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之美:西夏時代的藏傳佛塔
2016-10-26 來源:西藏文化網 作者: | 分享: |
???????????????????????????????????????????????????????????????????? ? ?????????????????????????????????????????????????????????????????????????
??寧夏同心縣康濟寺塔(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屬于北傳佛教的一支,主要是在中國的西藏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公元七世紀時,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室的女兒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即國王)松贊干布,佛教的信仰也隨之來到了這個世界屋脊之上。公元九世紀中葉,贊普朗達瑪禁止佛教流傳,西藏所謂的“前弘期佛教”便終止了。到了公元十世紀后期,佛教在藏族地區再度復興,開始了“后弘期佛教”。藏傳佛教的教義以大乘佛教為主,特別重視大乘中的密教,他們有嚴密的寺院組織和學經制度,有譯成了藏文的完整的經、律、論三藏經典。除了西藏地區之外,藏傳佛教還流行(或曾經流行)于青海、四川康巴、甘肅、內蒙、寧夏、陜西、河北(及北京)等地區。特別是從元朝以后,在統治階層的大力扶植下,漢傳佛教流行的地方也滲入了不少藏傳佛教的建筑與藝術。于是,一座座喇嘛教特有的寶塔,便在中國的大地上拔地而起了。
黨項族是羌族的一個分支,他們最初生活在今青海和四川的西北部,過著游牧和狩獵的生活。到了北宋初年,黨項族已經逐漸遷移到了河套地區,并伸向甘肅的河西走廊。1038年,他們的首領李元昊以興慶(今寧夏銀川市)為首都,建立了“大夏”地方政權。李元昊自稱皇帝,他通過兼并戰爭,控制了今甘肅、寧夏、青海和陜西、內蒙古的一部分,歷史上稱這個國家為“西夏”,與遼國、金國先后成為與北宋“三足鼎立”的政權。直到 1227年,西夏國最終被蒙古族消滅。在這190年的時間里,西夏為我們留下的佛教文化遺產數目是相當驚人的,其中佛塔就是令人注目的一項內容。
?
銀川拜寺口雙塔(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
???????????????????????????????????????????????????????????????????????? ?甘肅敦煌城子灣花塔(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西夏的歷代皇帝都崇奉佛教,連開國皇帝李元昊本人從小就了解佛教的基本理論,而且學會了吐蕃和漢族的語言文字。在他們的提倡與扶持之下,西夏國的佛教出現了興盛景況。從總的方面來看,西夏的佛教是從周邊國家相繼傳入的,他們主要吸收的是中原地區漢民族的佛教,在將外國的佛經翻譯為西夏文的時候,又得到了回鶻僧人的幫助和支持。在原屬于西夏國境內的寧夏與甘肅地區,我們就不難發現西夏國仿照漢族樓閣式、密檐式、亭閣式、花塔等樣式建造的佛塔,如銀川承天寺塔,為八角形平面的十一層樓閣式磚塔,高64.5米,是夏國皇太后為了瘞埋佛頂骨舍利于公元1050年建造的;寧夏中寧鳴沙州城安慶寺塔,為八角形平面的七層樓閣式磚塔;寧夏同心縣康濟寺塔,殘高39.2米,為八角形平面的十三層密檐式磚塔;寧夏賀蘭縣賀蘭山拜寺溝內的方形平面十三層樓閣式磚塔;賀蘭山拜寺口雙塔,都是八角形平面的十三層密檐式磚塔;敦煌莫高窟前的原老君堂慈氏塔,是一座八角形平面的單層土坯木構亭閣式塔,高約5.5米,大約建造于公元十二世紀后半期;甘肅敦煌城子灣花塔是用土坯砌筑成的,表面用細泥塑制出了各種裝飾,在八角形塔身的上部是多層寶裝蓮花塔身,很像一個巨大的圓錐形花束,它的時代可能略早于慈氏塔,等等。在西夏國發展的中后期,西夏的佛教界對吐蕃佛教也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態度,使藏傳佛教在西夏國中得到了迅速傳播,形成了西夏佛教多來源、多層次的繁榮景象。
從歷史上看,黨項和吐蕃兩個民族的地域相連、淵源接近,文化交流也頗為頻繁。根據藏文文獻《賢者喜宴》的記載:西藏佛教噶瑪噶舉派的初祖法王都松欽巴(公元1110—1193年)很受西夏王泰呼的崇敬,泰呼王派遣使臣入藏迎請都松欽巴到西夏傳法,都松欽巴不能前往,就派遣弟子格西藏索哇來到西夏。藏索哇很受西夏王的寵信,被尊為上師,在西夏國中傳授西藏佛教的經義和儀軌,并且組織力量大規模地翻譯佛經。這里的西夏王,就是西夏第五代皇帝李仁孝(公元1140—1193年在位)。西藏薩迦派的祖師札巴堅贊(公元1147—1216年)的弟子迥巴瓦國師覺本,也曾經被西夏皇帝奉為上師。看來,在李仁孝執政時期,吐蕃佛教中的噶瑪噶舉派和薩迦派都已經傳入西夏,并且在朝野上下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目前所能見到的漢、西夏、藏文材料表明,西夏佛教接受藏傳佛教的影響,主要是在西夏后期。在這一時期內,西夏和吐蕃的關系日趨密切,西夏國的佛教也從藏傳佛教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從佛經的傳譯、寺廟佛塔的建設、僧人的培養等各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藏傳佛教的印記。藏語稱佛塔為“覺頓”,下面,我們就主要看看西夏國當時建造的受藏傳佛教影響的佛塔情況。
?
