與西藏“逛林卡”,活動內容主要有歌舞、拔河、抱石比賽和其它各種民間競技活動等。

  2、拉藏龍巴—觀世音密集道場。意為“集神溝”,位于新寨村東南、扎西河以南的一條橫向延伸的山谷名,溝中有一條自南向北流入扎西河小溪名叫擦曲榮。溝的左側為娘拉山,右側依次為囊鼎濃、雍倫科及多索拉等。據《傳記》記載,拉藏龍巴因得到“蓮花生大師的親見”;集聚了瑪、貢、達三組黑護法神;“男英雄、女英雄”、瑪爾巴、米拉日巴、達布拉杰之化生等諸多菩薩法像,故而得名。其實比拉藏龍巴更有名的則是旁邊高高聳立的多索拉巖石山。多索拉,意為尖石山,是嘉那嘛呢石主要石材來源地。據說山頂上過去有一泉水,俗稱“道丹禪泉”,現已干枯。在道丹看來,多索拉山如同“在綠玉疊起的形同山坡之上的那白色磐石猶如佛塔,在其底部皆是白色石頭”。所謂“白色石頭”實為質地松軟,潔白無瑕的“嘎瑪惹巴”(有人譯為大理石),適合雕刻佛經、佛像。據說來自此山的“嘎瑪惹巴”非同一般石頭,“若以慧眼觀之,六字真言自然生成,若放置于嘛呢石堆,未來也會出現自現六字真言”。換言之,凡采自于多索拉山的大小石塊既是沒有雕刻任何經文,一旦把它放置于嘛呢石堆以后,同樣自動會顯現各種佛經、佛像,不是嘛呢勝似嘛呢,因此,新寨村的百姓在選擇嘛呢石材時一般會選用采自多索拉山的石材,而來自其它地方的石頭,尤其是非白色石材一般不會用于雕刻嘛呢石,這是當今嘉那嘛呢石之所以皆是白色石頭的成因,也是與其它藏區的嘛呢石差別所在。

  3、嘉那嘛呢石所在地—觀世音輪回根除道場(又作“觀世音永斷輪回道場”)。即現嘉那嘛呢石堆所在地,位于新寨村正中,由洞那噶松本“一矢之距”確定的,呈東西走向,符合當初射箭方向。根據《傳記》記載看,道丹對該道場地理位置贊賞有加,稱“溝頭宛如伸展的哈達帷幔;溝尾宛如珍寶鑲飾的村莊;右邊山峰為圣密宗事部三怙主之勝地;左邊山峰為格尼西巴旺秀,上方為觀世音制勝大海道場之首圣地乃古灘;前方為觀世音密集道場拉藏山溝;右邊大河之濤聲如雷聲慣耳;左邊溪水潺潺如密教三部悅耳之咒聲;兩條河水交匯之右邊為觀世音跟除道場”。顯然,觀世音跟除道場除了位于新寨村正中央以外,其周圍被眾多神山、神水所環繞,凸顯出其核心理念。根據佛教理論,所謂觀世音輪回除根蘊含著一切六道輪回之眾生,永斷輪回,脫離無邊苦海之思想,因此,凡一切眾生繞道場一周或踏地揚起的塵土也有非凡“功德”,對此,《傳記》這樣記載:“轉經道上之塵土,為五色本性形態之制勝五部佛,若其掛于頸部可消除鬼魅之災;若食之為甘露可消除五毒煩惱及四百二十四種疾病,且可獲得福澤與智慧之圓滿,最終達到制勝五部佛之境界”。如此“功德”是嘉那嘛呢石多少年來蕓蕓眾生絡繹不絕地前來轉經的原因,同時也嘉那嘛呢石以其文化經久不衰,綿延至今的根本所在。

  (六)神山

  1、茹桑貢布意為密宗事部三怙主,位于新寨村西北、扎西河右岸,被當地人稱之為“鈣囊”之一條狹小山溝之中。這座山其實是自上而下垂直延伸的三組巖石群,分別代表佛部文殊、金剛部金剛手和蓮花部觀世音之化身,故稱之為“茹桑貢布”。作為被觀世音之授記稱之為“圣密宗事部三怙主之圣地”,每年前來轉山或朝拜者絡繹不絕,到處可見朝圣者拋灑的五顏六色的風馬旗和在樹枝上懸掛的經幡等。另外,在一個微微隆起的山坡上有一間人工開挖的洞穴式閉關室,門窗俱全,內有一張簡陋的石板床和被褥,看得出經常有人在此修行。據當地朋友介紹,神山附近曾發現比較珍貴的早期苯教嘛呢石,現保存在嘉那嘛呢大殿內。

