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種力量引領我們前行——康巴衛視《紅星閃耀高原》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圓滿結束
2021-07-02 來源: 作者:曾曉慧 | 分享: |
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是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偉大長征精神,是黨和人民付出巨大代價、進行偉大斗爭獲得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偉大長征精神、學習偉大長征精神、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使之成為我們黨、我們國家、我們人民、我們軍隊、我們民族不斷走向未來的強大精神動力。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在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激勵和指引著紅軍一路向前。長征迸發出的激蕩人心的強大力量,跨越時空,跨越民族,是人類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偉大史詩。
關于長征的歷史記憶在雪域高原比比皆是,長征精神之所以從未被塵封,仍然不斷被喚醒,是因為它兼具歷史的厚重性和時代的延續性。85年來,長征精神始終在雪域高原熠熠生輝,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持續發揮著凝聚民心、引導方向、催人奮進的作用。
長征留下的寶貴種子在雪域高原上不斷開出絢麗的花朵,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艱苦奮斗、孜孜不倦,一代又一代的援藏者薪火相傳、無私奉獻,一代又一代的勞動者繼承“長征精神”,埋頭苦干,踏實工作,為雪域高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康巴衛視《紅星閃耀高原》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沿著革命先輩走過的長征路,走進云南迪慶州,四川甘孜州、阿壩州,甘肅甘南州,感受當年紅軍長征途中過草地、翻雪山的艱辛,追憶飛奪瀘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的戰火硝煙,總有一種力量引領前行,在堅定信仰指引下,繼承并弘揚紅軍長征精神,艱苦奮斗,砥礪前行,見證他們的新長征路。
金江鎮的長征精神傳承:
“我們沒有停,一直在長征路上走著”
從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區往南188公里的地方,遍布奇彎、江流,山高云低,“長江第一灣”就在此地,這里不僅綠草如茵,風景秀麗,還是一片紅色土地,這里就是金江鎮。
圖為金沙江
金江鎮長達幾十公里的金沙江沿岸,有七個紅軍長征渡口,沿途隨處可見紅軍渡江壁畫等紅色人文景觀,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交融。
圖為紅軍渡江壁畫
站在金沙江畔,聆聽潮起潮落的江水拍打岸邊的回響,仿佛將我們拉回到那段革命崢嶸歲月。85年前,紅軍北渡金沙江的歷史曾在這里上演。
1936,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肖克、王震等人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在石鼓至巨甸一線70多公里的沿金沙江西岸,在當地兩岸群眾的幫助下,完成了一場搶渡金沙江的壯舉,徹底擺脫了十幾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開始了北上抗日的重要征程。
在金江鎮興隆村,寬敞整潔的姚家大院,至今還保持著85年前的舊貌。這里是長征時期賀龍元帥巧渡金沙江后停歇的住處及臨時指揮所。
圖為姚家大院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好日子,姚家人要一直守著這個大院,一直把紅軍的精神傳遞下去。”姚家大院現在的主人姚喜艷老人說。
圖為姚喜艷老人
姚家大院歷經85年風雨歷程,講述著紅軍的故事,傳承著長征精神,激勵著迪慶州各族兒女賡續奮斗。
“我們沒有停,一直在長征路上走著。長征精神是可以創造人間奇跡的精神,我們要把長征精神轉化為發展的內在動力,繼承堅韌不拔、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金江鎮黨委書記陳永生說。
圖為金江鎮
如今的金江鎮,通村通組公路全部硬化,戶戶通了自來水,夜晚燈光璀璨,灌溉設施提升,居住條件得到改善,脫貧產業發展壯大,增收致富有保障,群眾安居樂業好日子。
興隆村的長征精神傳承:
“你們是紅軍的后代,一輩子都要聽黨的話”
無獨有偶。
沿著大渡河往南,距離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城三十公里的地方,也有一個興隆村,就在今年初被評為四川省級“六無”平安村。
長征途中,為了策應紅軍奪取瀘定橋,老紅軍孫名山隨所在的大渡河右路軍,在行進到瀘定縣興隆鄉石門坎時,身負重傷,為了減輕部隊的壓力,他主動請求黨組織把他留在興隆。
為躲避國民黨的“清共清紅”運動,孫名山在貧苦好心人的幫助下躲進深山峽谷里,靠野果、野菜充饑,過了720多天“野人”般的生活。他以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驚人的毅力戰勝了傷痛、饑餓、獸困,迎來了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孫名山曾擔任過土改委員、農會主席、貧協主席、帶領翻身農民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開展土地改革、搞農業合作化、走在新民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最前面。
圖中老人為孫名山(照片由孫名山孫子孫賢榮提供)
“你們是紅軍的后代,一輩子都要聽黨的話,不給黨和政府添麻煩。”這是孫名山臨終時留給兒孫的最后一句話,他始終牢記黨的教導,以共產黨員和紅軍戰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資格和榮譽面前從未向黨和人民伸手,更不為子女謀私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兒子孫世華勇挑貧困山村興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帶領村民脫貧治窮。直通花崗石礦山的鄉村公路穿村而過,運輸汽車來來往往。