?????????????????????????????????????????????????????????????????????????????寧夏賀蘭宏佛塔(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寧夏賀蘭縣的宏佛塔,是一座罕見的三層八角形樓閣式與覆缽式相組合的西夏佛塔,殘高有28.34米,它的總體造型與遼代的天津薊縣觀音寺舍利塔、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很相似,所以應該是接受遼國同類佛塔影響的結果。與此同時,宏佛塔上半部的覆缽式塔具有十字折角形平面的基座,是藏傳佛教佛塔所慣用的造型,另外,拜寺口雙塔的塔剎也做成了藏式覆缽塔多重相輪的形式,同心縣康濟寺塔的塔剎則是一座小型喇嘛塔的形狀,這些現象似乎說明了它們接受藏傳佛教佛塔藝術影響的成份。
黑水城,是西夏國的北部重鎮,黑水鎮燕軍司的駐所,以后又是元代的亦集乃路城,它位于今內蒙古額濟納河支流納林河東面的巴丹吉林沙漠邊沿地帶。由于流沙的侵襲,這座從河西走廊通向漠北地區驛路上的重要樞紐在明朝初年湮廢了。1907年至1909年間,俄羅斯的著名考察家科茲洛夫在中亞探險期間發現了這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并且發掘出了三百多幅佛教繪畫作品,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就是具有濃厚藏傳佛教風格的密教唐卡。在黑水城遺址的西半部有佛塔三座和幾座寺廟遺跡,在城的西北角有佛塔五座,城外的西北部還有一處小佛塔群,總計城內外共有佛塔二十多座。這些佛塔都是用土坯壘砌的覆缽式塔,塔基的平面呈十字折角形,塔身的覆缽體有的呈覆鐘形,有的呈多半圓球形,在塔身的中部插著木質的剎桿,用來承托塔剎相輪。類似的佛塔形制還可以在石嘴山市澇壩溝口北側山崖的浮雕塔中見到。黑水城的覆缽式塔都是在西夏和元代建造成的,與我們一般概念中的藏傳喇嘛教覆缽式塔風格是基本一致的,所以,黑水城當年的佛教是偏重地選擇了藏傳佛教,這是毫無疑問的。
在寧夏青銅峽市南面、黃河西岸的峽口山上,呈等腰三角形的階梯狀排列著一百零八座覆缽式塔,極為壯觀。這些塔原來都是用土坯建造的,到了清朝初年才在外面包了一層磚。一百零八塔都是覆缽式塔,1987年文物工作者在維修過程中,拆除了外面的砌磚之后,發現了一些原來的土坯殘塔,它們的基座平面都是“亞”字形的,有的還保存著大部分鐘形覆缽塔身。位于最上方的一塔最為高大,有4.94米高,第一至十一層塔的高度都在2米左右,把佛塔組合成一百零八座的形成,這種作法也是向藏傳佛教學習的結果,因為我們在西藏西部芒囊譯師寺附近就可以看到排成一列的一百零八塔,而在漢族地區卻找不到相同的例子。
西夏國的藏傳佛教佛塔,為我們探索藏式佛塔發展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線索,因為在藏傳佛教發展的中心區域——青海與西藏,我們已經很難找到元朝以前的佛教藝術遺存了。這些西夏國的藏式佛塔,就是目前我們已經發現的一批時代最早的藏傳佛教佛塔實物。特別是象青銅峽一百零八塔那樣的藝術杰作,在我們的心目中完全可以作為西夏古塔的代表作和黨項民族古老文化藝術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