  2、格尼·西巴旺秀山意為柏樹如玉的居士山,簡稱“西巴旺秀山”,為一座橫亙在新寨村和饒吾達兩村之間的山脈,海拔約5000米。從其名稱來分析,昔日的西巴旺秀山顯然是柏樹叢生,植被繁茂的神山,但是后來因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以及各種生態惡化,如今的神山只剩下稀疏植被和袒露的巖石,再也看不到當年“柏樹如玉”之風貌。在當地百姓看來,西巴旺秀山是新寨村的鎮寨之山、希望之山和護佑之山。當地民間歌舞這樣唱道:村北西巴旺秀山上,玉石般的甘露雨綿綿不斷;前方自顯嘛呢石上,冉冉升起金色的太陽,對這座神山充滿了無限敬仰和期盼。神山表面搭建了多處宗教活動場所:位于神山中部有八個縱向排列的土灶香爐,為祭祀煨桑而建,已有多年歷史,迄今仍在使用。位于神山西邊山坳間有一處現已坍塌的修行房,名叫戴·羅珠倉空(意為戴·羅珠的修行房),房屋的主人名叫戴·羅珠,結古寺僧人,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于新寨村。此人終生修行為業,曾暗地里保護當時供放于嘉那嘛呢佛殿里的“托哇夏扎”和“唐卡夏扎”,新寨村百姓至今心存感激。神山東面又有一處名叫“白桑倉空”(意為白桑修行房)的修行房,是由結古寺僧人白瑪桑丁上世紀三十年代所建,至今仍有僧人在使用。

  (七)節日

  1、嘉那奔群節,即每年藏歷12月10日至15日,“奔”意為“十萬”,可理解為數量多,“群”為“小”或“一半”的意思,實指五萬,寓意著有一切善因或惡因皆可因小變大,事半功倍之含義。換句話說,嘉那奔群節貫穿于善因得善報,惡因得惡報之佛教理論,凡在節日期間轉一次嘉那嘛呢石或做一次善舉,可獲得等同于做五萬次善事之功德,反之也可獲得等同于做五萬次罪孽之惡果,故得名為嘉那奔群節。嘉那奔群節一般不組織重大宗教活動,社會影響比較小。

  2、嘉那奔欽節,即每年藏歷1月10日至15日,與嘉那奔群節相隔一個月,“奔欽”相對“奔群”而言,直可譯為“十萬”,意思是說在節日期間轉一次嘉那嘛呢石或做一次善舉,可獲得等同于做十萬次善事之功德,反之也可獲得等同于做十萬次罪孽之惡果,故而得此是稱。關于該節日的由來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源于釋迦牟尼“大神變節(月)”。按照藏傳佛教說法,藏歷火龍年(公元前511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釋迦牟尼在天竺合衛地方,與外道斗法,示顯種種神通變化,最后敗擊了六外道取得了最后勝利,佛家稱之為“神變月”。藏歷第七丁卯的己丑年(1409年)正月,藏族著名黃教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戰勝外道、降伏邪魔這一特殊的日子,在拉薩大昭寺以擺酥油花燈的形式首次舉辦了盛大的祈愿大法會,即莫朗欽茂(藏語又稱“堅阿曲巴”,俗稱“燃燈節”)。后來藏傳佛教各教派沿襲格魯派的這種做法,每年正月十五日以點燃酥油花燈、曬佛、跳神的形式舉辦規模不同的法會以示慶祝。然而由于地域、教派之差異,這一節日傳播至玉樹新寨地區以后,與當地地域文化和嘉那嘛呢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逐漸形成了嘉那奔欽節,綿延至今。其次是與其次與道丹生辰有關。

  根據《傳記》記載看,道丹的誕生日是“正月十五日”,正是釋迦牟尼“降伏外道”之“大神變節”的日子。如果這個日期不是后人牽強附會,那么,釋迦牟尼“大神變節(月)與道丹的生辰都是同一天,這就是說是嘉那奔欽節是為了慶祝釋迦牟尼“大神變節”、道丹誕誕辰而產生的一種民間傳統節日。

  作為與佛祖釋迦牟尼、道丹有關的節日,當地信教群眾非常重視這個節日。在節日期間,由新寨吉哇負責組織這樣兩件活動:一是組織舉辦隆重的祈愿大法會。屆時以結古寺僧人為主的來自上不同教派、不同寺院的活佛、堪布和僧人約幾千人齊集在嘉那嘛呢石以東廣場上搭建寬大敞篷中,齊聲

關鍵詞 >>
分享:

相關閱讀

加載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樹果洛海南海北海東海西黃南迪慶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薩日喀則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壩州涼山木里

蜀ICP備 15032686號

新聞信息服務資質備案號:川新備14-000059

川公網安備 51019002000121號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四川省互聯網不良與違法信息舉報中心


違法及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8-8598 19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久 | 在线日韩电影 | 亚洲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视 | 精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二三区在线 | 日韩中文字幕av在线 | 黄色片网址在线观看 | 国产视频污 | 午夜亚洲| 国产精品video |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最黄网站 | 亚洲国产黄色 |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 日韩一级大片 | 国产在视频线在精品视频55 | aaa综合国产 | 日韩 国产 在线 | av免费看片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视 | 免费黄色小网站 | 老色网站 | 欧美日本亚洲 | 亚洲成人在线视频播放 | 99精品久久 | 成人性生活大片免费看一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播放 | 欧美国产日韩精品 | 看av网站 | 麻豆亚洲一区 |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色戒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色综综 | 精精国产| 精品国产三级 | 欧美日韩免费一区 | 亚洲天堂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