村子沸騰,廠房林立,機器轟鳴,村里建起了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安裝了自來水管,村民修建的新樓房整齊排列。村民們富了,告別了冷清,告別了貧困,興隆村向著小康村邁進。
孫名山的臨終遺言也成為孫子孫賢榮前行的動力。興隆鎮屬于革命老區,全面實現小康任重道遠,這里的村民們發揚老一輩艱苦樸素、勤勞勇敢的精神。作為興隆村第一書記,孫賢榮積極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在孫賢榮的帶領下,興隆村探索出公司+農戶+集體的模式,成立了重樓種植合作社。他帶領村民種植羊肚菌、高山核桃等,使興隆村種植業收入逐年提升,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圖為瀘定縣興隆村
孫賢榮說:“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和他們給我們傳下的,首要的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永遠跟黨走。”雖然祖父在長征途中沒有繼續北上,但是孫賢榮繼承了祖父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讓長征精神永遠留在瀘定縣興隆鎮興隆村。
卓克基的長征精神傳承:
“推進鄉村振興下的紅色旅游融合發展”
阿壩州馬爾康卓克基鎮的街道沿梭磨河而建,狹長的街道旁,布滿了鱗次櫛比的嘉絨藏式民居,依偎在碧水青山間。
梭磨河水濤怒湍急,梭磨河上的紅軍橋靜靜守護,河邊的紅軍雕塑、紅軍紀念館靜默矗立,講述著86年前那一段紅色的歷史。
長征期間,馬爾康是北上抗日的總后方和重要中轉站,紅軍經過馬爾康,留下了“三進三出”的故事,留下了他們戰斗和工作的足跡,留下了紅軍樹、紅軍坪、卓克基會議會址、松崗戰壕、卓木碉會議會址等文化遺產。
1935年6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率中共中央首腦機關在卓克基官寨駐留7天,并召開著名的“卓克基會議”,專門討論民族地區有關問題,通過《告康藏西番民眾書》,號召藏族民眾反對帝國主義及國民黨軍閥,成立游擊隊,加入紅軍,實現民族自決。
今天,卓克基土司官寨和附近的西索民居,已是以紅色旅游為基礎,集商貿、餐飲、民族文化為一體的精品集鎮。其中,卓克基會議會址已列為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和阿壩州五大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
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卓克基土司官寨
“要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下的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走好新時代的新長征路。”卓克基土司官寨景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歐賢波說。
官寨對面的西索民居也正依托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卓克基土司官寨等紅色旅游景點,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接待。游客在這里不僅能切身體驗嘉絨藏族的民風民俗,而且能品嘗到特色藏餐。
圖為矗立在梭磨河邊的西索民居
昔日長征路上的雪山草地,今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革命老區的馬爾康,如今高樓林立,商貿繁榮,已成為阿壩州政治、經濟的中心。
隨著黨和國家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的實施,牧民過上了定居的新生活,學生上學享受了優惠政策,農牧民群眾得到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種養結構調整鼓起了群眾的腰包,新農村建設美化了人居環境。阿壩州各族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紅軍長征精神的激勵下,自強奮進,正在實現一個又一個歷史性跨越。
高吉村的長征精神傳承:
“紅軍走過的達拉,長征精神代代傳”
位于甘南州迭部縣城東南68公里處的達拉鄉高吉村,因俄界會議而聲名在外。享有生態文明小康村,中國傳統村落等諸多榮譽。
圖為高吉村
1935年9月12日,黨中央率領紅一、三軍團北上后,到達迭部縣達拉鄉高吉村,并在此召開了黨的歷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俄界會議,會議第一次點名批評了張國燾右傾分裂錯誤,確立了繼續北上抗日的正確道路,是紅軍長征自遵義會議后具有轉折意義的一次重要會議。
80多年前,高吉村還是一個相對封閉、外人罕至的藏族村寨。正是紅軍在這里的短暫停留,為這個村子的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并被載入史冊。
如今的高吉村,現在每年就有五萬余人過來參觀。這里不僅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人人安居樂業,紅色長征文化和綠色生態資源相得益彰,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到這里參觀俄界會議舊址。
圖為俄界會議舊址
近些年,高吉村找準基層黨建和文化旅游的結合點,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民宿+農戶”的模式,與俄界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共同成立了以村黨支部書記為法人的公司,建設芍藥基地,完成民房風貌改造,建設運營高端休閑民宿房。
“紅軍走過的達拉,長征精神代代傳。”高吉村村民們說。
這個藏族古村落,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交融,弘揚紅色文化為高吉村發展多元化旅游模式奠定了基礎,依托紅色底蘊的文化優勢和依山傍水的自然優勢,在留住紅色印記的同時,發展綠色經濟。
高吉村堅持用紅色資源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傳統藏寨的綜合開發,打造紅色旅游為主題的文明鄉村,青山綠水帶來的鄉村旅游振興,讓高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
習近平總書記說,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八十五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傳承并弘揚長征精神,偉大長征精神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的強大精神動力,引領我們前行,幸福之花開遍雪域高原。